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主演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主要是紀錄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現象,但他也提及到,目前人類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滅絕危機,物種正以接近千倍的速度在消失。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的研究報告,全球物種的數量可能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更嚴重的指出人類造成並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1],然而,物種滅絕的速度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呢?
現在研究主要以「速度」來量化物種滅絕的程度,計算以物種消失速度的平均值,亦即背景滅絕率(Background rate of extinction)為基準[2],再和近代人類出現後的物種消失速度做比較。
來自布朗大學於2015年發表在《Conservation Biology》的研究中[3],其團隊以「人類出現以前」的背景滅絕率作為重點,過去的研究藉由化石紀錄[4]推測出每一百年每一萬個物種就有一種走向滅絕(1 E/MSY, 1 extinction per million species-years; 此指數估算每百萬物種-年的滅絕關係),然而,化石多是來自海洋硬骨生物且都是針對「屬(genera)」而非「種(species)」,這些缺點都限制了其應用廣度和精確性,因此,本篇研究便藉由分子系統發生學(Molecular Phylogenies),以分析DNA序列的差異來分類物種演化係群(lineage)。
作者收集了先前來自不同動植物的分子系統發生學數據結果,套入分析,得到了該有的物種滅絕率模型,並藉由模擬來測試,使用已經知道實際滅絕率的初始數據,套入模型計算,最終也得到如同預測且準確的結果。
因此,根據前述實驗所推論出的模型,得到不同物種的數據結果,推論出背景滅絕率,應為每一百年每一萬個物種就只有0.1種走向滅絕(0.1 E/MSY),過去物種滅絕的速度並沒有想像中的快,也再次強調人類的出現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度。
參考文獻:
- Stu Robarts. WWF: Two-thirds of the world’s animals could be gone by 2020. Newatlas. October 27th, 2016. https://newatlas/46161/
- Wikipedia Background_extinction_rate.
- De Vos JM, Joppa LN, Gittleman JL, Stephens PR, Pimm SL. Estimating the normal background rate of species extinction. Conserv Biol. 2015 Apr;29(2):452-62. https://doi.org/10.1111/cobi.12380
- Pimm SL, Russell GJ, Gittleman JL, Brooks TM.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1995 Jul 21;269(5222):347-50. https://doi:10.1126/science.269.5222.347
撰文│黃子瑄
審稿│陳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