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 幹細胞 科學報導 細胞治療 醫學

幹細胞治療不遠了!誘導幹細胞在猴子帕金森氏症模型有顯著療效

面具臉、步履不穩、全身僵硬 ─ 當一個六旬長者出現這些典型症狀,很可能為罹患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的病因是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快速退化,造成抑制性回路過強,目前臨床上沒有任何療法可以治癒此疾病。

而細胞療法 (Cell therapy),藉由補充缺損的多巴胺神經元,提供一個從根本解決病因的切入點。將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iPSCs) 應用於靈長類動物上,展示補充多巴胺神經元的治療成效,是未來應用 iPSCs 於治療帕金森氏症患者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里程。Isacson 領軍的哈佛團隊,在此展現了猴子疾病模型的治療預後。他們將 iPS 細胞分化成多巴胺分泌細胞,並進行自體移植,然後進行長達兩年的預後觀察。

在這樣的治療下,三隻猴子的其中一隻,果然在運動功能上逐漸改善。解剖顯示,這些多巴胺分泌細胞,成功地整合於猴子的被殼 (Putamen) 上面。由於這隻成功個案猴子是採用不同神經元分化方法所獲的細胞進行移植,可以推測神經元分化方法,在細胞療法的重要性。如何大量產生高品質的多巴胺神經元,可能左右此療法的成效與潛力。而細胞療法之成果,呼應了去年 Parmar 所率領的瑞典 Lund 團隊發表之老鼠疾病模型研究 [1]。Parmar 等研究者使用 ESC,於老鼠帕金森氏疾病模型上,同樣展現了細胞療法的潛能。更有甚者,Isacson 的疾病模型是建立在靈長類上,表示我們離治療人類又更接近許多。若是能在細胞移植成功率、以及治療成效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應該就能進入第一階段臨床試驗了。

儘管只是篇短短的報告 (brief report),但於猴子疾病模型上的突破,直接敲開了之後臨床應用的大門。之後就是如何最佳化、商業化量產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iPSC) 產生之神經元,強化細胞株的穩定性及安全性,以及建立臨床移植的術式。

參考資料:
1. Grealish, S., Diguet, E., Kirkeby, A., Mattsson, B., Heuer, A., Bramoulle, Y., … Parmar, M. (2014). Human ESC-Derived Dopamine Neurons Show Similar Preclinical Efficacy and Potency to Fetal Neurons when Grafted in a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Cell Stem Cell15(5), 653-665. doi:10.1016/j.stem.2014.09.017

2. Hallett, P., Deleidi, M., Astradsson, A., Smith, G., Cooper, O., Osborn, T., … Isacson, O. (2015). Successful Function of Autologous iPSC-Derived Dopamine Neuron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in a Non-Human Primat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Cell Stem Cell16(3), 269-274. doi:10.1016/j.stem.2015.01.018

撰文 | 謝典戰

About the author

謝典戰

謝典戰

陽明醫學系畢業,目前為住院醫師。曾執行科技部大專生計畫,赴Duke、USC進行短期研究。參加國際基因工程競賽(iGEM)時,因緣際會獲邀至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Investigator前身),開始撰稿和採訪,期待Investigator傳媒能持續讓更多人喜歡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