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 科學報導 認知科學

科學界重新定義了情緒 – 人類至少擁有27種情緒

你了解自己擁有哪些情緒嗎?其實目前科學家對於如何定義情緒及分類都還在討論中。電影「腦筋急轉彎」描述人類的腦中藉由五種情緒(快樂、憂愁、厭惡、恐懼和憤怒)之間的轉換,如何影響一名 11 歲的小女孩與他人的交際互動與記憶。該電影製作過程中,諮詢了研究情緒的專家之一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 Dr.  Dacher Keltner 即為本篇文獻的作者之一,在「腦筋急轉彎」播映後兩年,他的團隊重新定義了人類情緒的種類至少有 27 種,並且情緒之間的區隔也不如我們所想的如此壁壘分明。本篇的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PNAS》,說明情緒的分類科學有助於我們在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範疇,能更好的定義與情緒有關的心智運作及病理機轉,並且釐清個體之間的情緒差異。

由於情緒與經驗息息相關,因此研究情緒常藉由情緒經驗以匯報式的方法 (reported emotional experiences) 解讀其語意 (semantic space),並進行分類與關聯探討。目前情緒分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透過不同維度將情緒分類,例如:X 軸代表情緒效價 (valence),描述正負向刺激,引起的愉悅或厭惡;Y 軸為情緒激發性 (arousal),描述刺激引起的情緒強度變化,由平靜到激動(圖 1 [1]。第二種為直接將不同情緒分類,例如:煩躁、挫敗及狂怒都屬於憤怒類,但這樣的方法在過去文獻中,至多只有 6-12 個類別,並且將情緒切割為粗糙且不連續性的情感體驗。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未能清楚的了解不同情緒分類間的邊界關係,與連結面對不同行為時的情緒應對結果。因此該團隊利用情緒經驗的匯報式方法,探討出人類可以有多少種情緒,並且分析究竟是維度式分類,亦或是標籤式分類能更好的闡明匯報式情緒經驗。

不同維度下的情緒分類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X6GALD

本篇文章募集了 853 位的受試者,男女各半,平均年齡 36 歲,利用 2,185 個不同情境的短片觀察這些受試者的反應,這些受試者觀看影片後的回答方式分為三組,第一組由 14 種維度方法所得之情緒以選擇題作答;第二組利用分類法所區分之 34 種情緒同樣以選擇題作答;最後一組則以簡答題的方式自由的回答情緒感受,並以數學為基底的概念框架 (mathematically b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 及觀察 (Empirical research),對於不同經驗下的情緒性匯報 (emotional self-report) 進行定義後匯聚成點,將這些點分布在語意空間裡,最後分析結果。交叉比對後,他們發現共有 27 種情緒可以被定義,並且從語意空間的分布上(圖 2)可以發現,情緒間的分布確實可以觀察到成群的分布,如:慾望、浪漫等聚集成一群,但不如以往認為的獨立單一,其實這些情緒分類的界線是模糊且連續的。另外,相較於維度式情緒分類最多只能解釋 61% 匯報式情感,分類式與匯報式更能達到 78% 的吻合度,顯示情緒分類確實能夠更好的捕捉人們所描述的情感體驗。

然而,本篇的研究論點是建立在經由短片刺激下所產生情感體驗,以及平均年齡 36 歲的受試者、短片內容的選擇與單一的刺激方式皆會局限受試者的表達與收集到的情緒種類,因此未來可利用其他種類的刺激以及增加受試族群的年齡分布,可對情緒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討。

由2,185個不同情境的短片所引發的情緒在語義空間上的分布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exzM3R
(互動影片可參考https://s3-us-west-1.amazonaws.com/emogifs/map.html

參考文獻:

  1. Costanzi, M., et al.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Valence and Arousal on Visuo-Spatial Working Memory: Incidental Emotional Learning and Memory for Object-Loc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587 (2019) DOI: http://doi.org10.3389/fpsyg.2019.02587
  2. Alan S. Cowen., et al. Self-report captures 27 distinct categories of emotion bridged by continuous gradients. PNAS, . DOI: https://doi.org/10.1073/pnas.1702247114

撰稿人|周佩萱
審稿人|吳畇芸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