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美國留學申請季,這次 Investigator 邀請到目前於美國就讀博士班的王振宇學長與吳季芸學姊,分享申請美國學校的經驗與在美的研究生活,也特別針對轉領域的申請給予建議,期能帶給大家指引幫助。
【講者學經歷】
王振宇 醫師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生物科學院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系(2021 – present)
UC Irvine,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2012 – 2019)
博士班領域:果蠅基因體結構演化、族群遺傳學
吳季芸
賓夕法尼亞大學 基因體暨計算生物學程 (2017 – presen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enom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UPenn, GCB)
台灣大學 生醫電子資訊學研究所(2015 – 2017)
台灣大學 生命科學系(2011 – 2015)
博士班領域:開發統計與計算方法,主要用於單細胞數據的分析
【留學申請】
申請文件與準備
- 個人簡歷(curriculum vitae, CV):
平時就能先準備好,每半年到一年就整理一次,當作自我檢視,了解還有什麼經歷空缺需要補齊,後續寫 SOP 時也能更有架構、更有想法。排版要讓人一目瞭然,愈重要的經歷放愈前面,也可以使用線上排版工具或甚至再經過平面設計。
不過,最重要就是不要強求和造假,面試時教授們都看得出來,呈現真實的自己比較有說服力。 - 發表:
發表能最直接證明實力、對該領域的了解,如果還未發到期刊,能發到 pre-print 或於研討會有發表經驗,也有所助益。 - 動機信(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主題必須圍繞在自己的動機上,在第一二段就要點出 「Why I need this PhD program」,才會讓人想繼續看下去。撰寫過程要誠實面對自己並且換位思考,送出前也盡量多聽取他人閱讀後的意見。客製化與否則較見仁見智,要權衡準備時間。 - 英文檢定考試:
現在許多校系不強制要求 GRE、sGRE,但 TOEFL/IELTS 仍是入學、當助教、獎學金的標準之一。不過,這些檢定考試都是有過門檻即可,不需要過度著墨。
選校與聯絡老師
- 選系所時可考量的因素:
研究領域、獎學金、地點、個人感覺、排名、課程、目標學校或老師發表的內容。 - 挑選目標實驗室:
可以在 Google scholar 查詢有興趣的老師所發表的內容、發表頻率,由此可看出實驗室的發展潛力,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博士班期間的工作量。 - 人際連結:
建議主動寄信聯繫老師或是透過推薦信的牽線,但前者比較看運氣。若收到罐頭回信,也可與系上的學生聯繫,學生間的人脈是很好的一項管道!寄信聯繫時,需避開放假時間。
申請審核與面試
- 審核重點:
美國博士班申請不要求碩士學歷,大學畢業生亦可申請,整體審核過程主要還是看研究經驗與研究發表,因此可多多展現、著墨自己的研究能力。 - 國際生名額:
國際生與本地生分開審查,通常國際生競爭會較激烈;如果想要明確了解該年度是否招收國際生,建議學生在申請前先寫信詢問學校。有些學校也會依據獎學金來源招收不同比例的學生,若獎學金來源自美國政府(如來自 NIH),就會較傾向招收本地生。此外,若系上要求學生當 TA,代表此為獎學金來源之一,有些學校會因此能招收較多國際生喔! - 面試準備:
需要事先研究老師們的背景,一般情況都是輕鬆地聊聊自己的相關經驗,也可能有問老師問題的時間,如果問的問題能成功引起老師的興趣,會得到滿不錯的回饋。
【留學與研究生活分享】
Umbrella Program 介紹
美國博士班有許多 Umbrella Program,涵括眾多相關系所,以 UPenn Biomedical Graduate Studies 為例,除了 Genom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GCB),同時還有其他如免疫學、神經科學、或藥理學等分支。有些學校則不是採學程制,而直接以所別(Department)區分。
美國就學獎學金來源
