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物理的領域中,物理學家擅長利用公式或定理以化簡的方式描述萬物,但生物體本身是一個複雜系統,而且充滿了例外,因此也要由生物學家透過呈現影像、晶體、以及量化數據並從中細細地觀察。不論是調整物理公式的參數和條件仰賴於生物實驗的結果輔助;或者是因為生物表現出的行為難以直覺理解而尋求物理和數學建構的解方,都需要多方共同合作,以找出生物現象內的規律性。因此,這類型研究也和廣大的生物研究尺度一樣,可以從分子、細胞、集體行為做到生態系等等。
近年來,研究者們對於將細胞核當作「外界微環境感測器」這個概念相當重視 [1],且也被應用於細胞核型態改變與染色質重組、生理細胞遷移等相關研究(圖一),顯示以物理的角度也能大幅推進生物醫學研究。
因此,本月 The Investigator Taiwan 將透過不同角度介紹近年來細胞生物物理領域中的研究突破,本月選文包括細胞核如何受到機械力學的調控並影響蛋白質運輸、斑馬魚模型中傷口癒合如何受到機械波調控、展示了一個比GFP更亮的水母螢光蛋白──StayGold應用在超高解析度成像上、以及如何透過高分子的聚合,使樣品膨脹放大,進而解析出細胞中的奈米級結構。詳細內容請各位讀者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 Kalukula, Y., Stephens, A. D., Lammerding, J. & Gabriele, S. Nat Rev Mol Cell Biol 23, 583–602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0-022-00480-z
撰文|劉又萱
審稿|蕭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