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在 COVID-19 的影響下,世界各地的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遇到許多挑戰,這次我們採訪到近期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發表第一作者的文章 [1] 且剛從哈佛大學博士班 Program in Speech and Hearing Bio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BT) 畢業的 Ariel Yeh 學姊,她即將在美國的新創基因編輯公司工作,接下來請她與我們分享一些在國外的留學經歷和感想!
Ariel (Wei-Hsi) Yeh
Ph.D., Division of Medical Sc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USA
B.S.,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求學和研究經歷]
Q: 請問學姊為何會選擇到國外深造?出國後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
A: 我原先是就讀台大,在大二的時候主動申請轉學。在台大的兩年期間,除了兼顧大學課業,同時也準備國外的升學考試 SAT 和托福。我之所以會想出國留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台大的時候,發現大學必須得上許多基礎課程,並非如高中所預期的能夠馬上研讀專業;二是我想在美國學士後醫學的學程,若有美國的大學學歷能大大提高入取率。不過當我真的出國後,兩個原因都與我當時的期待有所出入,因為在國外的大一二也必須學習基礎課程,上課大多是大教室聽講的模式,並沒有太多討論的環節。由於我以外國人的身份申請美國的醫學系,在獎學金上更是有多方的限制。
我在 Johns Hopkins 留學時,對於同學們非常認真這點感到印象深刻,也帶給我不少同儕壓力。還記得有一位同學來問我關於功課的問題,我就把答案直接拿給他,可是他拒絕了我提供的答案,並請我一步步解釋給他聽。當時我還蠻驚訝的,因為這跟台灣的狀況很不一樣,我想這算是個 Culture Shock 吧!
Q: 為何博士班會選擇 SHBT in Division of Medical Science at Harvard University?
A: 我知道我想做研究,但要做什麼特定方向和研究題目並不確定。到了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我身邊有個好朋友在短短一個月內失去聽覺,讓我很難以置信,一個曾經完全沒有聽力困難的人,怎麼會突然失去聽力。因此在大學的時候,我就開始在研究聽力的實驗室裡實習,從基礎生物開始學起,而這個專題的經驗讓我更加確定想往這個領域鑽研。當研究越來越深入時,便發現聽覺這項學科比想像中存有許多未知,治療的方法更是困難,現階段並無可行的生物治療方法。正是因為有這個專題的經驗,更加讓我確定在大學畢業後,想要研究如何用生物的方法去治療聽力。
Q: 研究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如何解決?
A: 我覺得最困難的是找到合適的實驗室。有別於人工電子耳,我想研究的是以不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去恢復聽力。一開始鎖定的是研究幹細胞的實驗室,但整個哈佛只有不到五個實驗室是在做跟聽覺相關的幹細胞研究。而且在在幹細胞的實驗室實習的過程中,發現用細胞再生的治療方法有其限度,所以才去其他不同領域的實驗室 rotate (實習)。就這樣實習了一年多,大概丟了超過三十封信去給各個領域的教授,其中就包括我博士班的指導教授 David R. Liu [2]。在這過程中,最大的壓力來自於 funding (獎學金),雖然是拿全額獎學金入學,但實際上只包含第一、二年,之後都由學生所在的實驗室支付,所以要在第二年底找到有足夠經費的實驗室。好不容易在第二年的最後一學期,我加入了 David Liu 的實驗室,剛開始我的每個實驗都失敗,只能慢慢地抽絲剝繭,刪去法找出問題的原因,然後量化不同的變數。我也在這過程中,學到要從最難的問題先解決,因為若最難的問題無法解決,前面的努力都會白費。當不再畏懼實驗失敗後,就能體會到實驗成功的喜悅!
[美國研究環境及生醫職涯發展]
Q: 請問學姊的實驗室的研究氛圍如何?運作模式怎樣?
A: 學生可以自己主動參與不同的計畫,平均大概三到五個,大多的計畫都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其中有第一作者的題目也有和其他實驗室合作的題目,就看個人的想法和時間的分配。我們的實驗室大約有三十人,一共分為三組,每一週會有各組的組會,那每個月也有和教授的一對一面談。但其實我們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敲門進去找教授聊聊,教授總是會在百忙之中撥空跟我們討論研究上遇到的問題。
Q: 在波士頓地區的生技產業與學界互動頻繁嗎?哈佛生醫 PhD 投入業界的比例高嗎?
