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四十年間,編碼了 p53 蛋白的 TP53 基因,因為與多種疾病及癌症關係密切而受到廣泛的研究。科學家陸續在小鼠腫瘤、人類細胞株與人類大腸癌的樣本中,發現 p53 蛋白具有抑癌的作用 [1]。整體而言, TP53 突變在癌症中的盛行率(prevalence)約 30%,其中該基因突變比例較高的癌症包含卵巢癌、肺癌、頭頸癌、與大腸癌等 [2]。隨著 p53 在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被研究得愈發透徹,科學家也探問:在腸道中,常見於 p53 蛋白的突變「熱點(hotspot)」,對於癌症進程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
先前研究指出 WNT 訊息傳導途徑(圖一)可調控大腸癌細胞的增生 [3],而 p53 喪失(loss)則會藉由活化 WNT 途徑,使大腸癌細胞發展出侵略的特性,促進癌症進程 [4]。以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 [5],著眼於 WNT 途徑變異誘發的大腸癌,利用 Cskn1a1 (CKIα) 條件性基因剔除(conditional knockout,註一)小鼠模型與帶有 Apc 異型合子 (heterozygote) 的(ApcMin/+ , Apc-multiple intestinal neoplasia)小鼠,探討 p53 突變在小鼠腸道腫瘤發展過程中的生物功能。團隊進一步引入 p53 上的 R172H 點突變,並透過近端(十二指腸與空腸)與遠端(迴腸與結腸)腸胃道的組織分析,比較不同基因型的小鼠之間的差異。
團隊發現,腸道上皮細胞剔除 CKIα (CKIα Δgut)的小鼠腸道環境大致仍維持恆定,而腸道上皮細胞中同時剔除 CKIα 與 p53(CKIα Δgut p53 Δgut)的小鼠則出現嚴重的上皮發育不良(dysplasia)與明顯的增生現象(proliferation)。有趣的是, CKIα Δgut p53 R172H 小鼠在不同腸段的性狀表現則大相逕庭:在遠端腸道的上皮出現高度發育不良與增生的情形,而在近端腸道中則相反:突變的 p53 反轉了 p53 喪失的促癌功能,並減緩了 CKIα Δgut 小鼠所發生的輕度細胞增生與發育不良。團隊利用 ApcMin/+ 小鼠作為另一個研究大腸癌的模式系統(model system),也發現了相似的現象(圖二)。
為了瞭解 p53 突變為何在近端與遠端的腸道中,對於癌症進程有著截然不同的作用,團隊進一步檢視受到 p53 調控的 WNT 標靶基因(WNT target genes,註二)的表現程度,發現 CKIα Δgut p53 R172H 小鼠近端腸道中 WNT 標靶基因的蛋白表現量皆較低,與 p53 突變株的抑癌作用吻合,而 cyclin D1 與 Myc 等重要的致癌基因表現量則較低,與野生型 (wild type) 相似;在遠端腸道中,WNT 標靶基因的蛋白表現量則甚高。團隊透過染色質免疫沉澱(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分析,結合免疫組織染色,發現小鼠的近端腸道中,p53 R172H 突變可能與 TCF4(T-cell factor 4)與染色質的結合度下降及 H3K4me3 組蛋白修飾的減少有關,進而抑制 WNT 途徑的活化。團隊亦利用類器官(organoid)培養模式,驗證人類突變的 p53 是否與小鼠具有相似的抑癌功能,並發現 p53 突變株具有比野生型 p53 更強的抑癌效果。
在生物學上,近端與遠端腸道最關鍵的差異,便是微生物菌叢分布的程度差異。團隊因此推論:遠端腸道中的菌相,可能干擾了 p53 對於 WNT 途徑的抑制作用。經由抗生素處理後,發現僅 CKIα Δgut p53 R172H 小鼠受影響,遠端腸道的上皮發育情形與腸道構造的分化都有所改善,且 WNT 的活化與細胞增生情形皆減弱。
團隊進一步比較 CKIα Δgut p53 R172H 與其他株小鼠的菌相,卻發現沒有明顯不同,因此推論可能是菌叢的特定代謝物,干擾了 p53 對 WNT 的抑制效果。針對 p53 突變株的空腸類器官施以不同代謝物後觀察類器官的型態(morphology)、增生能力與 WNT 活性變化,發現經由多酚類(polyphenol)代謝物處理的類器官,WNT 活化程度與 CKIα/p53 雙重剔除(double knockout,DKO)類器官相當。其中僅有沒食子酸(gallic acid)能夠顯著改變 WNT 活化程度與細胞增生能力,但對於類器官的型態影響不大。進一步測試發現,環境中具有沒食子酸的存在是阻斷 p53 突變株抑癌作用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在小鼠模型的實驗中也印證了此結果,給予沒食子酸時,近端腸道細胞中的 TCF4 和染色質的結合度及 H3K4me3 組蛋白修飾程度皆有提升,並能誘導 WNT 標靶基因的表現。由 RNA 定序資料進行生物途徑富集分析(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也發現,WNT 途徑等相關基因表現有最顯著的增加。此外,DNA 複製與 DNA 延長等相關基因表現量亦有增加,推論可能是受到 WNT 途徑活化的影響(圖三)。
