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與基因體學 科學報導

【回顧月】基因定序技術

對於一位埋首生科研究的學生,這樣一張由紅、藍、綠、黑組成的圖應該不陌生——沒錯,把 DNA 送去定序後,機器就會跑出這樣的圖,你可能知道這叫 Sanger sequencing ,但這樣的定序方法是怎麼被發明的?另外,所謂的「次世代定序」又是怎麼來的 [1] ?單細胞基因體定序又如何達成?耗時十幾年的人類基因體計畫完成於 2003 年,但為何還要「補完」基因體?何謂「參考人類」基因體 [2] ?

2017 年 3 月份我們介紹了不同的基因定序技術,DNA 定序的發展實現了人類基因體計畫,而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完成又幫助了次世代定序中各種演算法的改進。次世代定序使科學家能藉由定序大量物種,並比較其演化的軌跡,大大改變了演化生物學的研究方式 [3] 。同時,次世代定序技術的進展也促成了一個新學門——總體基因體學(metagenomics),其中於 2008 到 2012 年間的人體微生物體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就以次世代定序分析人類身上的共生菌菌相,意圖區別出不同菌項對健康的影響 [4] 。

此外,在定序基因的技術上稍加改良,科學家便能定序細胞中的 RNA(轉錄體,transcriptome) [5,6] ,甚至是細胞中的甲基化 DNA(表觀基因體,epigenome) [7] 。隨著技術的進展,更能針對單細胞做到基因定序,這種技術不只能用在胚胎細胞分化的研究,也能用來探討病人的癌細胞是如何產生抗藥性突變 [8] 。

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一整個世代研究的蓬勃發展,沒有這些技術,現在的科學家將無所適從。當我們理所當然地使用著這些技術時,或許可以去了解背後的歷史脈絡,其中可是充滿許多精彩的故事,下次當你看到這張平凡至極的 DNA 序列圖時,不妨感謝一下前人的貢獻吧!

參考資料:

  1. DNA 定序——過去現在未來 https://investigator.tw/3286/
  2. De novo assembly——人類基因體補完計畫 https://investigator.tw/1185/
  3. 利用全基因體定序追溯人類的遷徙歷史
  4. 探索腸道的總體基因體學:抗生素與嬰孩腸道微生物的交互作用 
  5. 散逸的細胞祖譜如何重建:以演算法搭配單細胞定序,重組細胞分化進程
  6. 凝結生命的剎那:簡易攜帶型單細胞RNA定序「Seq-Well」
  7. 預測生命的風貌——定序技術的更上一層樓
  8. 透視癌症基因體學的未來

撰文│威佑
審稿│彥安

About the author

紀威佑

紀威佑

臺大醫學系畢業,曾為臺大iGEM代表隊成員,曾於台大、中研院、AMC實驗室進行實習。對科普推廣與寫作有很大的興趣,希望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並做為知識的傳播者為科學社群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