A: 產學合作關係是滿密切的,像我當時有個題目研究到 T-cell Engineering, specifically targeting STAT3 pathway, 我就在哈佛的醫學院校區找到這領域的專家。藉由跟教授的面談,我能更有效率地了解 STAT3 機制。產學合作也很頻繁,但通常會在合作之前先了解專利的劃分。至於哈佛生醫 Ph.D. 投入業界的比例,大多博士班畢業生是想做教授,尤其研究的領域是基礎科學更是如此。不過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傾向去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更有些學生會博士班做的題目去創業。
Q: 請問學姊為何選擇加入生物科技業?
我是在第四年才開始想未來的職涯規劃。我個人一直很有興趣去嘗試學術之外的產業,比如顧問業,因此當時也有往這方面考慮和申請。在我被麥肯錫顧問公司錄取時,我有和我的教授討論我畢業之後的發展。他先是驚訝我沒有走學術界,因為他認為我的個性應該要持續在 Science 的領域鑽研,也覺得我適合在學界發展。剛好那時教授正在籌辦新的基因編輯公司的成立,雖然無法保證我能被錄取,但他建議我去面試看看。與投資方的董事們面試後,他們決定錄取我,讓我成為第一名員工。我最後會決定加入基因編輯公司,是因為在新創公司有很多成長的空間,還可以參與規劃公司的走向並可以和董事們和新進同事一起奮鬥,我覺得機會非常難得。
[給學弟妹的建議]
Q: 申請過程中,什麼優勢和能力很重要?
A: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 Passion,美國人很在意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會問你為什麼要來,有什麼資歷或經驗可以證明你真的是對這領域有興趣。即使你曾經發表的文章跟你現在想做的的題目不相關,只要你能證明你是對研究有興趣,並且知道做研究的方法,他們都不吝於給你肯定。第二個重要的是推薦信,因為推薦信可以讓他們知道一位認識你的人是如何評價你的,所以推薦人一定要找一位真正認識你的人。至於那些考試,不管是 GRE 和 TOEFL,實都是門檻而已。
Q: 如何選擇進行博士研究的實驗室,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我覺得環境一定要是自己很喜歡的,像我週末也會去實驗室晃晃,哪怕到很晚也不會覺得很無聊。而且環境對的話,也比較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至於怎麼選擇適合的教授,我自己一開始是希望找到很積極的教授,這樣就可以有效率的發表文章。後來發現我的教授不僅發文章很積極,對於跟新的實驗室合作、學習新的領域的研究都很有興趣。在博士班的期間,我的教授平常就放手讓我們去做,讓學生們自己找題目、找合作的研究室,只有在要發文章時才會盯得比較緊,我覺得教授比我們更希望我們的文章能順利地被期刊接受。
Q: 對於正在猶豫是否要唸生醫相關的博士班的學生,有哪些建議?
A: 一定要先確定你做研究的時候是開心的,因為像我前兩年也是很迷茫,但時間一步步地推進,其實目標會越來越清楚。大部分的實驗都不會成功,但是失敗的實驗都是讓我們排除掉錯誤並朝成功更近一步。當我的心態改變之後,就算每天實驗結果不如預期,我還是樂在做實驗。研究的過程很多時候是很乏味的,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熱衷的是什麼。另外,我覺得我會有前兩年的迷惘,大概是因為在進入博班之前,我沒有獨自負責過一個計畫的經驗,所以若你是正在猶豫是否要唸博士班的學生,要記得進入博士班就是要 “sign up to take ownership of a scientific question!”
補充資料:
- Yeh W-H, Shubina-Oleinik O, et al. In vivo base editing restores sensory transduction and transiently improves auditory func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recessive deafnes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Online June 3, 2020.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y9101.
- David R. Liu 是位美國華裔生物化學家,其研究領域為 Nucleic acid templated chemistry, Directed evolution, Base editing, 也是 Editas Medicine, Beam Therapeutics, Prime Medicine 的創辦人。
訪問|熊浩安、曹暄、陳世安、蕭如秀、張芷榕
撰稿|曹暄
審稿|葉韋希學姊、熊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