在美就讀博士班通常會提供學生生活津貼(stipend)、健康險(health insurance)以及其他雜費,獎學金基本上足夠負擔生活開銷,還會有剩餘能夠存錢。
獎學金相關的補助額度與規定通常會在系網上宣布。另也有台灣教育部提供的各項留學獎學金,在申請美國博士班同時提出這類證明,上榜機會加分很多!需注意的是,透過教育部公費考試申請獎學金會有畢業後去向的限制,可以詳細閱讀申請簡章。
其他獎學金如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和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多半是給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學生申請。另有特別領域研究(particular research areas)的獎學金可供申請;特別種族(other eligibility criteria)也有可申請的項目,但這些獎學金大部分是確定教授和科系後才進行申請。
美國研究生活
一、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期與課程介紹
賓夕法尼亞大學為一年兩學期制,通常八月底開學;十一月末有感恩節假期;十二月中後秋季課程就結束,接著會有大家期待的聖誕節假期!下學期則在一月初左右開學,三月中會有約一周的春假(spring term break),五月中則結束春季課程。
除了教授講課,美國博士班的很多課程以討論課為主,希望學生開口,這是跟在台灣就學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在課程安排上,除了必修也有一些選修課,供學生根據欲著重的研究方向選擇相關課程。
大部分的醫學院或生物相關學系的博士班都會有實驗室見習的機制,目的是讓學生多瞭解並選定未來的研究環境和指導教授。以 UPenn GCB 來說,會有三輪的見習,一次見習的週數為十一周,差不多在博士班第一年結束時選定指導教授。若有需要學生也可以要求再進行第四輪的實驗室見習。
二、 選取博士班教授的秘訣
大家最在意也最擔憂的一項環節,莫過於博士班指導老師的選擇。有幾點特別的要素可以參考:研究興趣、資金來源、導師帶學生的風格、實驗室環境、導師與學或業界的連結、以及職涯規劃的準備。
以美國學界導師帶學生的風格來說,可大致分為兩種:hands-on 和 hands-off。Hands-on 導師通常比較清楚學生每個實驗的細節,並給予指導;Hands-off 導師多會跟學生討論研究的大方向,讓學生較獨立地完成研究,給予較多的自由。這兩者沒有優劣之分,取決於每個人的個性與喜好。
此外,在美國許多學生會選擇 co-mentorship,即同時有二或三個指導老師,好處是能拓展人脈,能從不同的老師身上學習到專業和經驗。但在選擇兩位指導教授的同時,也需要考量自身的情況和時間規劃,有多個指導教授可能自己的責任也較大,也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參與各實驗室的事務。
三、 美國博士班時程
博士班時程規劃上各校可能有些許差異,以 UPenn GCB 為例,博士班第一年前兩學期結束實驗室見習後,可在暑期階段選定指導教授 (pre-dissertation research);第二年則開始拓展研究主題,第二年的第二學期結束時會面臨資格考(candidacy exam)。
資格考方式也因學校和科系而異,比較常見的有研究計畫撰寫(proposal writing),有些科系可能會要求寫與學生自身研究相關的內容;有些則會規定寫研究以外的內容。口試(oral presentation)也是另一個常見的考試項目,由口試委員(exam committee)來測試你對自己研究主題的了解。另外有些系所會有筆試(writing exam)。通過資格考後,就恭喜你成為博士班候選人(PhD candidate)!
在美國修讀博士班常會有論文委員會(thesis committee),希望能定期省視自己的研究進度,同時也希望藉由與委員會成員討論,幫助學生的研究和未來發展。學生跟教授們開會的同時,可從中獲得研究的反饋,也可討論畢業未來的出路,亦能建立人脈。接近畢業時,也需知會這些教授,與教授們溝通協調 defense、論文撰寫的時程規劃事宜。另一項特點是,這類的組織因多半會邀請外系的教授,讓委員會組成更加多元。
五至六年的博士班進入尾聲,大部分的學校/科系會要求學生舉辦一場公開正式的演講( seminar),也就是博士生的 defense,若論文委員會同意你通過考試,就恭喜你成為一位正格的博士!
