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 科學報導 結構生物學

中草藥的 SARS-CoV-2 治療潛能與老藥新用

新冠病毒 (SARS-CoV-2) 持續蔓延,各國已開始施打多種疫苗,但除了預防,治療藥物也必不可少。科學界持續關注小分子藥物此一常使用的治療手段,尤其是以老藥新用為概念出發去尋找藥物,因為已知小分子的安全性等各項特性都相對清楚,預期能縮短開發時間。中研院翁啟惠院士、洪上程特聘研究員、馬徹研究員及臺大藥學系梁碧惠副教授所領導的團隊,就透過一連串細胞感染試驗 (cell-based infection assay)、酵素實驗 (enzymatic assays)、分子模擬 (molecular modeling) 以及自行開發的黃金倉鼠 (golden hamster) 動物模式 (animal model) 嘗試在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做出一些貢獻[1]。

該團隊一開始使用 Vero E6 [2]的細胞感染試驗篩選候選藥物。Vero E6 細胞是源自於非洲綠猴的上皮腎細胞,並高度表達新冠病毒感染所經的 ACE2 蛋白。由於 ACE2 蛋白也是 SARS 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從 2003 年起已被廣泛使用迄今。在最近的新冠肺炎研究中,也被用於評估病毒的細胞病變作用 (cytopathogenic effect, CPE)[3][4]。

延伸閱讀:深入 SARS 及 2019-新型冠狀病毒:從病毒入侵到藥物開發
延伸閱讀:更有效率的藥物開發概念—建置老藥新用藥物資料庫

藉由 Vero E6 細胞感染試驗,從 2855 種市場現有的藥物中,該團隊初步找出 15 種具有抵抗病毒功效的藥物 (見圖一)。主要可以分為六大類:蛋白酶抑制劑 (protease inhibitior)、鳥嘌呤類似物 (guanine analog)、奎寧類似物 (quinine analog)、病毒功能抑制劑(包含抑制病毒入侵細胞、進入細胞核或進行複製)、離子通道調節子 (ion channel modulator)、離子導體 (ionophore)。

圖一:該研究團隊藉由細胞感染試驗,所找到的15種具有抵抗病毒功效的藥物,大略可分成六類。(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73/pnas.2021579118

延伸閱讀:老藥新用 – 奎寧能否阻擋 SARS-CoV-2,成為治療 COVID-19 的潛在藥物?

研究團隊為了解這 15 種藥物的主要作用機制,便測試其對兩種 SARS-CoV-2 複製、轉錄過程中蛋白酶 (protease, 見圖二)[5]:PL 蛋白酶 (papain-like protease) 與 3CL 蛋白酶 (3C-like protease),的抑制效果。結果顯示 nelfinavir mesylate (以下簡稱nelfinavir) 和 boceprevir 都會抑制 3CL 蛋白酶。然而這兩種藥物在細胞感染試驗與蛋白酶活性抑制實驗中表現相反:nelfinavir 在細胞感染試驗中有較好的抗病毒效力,但 boceprevir 對 3CL 蛋白酶的抑制力較佳,因此團隊進一步以分子嵌合 (molecular docking) 模擬分析兩者與 3CL 蛋白酶的交互作用(圖三),結果顯示確實有所不同:Nelfinavir 主要透過 SARS-CoV-2 3CL 蛋白酶的 Gly143、Glu166 及 Gln189 三個氨基酸殘基(amino acid residue)作用,而 boceprevir 則是透過His41、Gly143、His164 及 Glu166 這四個氨基酸殘基作用。

圖二:SARS-CoV2的生命史(life cycle)與潛在的藥物目標(drug targets。(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73/pnas.2021579118)

 

圖三:電腦模擬Nelfinavir(A)與Boceprevir(B)和3CL蛋白酶的鍵結(binding)作用。粉紅虛線表示藥物與蛋白質之間有交互作用。(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73/pnas.2021579118)

另一方面,該團隊也測試了 190 種中草藥,發現以下幾種中草藥家族的水相萃取物 (aqueous extracts):

