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社以來,也算是審了不少篇稿子,遇過不少傑出的撰稿者,但同時也存在幾篇稿子讓我看完忍不住大幅修改甚至全篇重寫。雖然自己寫的文章應該也是充滿缺陷(比方永遠都是長篇大論),不過還是有一些關於「如何撰寫小新聞」的心得想與大家分享:
一、BIG PICTURE!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有一篇文章是探討《EVA的同步率和駕駛者腦波的關係》,至少我們要解釋為什麼人類要建造 EVA,是因為要預防使徒襲來,還是人類因應宇宙戰爭所創造,或者是因為其他原因。過去 EVA 駕駛者曾遭遇什麼問題讓科學家們認為腦波是個值得研究的議題。EVA 不會憑空蹦出來,科學家也不是吃飽沒事幹想了解駕駛者的腦波。一篇科學研究的產生絕對不是一個瘋狂科學家坐下來突然說:「好吧,我們今天來研究XXX。」,而一定是基於某個過去重要的觀察或者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唯當我們能清楚交代一篇研究背後的圖像時,我們才能瞭解該研究才在其領域中所被賦予位置,因而有了價值、有了生命(好像太誇張了)。
至於如何抓住一篇研究的 big picture?除了維基百科和拜 google 大神以外,其實在許多論文一開始的 introduction 和最後 discussion 都會提供一些線索,可以就相關關鍵字去找一兩篇 review 來閱讀。其次,一些研究在發表之時,可能會被所投稿期刊請人加以為文報導,這也是可以參考的資料。另外像 Science Daily 等網站也都會針對最新研究加以報導。當撰寫者苦無靈感時不妨前往這些地方取材。許多科學報導更是在剛出不久就被對岸的網站編譯為中文,如「知識分子」等網站也常有品質不錯的中文科普可供參考。
二、漏斗式鋪陳
有時候看到一些稿件雖然有交代背後的圖像,可是第一段交代結束以後便「唰」的一聲直接進入正題,這種感覺就像是上一秒還悠哉悠哉地登泰山而小天下,下一秒就直接跌落山谷。有些人是非常鉅細靡遺地介紹了背景,甚至連和主題無關的東西都詳細報導。
舉例來說,「大雄利用道具 A 阻止胖虎和小夫的肢體霸凌」,除了從宏觀的角度提出霸凌是一個校園常見的問題、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我們也許還應該交代施暴者通常使用了哪些方式對人霸凌(肢體、語言……)、為什麼胖虎和小夫選擇對大雄進行肢體霸凌而非語言霸凌、而「大雄基於什麼理由認為道具 A 可能有用」因而進行試驗。換言之,介紹了大圖像以後,我們更應該一步步把問題窄化成一個可操作、可驗證的假說才能讓人知道「道具 A 的價值」,而不是講解完霸凌的嚴重性以後突然就進入道具 A 是多麼有用,這樣的話我想讀者一定會非常困惑。而胖虎的爸爸是不是軍頭或者小夫的媽媽能不能選總統等和主題無關的知識則更應該省去。
三、呈現關鍵實驗
這個部分見仁見智,有些人喜歡直接講結果。但我認為科學之所以可貴和有趣的地方不只在於他的研究結果,更在於其「方法」,也就是我們用了哪些方法反覆驗證我們的猜想,而如同一首唐詩可能會有「詩眼」,一篇科學研究也一定會有關鍵的圖、關鍵的實驗(尤其是出現 “Surprisingly” 等詞時)。書本的知識是平面的,用實驗撐起來的知識架構才是立體的,能好好地介紹研究中的關鍵實驗對於小新聞的報導的幫助不在話下。
此外,呈現關鍵實驗才能讓人們知道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了解方法才能就其信度、效度等對研究結果決定要投信任或不信任票,要批判或展望也才更有著力點。