四、美國研究環境特色
美國很多實驗室都同時有生物實驗(wet lab)以及統計、計算(dry lab)的研究;在這邊也時常看到彼此實驗室間的合作與交流,很多大型的研討會都在美國舉辦,往往是建立人脈、促成合作的重要場合。
研究資源上,美國來自 NIH 及 NSF 的研究經費補助相對較多,實驗器材與技術的取得也相對容易,這些因素在研究上有相對的優勢。相較於台灣較特別的研究領域或許只有一兩位教授有在進行,美國能提供學生更多資源上與教授間的選擇。
學習環境方面,美國是世界大熔爐,必然能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拓展自己的經歷。美國實驗室成員們彼此間的交流很多,有些教授也像啟蒙導師,非常樂意顧及學生畢業未來的出路。譬如 UPenn 每年都會要求學生撰寫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 (IDP),學生可以與老師討論未來職涯規劃等議題。
至於學校與業界的聯繫、產學研究是否盛行則要看實驗室和教授,有些教授專注於學術研究;有些則會有比較多和業界的聯繫,或有來自業界的資金挹注與合作。有些學校有技轉中心能幫忙評估實驗發明或專利,也能多尋找創業加速器等機會。另外,也會受到區域影響,在加州矽谷等地可能相對較多產學合作。
五、 畢業後出路
博士班畢業後出路各有不同,以學界來說,結束兩三年的博後緊接著會是考慮申請教職。教授職缺有分兩種,tenure track 及 research track 的職位。前者升遷會考量到教授的研究,教學與貢獻;後者以研究為主要考量,研究之餘若不喜歡教學與處理行政,則可以考慮 research track 。
以生醫來說,進入業界除了當博後,還可以往藥廠當研發工程師(research scientist)或顧問,有生物資訊相關的專長,也可以做數據分析師(data analyst)。
【轉領域經驗:從醫學到基礎科學】
轉領域的申請之路更為不易,因此王振宇學長特別以自身經驗給同學們建議。
學長從小就對植物擁有濃厚的興趣,也熱愛爬山、攝影、園藝等,高中時就萌生了讀研究所的想法,但當時考量現實層面,縱已透過奧林匹亞生物競賽的優異成績取得生科系的入學資格,最後仍選擇就讀醫學系。
在大學時期,儘管課業繁重,學長依然不斷地發展興趣,參與社團系上活動、出野外、家教打工等,並且認真經營自己的研究道路:在大學七年中待過三間實驗室,研究題目包含紫背草的植物分類學研究、外來種與本土族群的不對稱雜交等,學習了分子分析等現代演化學研究的工具,深化研究能力。
然而在醫學教育下,如何保持科研思考、不讓思考僵化著實不易,加上做實驗、查找文獻等壓力,學長也曾經懷疑過是否要繼續從事研究。最後,在一次前往阿曼進行的研究交換計畫後確立決心,也在 2021 年順利申請到了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生物科學院的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系。
學長建議考慮轉換領域的同學多跟相關系所的人接觸,讓自己熟悉該領域的思維,和同學、老師們多聊聊,聽聽別人的想法會好很多。申請時 SOP 中的動機很重要,需要多著墨曾修習甚麼類的課程、曾如何努力爭取此領域的相關實習或研究經驗。若上述都還未發生,也可以先在畢業後應徵到美國擔任研究助理,以累積經驗與未來人脈。
【結語】
本場講座中,講者不僅為同學們提點美國博班申請的重點、分享了美國不同的研究環境與豐富的海外生活,過程中也細心地回答同學們的問題,促成經驗交流,讓更多人能獲得資訊、得到助益。
撰文|陳薏晴、林潔芯
審稿|紀威佑、王振宇、吳季芸、陳品萱、黃云宣
[…] 延伸閱讀|美國留學經驗分享|UCI、UPenn […]
[…] 美國 UCI & UPenn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