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 神經科學 科學報導

晝夜節律調控大腦清除廢物的機制

人生大約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這件表面上看似有點浪費時間的事,卻不僅僅是讓身體休息而已。事實上,在我們睡覺時,大腦中負責清除廢物的機制正開始活絡運作,幫助我們清除大腦中的有害代謝物,例如與神經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症相關的 β類澱粉蛋白。近期一些研究也指出,急性睡眠剝奪會損害認知功能 [1],甚至晝夜節律失調的輪班工作者,具有較高的風險,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 [2]。由此可知,睡眠在生物的認知與記憶功能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樞神經的功能,包含清除代謝物,受到由晝夜節律影響。晝夜節律失調不僅影響認知、睡眠品質,也可能干擾大腦正常代謝廢物。因此瞭解大腦如何移除代謝廢物及日夜節律的關聯,或許能幫助我們研究如何解決大腦代謝物造成的疾病及認知失調。這篇小新聞將摘要 Lauren Hablitz等人,研究膠淋巴系統與腦膜淋巴管運作的日夜節律和機制[3]。

大腦的清道夫—膠淋巴系統與腦膜淋巴管

人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可透過淋巴液移除,攜帶廢物的淋巴液首先匯集至淋巴管,最後進入血液循環。2012年丹麥的神經科學家內德加(Maiken Nedergaard)實驗室首先發現,大腦也擁有一套獨特的廢物清除系統 [4],這套系統的運作機制宛如人體的淋巴系統,透過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的流動,可清除大腦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在大腦中,血管周圍的間隙稱為血管周隙(paravascular space),血管周隙的內側為血管,外壁則由星狀膠細胞(astrocyte)所構成。當腦脊髓液從脈絡叢(choroid plexus)製造出來後,從腦室中流動至大腦、脊髓的蜘蛛網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註一]。當腦脊髓液流至動脈的血管周隙時,可透過動脈搏動的力量,將腦脊髓液往腦實質組織(parenchyma)推動。流入腦實質的腦脊髓液會與組織間液(interstitial fluid; ISF)混合,攜帶組織間的代謝廢物。接著,這些腦脊髓液流至腦中靜脈的血管周隙,再匯集至分佈於腦膜的淋巴管(meningeal lymphatics),將廢物引流至位於頸部的淋巴結。在這套運輸途徑中,腦脊髓液須仰賴星狀膠細胞終足(end-foot)上的水通道蛋白 4(aquaporin-4; AQP4)進入腦實質組織,與組織間液進行物質交換,並帶走代謝廢物。前述過程類似於周邊的淋巴系統,因此被命名為膠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圖一)。膠淋巴系統與腦膜淋巴管[5]聯合作用,宛如大腦的清道夫,將廢物或有害物質帶離中樞神經系統,引流至周邊組織。

圖一:膠淋巴系統的運輸途徑與組成。左側紅色代表大腦的動脈,動脈周圍淺藍色包圍的區域為動脈血管周隙,血管周隙靠腦實質組織側為星狀膠細胞終足(標為黃色,astrocyte endfoot)。綠色虛線與箭頭顯示腦脊隨液(CSF)流向,從動脈到腦實質組織再到靜脈。通過腦實質的腦脊髓液會與組織間液(ISF)交換物質,帶走代謝廢物(以黑色星狀物表示),往靜脈的血管周隙流動,最後匯集至蜘蛛網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此條為膠淋巴腦脊髓液流出(glymphatic CSF efflux)途徑。在腦膜中有腦膜淋巴管(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綠色),腦脊髓液可由腦膜淋巴管的引流至頸部的周邊淋巴結。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3389/fnins.2021.639140

膠淋巴系統與大腦的淋巴引流展現晝夜節律

膠淋巴系統中清除廢物的首要步驟為腦脊髓液流入腦實質組織。研究者將螢光染劑注射至充滿腦脊髓液的大池(cisterna megna)[註二] 中,觀察螢光染劑分佈於大腦組織的情形,可推測腦脊髓液流入大腦組織的量、速率以及分佈區域。實驗結果指出,相較於晚上,較多腦脊髓液於白天流入腦實質(圖二)。

圖二:觀察腦脊隨液流入腦實質的實驗設計與結果。(a)取小鼠分別於白天(ZT6)或晚上(ZT18)注射螢光染劑後,切開皮膚並置於巨視顯微鏡(macroscope)下,觀察活體大腦。(b)螢光影像的變化,上排為白天,下排為夜晚,可見在白天有較多染劑流入。(c)腦實質組織測得螢光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白天標為橘色、夜晚標為藍色。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115-2