  • Mentheae (Mentha haplocalyx(薄荷))
  • Asteraceae (Taraxacum mongolicumTussilago farfara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 Theaceae (Camellia sinensis)
  • Lamiaceae (Perilla frutescens(紫蘇)、Prunella vulgaris、Ocimum basilicum、Salvia hispanica、Nepeta tenuifolia、Salvia rosmarinus)
  • Fabaceae (Arachis hypogaea、Spatholobus suberectus)及Sapindaceae (Dimocarpus longan、 Litchi chinensis)

經由16到960倍不等的稀釋,能夠降低新冠病毒的細胞病變作用(圖四)。更驚人的是,該團隊先前從靈芝 (Ganoderma lucidum, Reishi) 分離出的一系列含有L-岩藻醣 (L-fucose) 的多醣 (polysaccharides) 化合物中[6],RF3 (Reishi L-fucose–containing polysaccharides fraction 3) 經過 1280 倍的稀釋仍能具有抗病毒的效用,且不具有任何細胞毒性(圖四)。

圖四:研究中關於中草藥的抗病毒效果評估,除RF3[5]外其餘均為水相萃取物,IC50為該中草藥抑制50%病毒複製能力時的濃度, CC50為該中草藥具有50%細胞毒性的濃度。(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73/pnas.2021579118)

經過綜合考量,團隊將4種市面上的藥物 (mefloquine、nelfinavir、salinomycin及thioguanine) 和3種中草藥 (RF3、紫蘇及薄荷)  的萃取物,進一步在自行開發的黃金倉鼠(golden Syrian hamsters,即卡通哈姆太郎的原型) 動物模式 (animal model) 中做藥物效果的試驗 (圖五)。發現除了 salinomycin 外,這些測試的藥物和萃取物都沒有急性毒性 (actue toxicity) (圖五B),而在降低病毒附載 (viral load) 表現方面,mefloquine 及薄荷萃取物在感染 SARS-CoV-2 的倉鼠身上具有最顯著的效果,而 Nelfinavir、RF3 和紫蘇萃取物次之(圖五A)。

圖五:研究中眾候選藥物在黃金倉鼠動物模式上的表現。(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73/pnas.2021579118)

因而研究團隊總結出,市面上現有的 mefloquine、nelfinavir 及從靈芝分離出的 RF3、紫蘇和薄荷的水相萃取物是具有潛力被開發成治療 SARS-CoV-2 的藥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倉鼠動物模式和人體畢竟還是不完全相同,抗 SARS-CoV-2 藥物的開發,還有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Jan, Jia-Tsrong,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xisting pharmaceuticals and herbal medicines as inhibitors of SARS-CoV-2 inf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5 (2021).
[2] Wu, Chung-Yi, et al. “Small molecules target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human coronavir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1.27 (2004): 10012-10017.
[3] Hoffmann, Markus, et al. “SARS-CoV-2 cell entry depends on ACE2 and TMPRSS2 and is blocked by a clinically proven protease inhibitor.” Cell 181.2 (2020): 271-280.
[4] Matsuyama, Shutoku, et al. “Enhanced isolation of SARS-CoV-2 by TMPRSS2-expressing cel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13 (2020): 7001-7003.
[5] Cannalire, Rolando, et al. “Targeting SARS-CoV-2 Proteases and Polymerase for COVID-19 Treatment: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20).
[6] Liao, Shih-Fen, et al. “Immunization of fucose-containing polysaccharides from Reishi mushroom induces antibodies to tumor-associated Globo H-series epitop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34 (2013): 13809-13814.

關鍵字:老藥新用、動物模式、藥物開發

撰文|蕭毅
審稿|黃云宣

 

About the author

蕭毅

蕭毅

畢業於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台大電機系與化學系雙主修,曾為台大iGEM代表隊成員,後陸續於美國農業圖書館、新加坡癌症研究中心實習。研究興趣為資訊科技在生醫研究上的應用。

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