四、RATIONALE!RATIONALE!RATIONALE!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一些文章之所以被編輯大幅修改的原因之一就是 rationale 太詭異了。寫報導其實是一個說道理的過程,要說服人們為什麼今天報導的這個主題很重要(上面提到的漏斗式鋪陳可以說是 rationale 的一部分)、為什麼你利用某工具來研究某主題、而利用這個工具來研究以後觀察到什麼現象所以我們產生什麼新的假說,而為了驗證這個假說我們做了哪些實驗來排除其他可能和支持所提出的假說。
五、切題、文字比例和圖文相符
有時候論文「標題」明明提到 A、B、C,結果撰寫者講了 A、B,獨獨把 C 漏掉了,這時候編輯只好摸摸鼻子自己補上。舉例來說「大雄利用道具 A 阻止胖虎的肢體霸凌卻無法阻止小夫語言霸凌」,有些人可能只寫了胖虎如何欺負大雄,卻完全忘記了小夫的完全不同類型的霸凌方式或者只用三言兩語帶過。
文字比例的部分,個人習慣以一段介紹 big picture,再用約一段的篇幅對問題意識進行限縮,接著用就進入研究內容。有些人(包括我自己也常犯)常用了太多的篇幅介紹背景,真正的實驗內容卻短短幾句帶過,難免予人頭重腳輕之感。
至於圖片,大原則應該就是「圖片上有出現的東西就應該介紹」,不然讀者想必也會很困惑……
六、科學新聞的調性、難度、長度
這點也是見仁見智,不過科學新聞的調性大體來說應該還是嚴肅的(?)。可以埋梗吸引注意,但用太多就不好。另外還曾遇過整篇寫起來像《背影》一樣的抒情文……
難度則須取決於受眾的程度,寫文章前你要確定這篇文章是要寫給誰看的。給一般大眾看的文章不適合用太多專有名詞,若出現也需要適當解釋。若讀者有生科底子,那麼你總不會還要解釋什麼是 mRNA 吧,但若出現一個特別的專有名詞可能是一般生科讀者看不懂的,那就需要解釋。
長度則以 1500-2000 字內為佳,這個篇幅可以在讀者注意力消耗完畢之前把一件事情講清楚。
Investigator 的文章讀者定調為有生科底子的學生或研究者,為讀者介紹不同領域的發展與導讀論文,因此必須權衡難度。不需過度強調細節,因為看的懂這些細節的讀者,根本也看得懂原始論文。
七、文句通順、標點符號、連接詞用對
這點要求真的是超基本的,可是…可是…可是……大家寫完自己好歹也讀一下或找好友幫你看一下。什麼?你說你太邊緣沒有朋友?先把稿件擱置一兩天再閱讀,相信可以找到很多能改善的地方。若中文不好只能建議你去找國文老師了。
力求簡潔通順,不要寫出一堆語言癌、廢話或西化語句來毒害編輯和讀者的眼睛!要注意讀者的注意力和文章篇幅是有限的、珍貴的資源,你的任務就是要在耗盡讀者注意力前在有限的篇幅中傳達你的訊息。
使用「全形標點符號」,正確的「斷句」。雖說中文斷句好像沒有那麼嚴謹,但看到一些人整個段落「逗點到天邊」,只在最後一句加上一個句點,編輯可是會「翻白眼到天邊」。若中英交雜,英文是否大寫也要看他擺的位置:句子開頭則首字母大寫,句中則首字母小寫。
但是、然而、因為、所以、因此,這些連接詞有其用法,有的表轉折,有的順接,仔細思考句子間的邏輯關係,使用正確的連接詞。
把「被動」改「主動」,不要用被動來迴避你沒有好好查資料讀文獻的失職。在此推薦寫作風格書《The Elements of Style》和《On Writing Well》,雖說是英文寫作書,但內容中許多對簡潔風格的要求也能適用於中文寫作。
八、標題
標題就是越簡潔有力、越有噱頭越好,例如「XX的藝術」、「OO三部曲」、「解開XX之謎」,或者至少是把文章所欲闡釋的「big picture」用一句話來包裝。想像今天自己在買報紙,那樣的頭版標題會吸引你的注意力、哪樣不會,這樣想問題就簡單很多了(當然「萬人瘋傳」、「所有人都驚呆了」之類的就免了)。
當然我覺得這超難的。有時候看完文章、寫完稿子已經精疲力竭了,要再「發揮創意」想標題實在是相當困難,不過就是困難才有學習的價值。
寫好文章的checklist:
- 文句是否簡潔通順、邏輯連貫、標點符號用對。
- 有交代背景與重要性/待解決的問題嗎?
- 有呈現實驗與關鍵數據嗎?
- 這篇文章改變了什麼?
- 朋友能不能不費太多力氣看的懂你寫的文章?
撰稿|李政霖
編輯|紀威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