Features 人物訪談 青年學者

陳示國老師專訪│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1
八月份是The Investigator的神經科學月,本次的老師訪談,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的陳示國老師,老師目前的研究主題是視網膜自主感光視神經細胞的發育以及對生理時鐘的影響,在這篇專訪中,老師除了跟大家分享學思歷程外,也給予了大家許多深刻的勉勵!
職 稱│助理教授
最高學歷│美國休士頓大學博士
專 長 │生理時鐘、神經生物學


有趣的實驗是開啟生物的大門
陳示國老師覺得自身求學歷程並非典型的範例,進入生物領域是一種因緣際會,從高中去中研院參加生物資優課程開始,爾後參加了保送營就進入了台大動物系。比起生物本身,老師更感興趣的是做實驗的過程,要是當初是先接觸化學、物理方面的實驗,也許就會以此為職業也未可知。老師認為,做實驗並非僅聽聞他人既有的理論而來,而是在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進而找到一些新的東西,是極具有創造性的。
選擇神經生物學,來自對未知的嚮往
事實上,老師在高中時代的實驗室以及大學暑期前往的實驗室都是植物領域,直到大三之前,對於神經科學的認識不深,在修習了嚴震東老師所開的神經生物學之後,首次瞭解到原來生物裡面還有這樣的世界,和電子傳遞、電位變化有關。陳示國老師提到,在研究的生涯裡,自己的選擇多半是來自對未知的嚮往,又例如在休士頓大學念博班時,初探生理時鐘的相關研究,對此的驚奇就是研究的最佳動力。推演到了十年後的今天,老師建立了實驗室,可以繼續保持對研究的熱忱仍然源自於對知識的渴求及對未知的悸動。
海外留學的申請歷程
比起一般成績不錯的學生一路往研究之路走去,老師說自己在大學部的成績並不十分頂尖,走的路也和其他人有所不同,在動物系畢業之後,陳示國老師並未念研究所,隨即留學美國,前往休士頓大學,背後有個很「台」的原因,老師分享到,當時歷年留學的學長姐多半留在外國工作,不再回來,但是老師深刻理解自己想在台灣紮根的心情,因此,既然留學完畢會回台工作,倒不如早點出國完成學業。下定決心出國留學後,老師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針對GRE、托福等留學考試埋頭苦讀,獲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除此之外,老師認為能夠在大學畢業就申請上博士班,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暑期在實驗室累積的成果,因為書面資料實在不容易打動審查委員,簡短有力地藉由呈現相關的報告,表明曾經做過甚麼計畫、發現了甚麼事情,使國外的教授印象深刻也認可研究能力。
另外,老師分享了一則小故事,在申請博士班的過程中,獲得了三間學校電話面試的機會,當下緊張萬分,結束了與休士頓大學的面談時,覺得表現不盡人意,無法凸顯優點,也有些重點沒有提到,老師立刻撥打越洋電話給當時的面試教授,詢問是否能夠再補充內容,彌補適才的不足,所幸那位教授給予了老師機會。老師也發現了這就是國外直來直往的風格,只要勇於表現自己,一切都有可能。
面試結束後,有另一間在Oregon的學校的教授對於老師非常有興趣,直接表明老師可以前往他的實驗室進行研究,不過,陳示國老師一心希望進入神經生物學的領域,也覺得Huston的生活會較多采多姿,因此決定前往休士頓大學,經過rotation,再行選擇有興趣的實驗室。
博士班的訣竅:Plan ahead
不讓研究陷入停滯期的方法是凡事預先做好準備,老師在學生期間,會妥適規劃實驗進度,甚至準備兩個研究方向,分散風險,當一個陷入瓶頸時,還有另一個方向可以發展,另外,老師從來不需要老闆來催促實驗結果,都是主動出擊去找老闆討論研究內容,如此積極的態度,讓問題可以快速解決、實驗能夠持續不間斷地進行,同時培養獨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人生旅程,是由一連串意想不到的細小決定所組成
結束博班學業,準備尋找post doc之際,老師的太太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念博士班,因此老師一心一意想要去密西根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本來已經談妥要去做嗅覺細胞的實驗室,但是最終因為經費短缺的緣故,臨時取消。老師便和剛前往Texas A&M任教的實驗室學姐討論這個嚴峻的情形,剛巧老師後來博後的老闆前往Texas A&M演講,在這位學姊的極力推薦之下,老師順利的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回頭想想,老師覺得自己研究生涯至目前為止,兩篇重量級的論文主要是在博士後的研究中發表的,雖然有些意外,但當初若順利進入密西根大學,現在的路線也許就會大不相同。在老師人生的重要階段裡,例如選擇神經生物學、選擇趕快出國留學、選擇休士頓大學等等,這些細小的決定創造了獨特的結果,似乎就像老師說的,不需要想太多,隨著自己的心聲決定就好;有時候儘管做好安排,也無法順利達成,老師認為只要做好準備,剩下的就隨遇而安,未必要按照一條golden standard才能成功。
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感光細胞有兩種,桿狀和錐狀細胞,盲人的這兩種細胞功能都喪失,但是生理時鐘卻不會亂掉,代表還有另一種感光細胞的存在,後來陳示國老師博士後研究加入的實驗室PI,發現哺乳類動物的視網膜有一種視神經細胞,會表達視黑蛋白 (melanopsin),可以直接感光,而且這些細胞就是負責調控生理時鐘之感光是神經細胞。在這樣的基礎上,老師和實驗室同仁們又發現了此種感光細胞和視覺之外所有感光影響的功能均有關聯,例如:生理時鐘、瞳孔反射、睡眠,或是因為照光不足而引起的心理憂鬱,目前便針對其中的調控機制、感光對於代謝的影響和此種神經細胞的發育進行研究。
2

(圖片:陳示國老師實驗室一隅)

結語:
聽完陳示國老師的訪問,發現老師對於知識的追求是沒有極限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讓研究生涯繼續前行。老師在訪問中也提到,現在的人們較不傾向以研究為職志,或許是較為重視經濟上的價值,但是老師希望勉勵大家,做科學研究除了有趣之外,同時也是在為這個世界,特別是人性上知識的演進,做出真正的貢獻。
訪問│林琬瑜、江瑩育
撰文│林琬瑜
審稿│蔡文豪
學術部負責人│曾思宜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