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 COVID-19 疫情開始,Investigator 追隨著相關論文的報導,不知不覺中,2020 年也悄悄地進入下半年了,因為疫情的緣故,大眾媒體對科學與臨床論文期刊的導讀也變得更頻繁,包括三大科學期刊《Cell》《Nature》《Science》與四大臨床期刊《NEJM》《JAMA》《BMJ》《The Lancet》。長期以來,台灣的研究少有登上這些頂尖期刊,然近期有些發表不僅被刊登,更脫穎而出成為封面。繼 2019 年底鍾正明院士剖析台灣藍鵲飛行羽毛的研究登上《Cell》期刊封面[1],2020 年下半年,也再有兩期《Cell》期刊封面由台灣人的研究雀屏中選,本月 The Investigator Taiwan 將介紹近期刊登在此期刊中來自台灣人的頂尖研究,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發表是為何受到國際重視的吧!
多體學解析非吸煙肺癌的成因
中研院陳玉如教授與楊泮池院士在內的大型研究團隊,發表了亞洲第一個以多體學分析結合臨床資料的研究,深度解析出非吸煙患者的肺癌致病機制,是台灣與美國合作的癌症登月計劃中的重大代表作,也登上了當期《Cell》期刊封面 (Figure 1)[2]。
雞皮疙瘩與毛髮生長
台灣大學醫工系林頌然教授與美國哈佛大學許雅捷教授合作,發現交感神經調控的雞皮疙瘩現象有助於毛髮的生長,他們進一步指出這一系列的生理反應是經由交感神經-豎毛肌-毛囊幹細胞的機制所調控[3]。
人工合成嗜甲醇菌助減緩環境污染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院士的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將大腸桿菌改造,成功造出“合成嗜甲醇菌”,有助於將溫室氣體轉化成甲醇,並產出高價值的含碳化合物[4]。
類澱粉蛋白與阿茲海默症的多重關係
畢業於陽明大學的陳暐婷博士利用空間轉錄體學與原位單細胞定序技術研究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機轉,進一步建立動物模型與人類大腦中被類澱粉蛋白影響的基因網絡和髓鞘化相關基因網絡,以相對空間與時間的方式解出病理機制,以新穎的方法登上了當期《Cell》期刊封面 (Figure 2)[5]。
參考文獻
- Chang WL, Wu H, Chiu YK, et al. The Making of a Flight Feather: Bio-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and Adaptation. Cell. 2019;179(6):1409-1423.e17. doi:10.1016/j.cell.2019.11.008
- Chen YJ, Roumeliotis TI, Chang YH, et al. Proteogenomics of Non-smoking Lung Cancer in East Asia Delineates Molecular Signatures of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Cell. 2020;182(1):226-244.e17. doi:10.1016/j.cell.2020.06.012
- Shwartz Y, Gonzalez-Celeiro M, Chen CL, et al. Cell Types Promoting Goosebumps Form a Niche to Regulate Hair Follicle Stem Cells. Cell. 2020;182(3):578-593.e19. doi:10.1016/j.cell.2020.06.031
- Chen FY, Jung HW, Tsuei CY, Liao JC. Converting Escherichia coli to a Synthetic Methylotroph Growing Solely on Methanol. Cell. 2020;182(4):933-946.e14. doi:10.1016/j.cell.2020.07.010
- Chen WT, Lu A, Craessaerts K, et al.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and In Situ Sequencing to Study Alzheimer’s Disease. Cell. 2020;182(4):976-991.e19. doi:10.1016/j.cell.2020.06.038
撰稿|洪維謙
審稿|黃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