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開花植物為雌雄同體的個體,而為了防止近親交配且提升基因重組的機會,時常可觀察到自交不親合 (Self...
分類 -生態與演化
開花植物的內建優勢與生殖韌性,不怕世界的男性全滅亡
海洋中的「傳粉者」:甲殼類動物幫助海藻傳遞配子
動物與植物的授粉關係在長久以來便已存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海洋中沒有類似昆蟲的動物能夠幫助海藻進行受精;然而,B. I. van Tussenbroek...
「精」亦求精:雄性性徵在生殖競爭下的演化趨勢
自從 1859 年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出版舉世聞名的 《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三月小新聞主題──生殖系統的演化
不論使用何種方法或標的推算生物的適存度 (fitness),最終依然回歸到,評估個體能成功產生多少後代、能為下一代的基因庫 (gene...
蛋白質出現以前:鐵離子催化檸檬酸循環
在生命初始之時,生化反應就已經存在,不只因為化學反應即為生物的生存根本,更是為了支撐名為細胞膜的生命界線;生命的出現意味著必定要透過耗能的方式維持細胞膜內的秩序,然而在蛋白質與核酸系統尚未經過漫...
主題回顧 — 古生物學
在各種生命科學學門蓬勃發展的現代,在地球科學跟生命科學交叉點上的古生物學(Paleontology),反倒是相對冷門的題材。這門研究古地質年代中所涵蓋生物的學門,著眼於透過研究化石等遺跡,配合地質方...
2018 系統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回顧
去年三月,我們透過系統生物學帶領大家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窺探生物系統內部複雜機制。過去大多的研究只專門深入 探討...
古生物學─月末結尾文
本月份的古生物學系列報導帶我們認識整合性的自然史研究領域,主題囊括大尺度的生物多樣性與物種分佈、個體的生理機能與行為、到挖掘化石的個案研究。古生物學家結合新穎科學方法與演化理論研究不同尺度的生物演化...
絕處逢生─大滅絕後的物種再生
古生物史上曾發生大大小小的物種滅絕事件,其中較嚴重的共有五次大滅絕事件,分別發生在古生代、古生代與中生代交界點,以及中生代與新生代交界點。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滅絕事件則是發生在六千五百萬年前,中生代末...
更新維管植物演化史的化石證據
陸生維管束植物的演化是地球自然史的重要篇章,大型維管束植物在陸地上形成新的生態系並改變大氣組成,科學家目前認定原始維管束植物開始出現於大約四億年前的志留紀而後開始發達於泥盆紀,然而這些早期植物之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