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發給在美國的查爾斯·迪納雷羅 (Charles Dinarello) 教授、英國的馬克·費爾德曼 (Marc Feldmann) 教授及日本的岸本忠三...
分類 -細胞與發育生物學
掌管天秤的腸道 T 細胞-發育或是發炎
癌症與免疫系統的攻防戰:個人化癌症疫苗
上篇:癌症與免疫系統的攻防戰:免疫檢查點療法 腫瘤新生抗原(neoantigens)被視為抗癌疫苗的最佳標靶之一,免疫細胞辨認這些抗原的能力,也影響免疫檢查點阻斷(immune checkpoint...
癌症與免疫系統的攻防戰:免疫檢查點療法
癌症是一種複雜且持續演進的疾病,科學家試圖解構其疾病進程,從中探尋可能的治療方針。隨著了解漸增,除了已知的六項癌症共同特徵 [1],Douglas Hanahan 與 Robert A...
系統性尋找具有抗癌潛能的非癌症用藥 – PRISM方法
老藥新用的成功常是偶然,Broad Institute 為首的研究團隊開發出系統性的測試平台,將不同癌細胞株以特定 DNA 片段編碼並投以多種現有老藥,進一步運算分析細胞株中各基因 mRNA...
2018唐獎回顧報導──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的作用機制與免疫調節功能
2018 年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發給三位科學家:東尼‧杭特 (Tony Hunter)、布萊恩‧德魯克爾 (Brian J. Druker)、約翰‧曼德森 (John...
2014年唐獎回顧-不只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腸道菌與新陳代謝
隨著人類壽命增長、不均衡的飲食與外在環境汙染加劇,癌症多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中。惡性腫瘤起因於自體細胞的異常增生,導致人體局部與系統性的生理平衡崩潰。2014 年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給了 Dr...
DeepSynergy:以類神經網路預測抗癌藥物組合的新可能
傳統製藥方法以生物製造和化學合成為主,必須測試數種化合物、經過人體試驗,才可能開發出新藥;縱使如此,在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下,能成功開發出新藥的可能性依舊很低。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科學家也得以使用高速...
體外試驗所-由iPSCs建立的疾病模擬與藥物篩選方法
在 2006 年時,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NEWS 琥珀酸-腫瘤細胞如何說服巨噬細胞
腫瘤微環境是個紊亂的空間,不斷增生的癌細胞與被促進生長的血管交織,狹小的空間中浸潤大量的免疫細胞。隨病程改變,細胞激素與代謝環境不斷變動,環境開始缺糖缺氧,免疫細胞的組成逐漸由發炎性與抑制腫瘤生...
大腦類器官的里程碑
近年來類器官的技術興起,科學家將具有再生潛能的細胞懸浮培養於搖瓶中,能產生自我組織形成三維結構的「類器官」,並再現器官早期胞芽發育的進程。相較於二維組織細胞培養,此技術產生的樣本更為複雜且貼近真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