這項研究點出了腸道微生物菌叢對於 p53 突變株在癌症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調節作用,在不同腸段中,因代謝物的差異,使得 p53 突變株有了「抑癌」與「致癌」的明暗兩面(圖四),揭示了在不同腫瘤微環境下,癌症相關基因突變的可塑性(plasticity)。然而,人類的生理機制遠比實驗中的小鼠模式系統來得複雜,了解腸道菌相及其代謝物組成與攝食成分的差異,是否能協助分析疾病進程,其臨床意義仍留待更多研究探討。
註一、條件性基因剔除:指在特定組織或器官中抑制某基因的表現,以利專一地探討該基因在特定組織的生物功能。這篇研究以在腸道上皮細胞中剔除了 Cskn1a1 (CKIα) 的小鼠作為模式系統,即 CKIα Δgut 小鼠。
註二、WNT 途徑標靶基因:在本篇研究中,作者針對一系列會受到 p53 抑制且與腫瘤侵略特性有關的基因(p53-suppressed invasiveness signature, PSIS)[6] 進行探討,其中有許多是 WNT 途徑的標靶基因(即 WNT 途徑的組成基因與其下游調控的基因),包含 AXIN2、Myc、Cyclin D1、與 CD44。
參考文獻:
[1] Lane, D., & Levine, A. (2010). p53 Research: the past thirty years and the next thirty years.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2(12), a000893. https://doi.org/10.1101/cshperspect.a000893
[2] Bouaoun, L., Sonkin, D., Ardin, M., Hollstein, M., Byrnes, G., Zavadil, J., &Olivier, M. (2016). TP53 Variations in Human Cancers: New Lessons from the IARC TP53 Database and Genomics Data. Human Mutation, 37(9), 865–876. https://doi.org/10.1002/humu.23035
[3] MacDonald, B. T., Tamai, K., & He, X. (2009). Wnt/beta-catenin signaling: components, mechanisms, and diseases. Developmental cell, 17(1), 9–26. https://doi.org/10.1016/j.devcel.2009.06.016
[4] Kim, N. H., Kim, H. S., Kim, N.-G., Lee, I., Choi, H.-S., Li, X.-Y., …Weiss, S. J. (2011). p53 and MicroRNA-34 Are Suppressors of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Science Signaling, 4(197), ra71 LP-ra71. https://doi.org/10.1126/scisignal.2001744
[5] Kadosh, E., Snir-Alkalay, I., Venkatachalam, A., May, S., Lasry, A., Elyada, E., …Ben-Neriah, Y. (2020). The gut microbiome switches mutant p53 from tumour-suppressive to oncogenic. Nature, 586(7827), 133–138.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41-0
[6] Elyada, E., Pribluda, A., Goldstein, R. E., Morgenstern, Y., Brachya, G., Cojocaru, G., …Ben-Neriah, Y. (2011). CKIα ablation highlights a critical role for p53 in invasiveness control. Nature, 470(7334), 409–413.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9673
撰文|陳品萱
審稿|蕭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