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導 轉譯醫學 醫學

心臟手術的輸血可能與患者術後出現腎臟受損的現象相關

日劇《醫龍》裡頭,醫龍團隊以精湛的技術完成各項高難度的心臟手術想必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心臟外科除了手術本身的高挑戰性以外,術後併發症的控制也是決定整體治療成敗的關鍵。其中,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堪稱是最為嚴重且致命的併發症之一。臨床上如果能夠以適當的指標有效並及早監測的話,便能及早對病人施予透析(dialysis,俗稱「洗腎」)等治療,讓憾事不再重演。

目前對於急性腎損傷的監測多採 24 小時尿量監測或者血清中肌酐酸(Creatinine)濃度測量。遺憾的是,血清中肌酐酸的數值常常受到肌肉受傷或者藥物等的影響,且當血清中肌酐酸濃度升高或者觀察到 24 小時尿量減少的情形時,往往代表腎臟本身已然受到相當的損害,導致再也無法勉強透過代償等方式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倘若能找到新的生物標記(biomarker)更直接且快速地反映腎臟損傷的話,對於急性腎損傷的監測將會是一大進步。

先前許多研究已指出心臟手術過程中的輸血與急性腎損傷之間的關聯。本研究從先前 2007 – 2009 年間一個名為 TRIBE-AKI 的心臟手術引起的急性腎損傷的調查中,根據術中輸血量的多寡加以分類(未輸血、輸血少於 2 單位及輸血多於 2 單位),發現有兩項早期的生物標記能用以預測急性腎臟損傷:尿中 IL-18 與尿中 NGAL(Neutrophil-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

從模式動物研究中所獲得的成果可知:NGAL 是腎臟損傷以後腎小管所釋放的物質之一;IL-18 則是會促進發炎和細胞凋亡。先前諸多臨床研究中也發現它們在心臟手術後的急性腎損傷中具有指標功能。本篇首度提出:尿中 NGAL 和 IL-18 的升高其實是和心臟手術中所受的輸血量多寡有關,甚至很可能就是由輸血本身所引起(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排除「需要輸血的人也許術中的腎臟灌流就已較差」造成的貢獻)。至於是什麼原因讓救命用的輸血處置成為術後併發症的元凶則有待更多詳細的研究。

圖片來源:http://goo.gl/ofufCc

參考資料:

  1. Khan, U. A., Coca, S. G., Hong, K., Koyner, J. L., Garg, A. X., Passik, C. S., … Parikh, C. R. (2014). Blood transfus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urinary biomarkers of kidney injury in cardiac surgery. 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148(2), 726-732. doi: 10.1016/j.jtcvs.2013.09.080. http://goo.gl/Dt5jMB

撰文│李政霖
編輯、修訂│蔡文豪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李政霖

作者為前社員,現為臺大醫院神經部住院醫師(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