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研究神經科學的領域越來越成熟,近年來催生了利用電子裝置來量測大腦訊號的學門–腦機介面(brain-machine...
分類 -跨領域生物科技
天然誒尚好—利用大腦血管系統植入超柔性微米級探針
八月小新聞主題:生物電子學
生物電子學 (Bioelectronics) 為結合了生物學與電子學的跨領域學門,其範疇為開發用於生物應用的感測、診斷與治療設備,較為人熟知的產品即為血糖儀,為眾多糖尿病患者提供莫大幫助。...
翻轉固態腫瘤免疫治療-奈米修飾癌細胞表面觸發「吃我」機制
惡性腫瘤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更是蟬聯超過 40...
#NEWS 森林中的綠色交響曲
植物在面對生存壓力時,不僅會產生聲波,也會產生不同反應。像是它們在顏色和形狀上與未受脅迫的植物在視覺上會有所不同。植物甚至還會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口服蛋白質藥物的雛型-仿造病毒表層的雙離子微胞
在藥物研發領域,基於蛋白質和胜肽對人體具有高選擇性、高治療效益和低毒性等優點,開發蛋白質或胜肽藥物已成為眾人焦點。儘管具備上述優勢,低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ility)是蛋白質藥物的最大硬...
打敗腦癌不是夢! 來自生物界的靈感–利用人工合成的隱形斗篷攜帶小分子干擾RNA穿越血腦屏障
近年來,多項研究證據指出 STAT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
抗癌新利器-雙重標靶免疫基因療法攻破腫瘤微環境限制
癌症為全球第二大死因。即使現在有許多先進的醫療技術,許多癌症病患在被診斷後,其身上的癌細胞就可能已經有抗性,使得許多療法都顯得效力不彰。近年來,免疫療法已經被視為攻克癌症的新趨勢。其方法為透過強...
搭便車也可以更有效率?運送奈米載體到特定器官與細胞的 DART 技術
奈米藥物以奈米載體為運送藥物的媒介,目的是保護藥物、提高藥物遞送的效率和專一性,待藥物抵達目標器官或組織後再發揮作用。但根據統計,奈米藥物在注射後真正到達目標組織的比例極低,若以腫瘤奈米藥物為例...
2022 年 4 月回顧:Biophotonics主題月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是范仲淹想像的洞庭湖春景。歷代文人經常描摹山水景物,其中關鍵是光線,生物學家更經常使用光線觀察研究題材。去年春天(2022年4月),我們介紹了生物光學...
2022年第五屆唐獎系列報導 -實現基因治療的大功臣:脂質運輸系統
全球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下,mRNA疫苗的問世得以幫助我們的生活慢慢回歸到正軌,然而mRNA疫苗成功地開發除了要歸功於數十年在基因藥物上的研究外;能將mRNA順利送入體內的脂質運輸系統也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