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 科學報導 認知科學

你從音樂中感受到什麼?跨文化音樂喚起的13種主觀經驗

音樂不受語言差異的限制能跨文化引起共鳴,先前許多研究發現音樂能夠喚起豐富的主觀經驗 (subjective experience),進而產生情緒;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相同音樂所喚起的主觀經驗是否會相似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加拿大約克大學的 Dacher Keltner 教授團隊收集了美國及中國近 3000 人對不同類型音樂引起的情緒反應,並研究在多元文化中是否保有相同的主觀經驗 [1]。

音樂是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社交生活中重要的共通語言,音樂可喚起的主觀經驗非常豐富,不同文化的人聽到同樣旋律的音樂是否會有相同的情緒呢?為了研究音樂所激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情緒種類,作者利用語意空間 (semantic space) 的方法將主觀經驗分成三種屬性: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維度化 (dimensionality) 及分布化 (distribution) [2]。概念化是精確地描繪我們的情緒感受,例如人們聽到動人或熱情洋溢的樂曲,會有感動、愉悅或是夢幻的感受;維度化是將情緒感受依程度分級;分布化則是不同情緒之間具有連續的相關性或不連續的離散性,最後作圖標示出情緒的分布。

Dacher Keltner 教授團隊首先讓 1011 位來自美國及 895 位來自中國的受試者聆聽沒有歌詞的音樂,利用資料驅動方法及統計模式紀錄來自不同文化之受試者聽了音樂後產生的主觀經驗,藉此分析中西文化間主觀經驗的差異。此研究結果顯示,在主觀經驗概念化的層面經由相關係數 (Spearman correlation) 的計算有 18 種主觀經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皆存在,特別是歡喜的 (joyful/cheerful) 和勝利的/英勇的 (triumphant/heroic) 主觀經驗;維度化方面透過主要保存的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preserved component analysis) 找出了 13 種跨文化皆存在並且與音樂相關的主觀經驗,分別是有趣的 (amusing)、惱人的 (annoying)、焦慮的 (anxious/tense)、美麗的 (beautiful)、安逸的 (calm, relaxing, serene)、夢幻的 (dreamy)、有活力的(energizing/pump-up)、渴望的 (erotic/desirous)、憤憤不平的 (indignant/defiant)、歡喜的 (joyful/cheerful)、抑鬱的 (sad/depressing)、恐怖的 (scary/fearful)、勝利的/英勇的 (triumphant/heroic)。最後分布化分析,研究團隊由音樂所啟發之主觀經驗及相對應情緒繪製成分布互動地圖 ,發現會呈現梯度分布,並且在不同文化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除了使用語意法分類主觀經驗,Dacher Keltner 教授團隊亦使用情緒效價(valence) 及情緒激發性 (arousal) 的維度分析來驗證先前所發現的跨文化之間與音樂相關之主觀經驗的同異。結果顯示與使用主觀經驗之音樂引起的感受具有類似的結果。這些數據證實了音樂引起的情緒具有跨文化保守性及連續的架構。

Dacher Keltner 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量化的方法研究美國與中國之間對音樂引起之情緒感受,並藉由三種方法清楚的區分難以定義的情緒,後續,他們更希望透過此平台的建立,能夠廣泛地研究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的音樂 (例如非洲與南美洲) 所引起人類情緒相關的研究探討;也期望將此研究的發現應用在情感障礙的病因研究或疾病治療 。

圖片說明:用顏色區分 13 種音樂所喚起的情緒,不同情緒之間為平滑梯度關係,並且在不同文化之間具有高度的保留性。
圖片來源:PNAS, 2020; 201910704 DOI:10.1073/pnas.1910704117

參考文獻:

  1. Alan S. Cowen, Xia Fang, Disa Sauter, and Dacher Keltner. What music makes us feel: At least 13 dimensions organiz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music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PNAS 117 (4), 1924-1934 (2020). DOI: 10.1073/pnas.1910704117
  2. A. Cowen, D. Sauter, J. L. Tracy, D. Keltner. Mapping the passions: Toward a high dimensional taxonomy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Psychol. Sci. Public Interest 20, 69-90 (2019).DOI: 10.1177/1529100619850176

撰稿人|張智婷
審稿人|吳畇芸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