膠淋巴系統帶走的廢物可透過腦膜淋巴管引流至頸部淋巴結。研究者將螢光染劑注射至腦中,再觀察染劑如何分佈於周邊淋巴結。實驗結果顯示,在夜晚有較多染劑流出,可推測在夜間的腦中,有較多物質被清除至中樞神經以外(圖三)。

圖三:觀察腦脊隨液引流至頸部周邊淋巴結的實驗設計與結果。(a)分別於白天或晚上注射,待染劑循環5分鐘後,切開小鼠頸部皮膚,置於巨視顯微鏡下觀察螢光的動態變化。(b)頸部淋巴結的螢光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白天標為橘色、夜晚標為藍色。(c)觀察時間第 50分鐘的頸部淋巴結螢光平均強度,夜晚顯著較白天高。(d)觀察 20分鐘內,螢光染劑流入頸部淋巴結的速率,夜晚顯著較白天快。(e)頸部淋巴結的螢光影像,上排為白天,下排為晚上。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115-2

膠淋巴系統與大腦淋巴引流展現的晝夜節律需仰賴 AQP4

腦脊髓液需要透過星狀膠細胞的 AQP4 流入腦實質組織,研究團隊使用 AQP4 基因剔除鼠,探討膠淋巴系統運作的晝夜差異是否仰賴 AQP4。研究團隊同樣將螢光染劑注射至 AQP4 基因剔除鼠的大池中,觀察螢光染劑在腦實質的分佈。實驗結果指出,在 AQP4 基因缺陷的老鼠中,進入腦實質的流量不具有晝夜差異性;同樣地,將螢光染劑注射至 AQP4 基因剔除鼠腦中,染劑引流至頸部淋巴結的現象也失去了晝夜節律(圖四)。

圖四:AQP4 基因缺陷將使膠淋巴系統與淋巴引流失去晝夜節律。在AQP4 基因剔除小鼠的大池注射螢光染劑後,頸部淋巴結的螢光變化。比較白天與夜晚的結果,可見螢光強度的分布與變化大致相同。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115-2

結語

綜合以上這些實驗結果可推論,膠淋巴系統在白天時較為活躍,與腦中的組織間液交換物質;進入夜間,膠淋巴系統減緩清除組織間的代謝物,此時腦膜淋巴引流增加,排出代謝物至周邊淋巴結,而膠淋巴系統與大腦淋巴引流需要仰賴星狀膠細胞表現的 AQP4,才能展現晝夜節律。研究晝夜節律確實影響著膠淋巴系統和腦膜淋巴引流如何運作,或許這提供改善大腦代謝、治療疾病的契機。

[註一]:蜘蛛網膜下腔為蜘蛛膜(腦膜第二層)與軟腦膜(腦膜最內層)間的空腔。

[註二]:大池是蜘蛛網膜下腔位於小腦及延腦背側區的一個膨大空腔,腔內充滿腦脊髓液,因其解剖位置又稱為小腦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

參考文獻

[1]  Kreutzmann, J. C., Havekes, R., Abel, T., & Meerlo, P. (2015). Sleep deprivation and hippocampal vulnerability: changes in neuronal plasticity,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Neuroscience, 309, 173–190. https://doi.org/10.1016/j.neuroscience.2015.04.053

[2] Jørgensen, J. T., Karlsen, S., Stayner, L., Hansen, J., & Andersen, Z. J. (2017). Shift work and overal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the Danish nurse cohort.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43(2), 117–126. https://doi.org/10.5271/sjweh.3612

[3] Hablitz, L.M., Plá, V., Giannetto, M. et al. Circadian control of brain glymphatic and lymphatic fluid flow. Nat Commun 11, 4411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115-2

[4] Natale, G., Limanaqi, F., Busceti, C. L., Mastroiacovo, F., Nicoletti, F., Puglisi-Allegra, S., & Fornai, F. (2021). Glymphatic System as a Gateway to Connect Neurodegeneration From Periphery to CNS. Front Neurosci15, 639140. https://doi.org/10.3389/fnins.2021.639140

[5] Louveau, A., Smirnov, I., Keyes, T. J., Eccles, J. D., Rouhani, S. J., Peske, J. D., Derecki, N. C., Castle, D., Mandell, J. W., Lee, K. S., Harris, T. H., & Kipnis, J. (2015).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atic vessels. Nature523(7560), 337–341.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4432

撰文|劉姿婷

審稿|王振宇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劉 姿婷

陽明交通大學藥理所畢業,研究方向為偏頭痛相關的病生理機制,對科普工作有興趣,希望透過文字跟大家分享自己在學習旅程中的收穫

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