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病毒學 科學報導

小頭畸形與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 (Zika virus) 屬於黃病毒(黃病毒科、黃熱病毒屬)之一,具有包膜、並帶有單股 RNA 的病毒。最早約在 1947 年由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所分離出來,因此命名;由基因型可再區分又可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

茲卡病毒主要經由斑蚊傳播。被叮咬後潛伏期約 3 至 7 天,也可能長達 12 天。症狀包括發燒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紅眼),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等症狀。較廣為注目的原因在於其先天性感染 (congenital infection) 的特色,先天性感染定義為出生前受到的感染 [2],也就是婦女若在懷孕期間被斑蚊叮咬而感染茲卡病毒,病毒會存在於胎盤與羊水中垂直感染胎兒,產下小頭畸形症狀的神經異常新生兒 [3]。令人不解的是,大腦的發育一直到嬰兒一歲以前都還有很大的變動,若嬰兒在出生後感染茲卡病毒是否也會威脅到腦部的發育尚未被證明,此篇作者即利用恆河猴作為動物模式,觀察一歲以前被茲卡病毒感染的猴子與成年後感染兩組做比較,分別觀察腦組織切片、體內免疫反應以及發病後的行為,發現茲卡病毒偏好留在小腦,被感染後第七天血液、尿液、唾液都無法偵測到病毒的存在,但感染後兩周仍可在小腦切片中偵測到病毒的存在,並且觀察到病毒偏好在腦中停留 (後續在海馬迴、小腦等腦區都偵測到病毒的存在),這也嚴重影響到腦部的發育,並可解釋茲卡病毒與神經性疾病的直接關聯性。

目前若感染茲卡病毒尚未有抗病毒藥物可治療,通常給予的藥物也只是針對症狀緩和的處理,在病患充足的休息後通常一周左右可自行痊癒;然而,若是孕婦感染而垂直傳染給胎兒所造成的後患無窮,並且尚未有效治療方法,應特別避免在懷孕期間去相關區域旅遊。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icrocephaly.jpg

 

參考資料:

  1. Mavigner, M., Raper, J., Kovacs-Balint, Z., Gumber, S., O’Neal, J. T., Bhaumik, S. K., … Chahroudi, A. (2018). Postnatal Zika virus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abnormalities in brain structure, function, and behavior in infant macaque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10(435), eaao6975. doi:10.1126/scitranslmed.aao6975
  2. 宋文舉.  何謂「先天性」感染?. Retrieved from http://homepage.vghtpe.gov.tw/~peds/ped/congen.htm
  3. Gulland, A. (2016). Zika virus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declares WHO. BMJ, i657. doi:10.1136/bmj.i657

撰文吳畇芸
審稿邱亮源
修訂│藍冠鈞

 

About the author

吳畇芸

吳畇芸

陽明大學 生化所 碩士
TIGP 分子醫學學成 博士候選人
SonjaWu 插畫家

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