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學 精準醫學 跨領域生物科技

液態切片──癌症檢測今日之星

癌症,自古以來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就算是在醫療極度發達,癌症治療陸續出爐的現今,得到某些種類的癌症仍然等同於死刑宣告。追根究柢,多是因為癌症發現的太晚,或是惡化的太快。舉例來說,神經膠細胞瘤(Glioblastoma)就是惡化得很快,而如肺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等,則常因症狀出現時癌症早已到了晚期,而導致相對高的死亡率。美國在推動大腸直腸癌早期篩檢之後,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下降了超過20%,由此可見,及早檢測、發現潛伏的癌細胞是相當重要的。

除了一些癌症有預防篩檢(如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檢查等)外,現在檢測癌症的方式不外乎兩項:以影像學(如 X 光、斷層掃描)和以組織切片檢查。影像學有其限制,很多太小的腫瘤在影像上是看不到的,而組織切片又相對侵入性,而且要在切片之前定位病灶。對於一個體內有腫瘤萌發,但仍未有明顯症狀的人而言,想要早期檢測癌症除了定期篩檢以外別無他法,而就算定期篩檢,也不一定就能發現異樣。因此醫師與科學家們無不想盡辦法克服其中的障礙。

這幾年來,因為基因檢測的技術日增月益,慢慢的一個想法開始成形:要是我們能檢測到體液(如血液、尿液、脊髓液)中的微量癌細胞 DNA 或癌細胞本身,或許就能早期檢測癌症。這種想法所衍伸的技術,相對於組織切片,因為其檢測的對象是體液,理所當然就被稱作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

而這奠基在一個前提:癌細胞 DNA 或癌細胞能在體液中被發現。事實上,科學家們早在血液中發現微量的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以及游離在細胞外的DNA(cell-free DNA, cfDNA)。cfDNA 長度約150-180 bp,據推測是組織中的細胞壞死時放出來的,其中包含正常細胞的 DNA 以及在癌症病患中可以發現的癌症 DNA(cell free tumor DNA, ctDNA)。我們可以從血液中分離出微量癌細胞或 cfDNA ,並檢測其突變,就能了解病患體內是否有癌細胞潛伏。更進一步,若能偵測到來自腫瘤細胞的特定突變,對於癌症藥物的選擇將更有幫助,或是根據新的突變調整用藥。

當然這種技術所需克服的關卡眾多,其一便是癌細胞與不正常 cfDNA 在血液中本來就相當稀少,在癌症病患每毫升的血液中,約含有 60 億顆紅血球、700 萬顆白血球,以及無數血小板,然而癌細胞也不過 1-10 顆而已。其二在檢測微量的 cfDNA 時,也必須克服種種技術問題,光是要想如何檢測突變,如點突變(point mutation)、染色體異位(translocation)就傷透腦筋了。就算檢查出來癌細胞擁有何種突變,我們還是不知道癌細胞「在哪裡」,因為突變位置和器官並不能一一對應,身體不同器官的癌細胞,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突變。在不清楚癌症位置的情形下,得知身體內有癌細胞滋長的病人,只能定期追蹤,等到癌細胞位置能被其他方式檢測到才能處理,這樣對他無異是種折磨。

這兩年來,因為細胞胞外小體(或外吐小體,exosome)被發現在癌症轉移的重要性(參考癌症生物學系列文章:我是生活改造王-癌細胞透過胞外小體改變周遭環境),其在液態切片的地位也逐漸嶄露頭角。胞外小體是由細胞所吐出的小小囊泡,內含部分 DNA、RNA 與蛋白質,可以被細胞分泌出來,調控細胞間的溝通傳訊等,包含癌細胞在內,所有細胞都會分泌胞外小體,而胞外小體在血液中含量眾多,每毫升血漿達到千億個。因為其帶有 RNA,可以反映出細胞內哪些基因正被積極轉錄,藉由分析與比對血中的胞外小體和 cfDNA 與 CTC,我們對癌症的檢測能力又硬是往上提升了一個等級。

液態切片技術正在蓬勃發展,全世界的眾多實驗室、醫院與生技公司都在搶奪這塊大餅。隨著我們手中的利器越來越多,並且在臨床試驗中取得可以接受的靈敏度、特異度與可行性,在可預見的幾年內,我們將能看到它的實用性。

圖片來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017867/

參考資料:

撰稿人|紀威佑

About the author

紀威佑

紀威佑

臺大醫學系畢業,曾為臺大iGEM代表隊成員,曾於台大、中研院、AMC實驗室進行實習。對科普推廣與寫作有很大的興趣,希望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並做為知識的傳播者為科學社群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