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大師專訪

李文華校長專訪│中國醫藥大學

1
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研究專長
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癌症生物學


 

 

 

本月份Investigator很榮幸能與李文華校長進行特別專訪,李文華校長是國際知名的癌症生物學專家,於1986年首次發現人類的抑癌基因,改變了當時生醫界對癌症成因的觀念,更開啟了癌症研究的新方向,也因此被多次提名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而甫從美國回臺接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的李文華院士,專訪時與我們暢談他於求學與從事科研的心路歷程,12歲外出求學,堅持與珍惜每一分秒的學習時光,勇敢地面對與解決所遇到的困境,走出實現自我的人生,相同地,校長對於科學研究的態度,也是秉持著他那毅力過人的處事風格,堅持「如果註定要花時間解決問題,一定要挑最困難、最重要的問題去做」。

追求理想:李文華校長的求學歷程

貧窮是最好的背景
出身於澎湖的李文華校長,家裡有十一個兄弟姊妹,家中環境並不優渥,其經濟來源是依靠捕魚來維生,家庭的純樸善良也教育著校長為人誠實守信的處事態度,在小島的生活娛樂來源都是大自然給予的,也由於家中環境貧困,校長在小時候缺乏書籍知識的充實,讓校長對於念書這件事感到非常渴望。小學畢業後,經過初中的考試,校長詢問他的父親是否可以繼續念書,雖然家裡的經濟狀況不佳,但在家庭的支持下,李校長能有繼續念書的機會,而校長對於家人成全他念書此事也銘記於心。

選擇生物科學的路
在中學的階段,李校長展現出對於數理方面的科目感興趣,常在考試中如意地拿取高分,也曾經於校內獲得生物競賽第一名,相反地在文科方面校長卻較不擅長,所以日後也讓校長決定選擇走向生物方面的道路。
中學畢業後,李校長決定想去念大學,但是家中的經濟條件還是不好,所以既使當時校長考大學的成績相當優異,但是還是放棄念醫科的想法,而選擇進入不用繳學費的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來就讀。

從澎湖到台北念大學,就如同從台灣到美國求學
校長告訴我們這是種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鄉下孩子第一次到城市求學,還好學校有完善的生活照顧,好讓我可以安心的在這四年內讀書充實。李校長知道自己與同學求學背景的差異,所以更是認真地填補自己的不足,「別人用一本教科書,我用三本,因為要懂就要懂得徹底」,暑假期間,校長回到澎湖除了幫忙捕魚貼補家用外,也認真地預先準備下個學期的學科,此外,校長在台北的空閒時刻,也會到牯嶺街上的舊書攤看書買書。在大學四年級時,恰巧碰上從美國回來任職的新教師,以及對於新知的渴望,校長更是把握這機會,所以在大四的那年,校長對分子生物學、病毒學和胚胎學有了全新的概念。

李校長於台師大生物系畢業後,未來想從事教職,但不是擔任中小學的教師,而是想成為一位教授,所以校長規劃繼續深化自己所學的知識,於是報考了台灣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是當年最好的,也最難考上的研究所,但對於認真求學的李校長而言,一點也難不倒他。校長當初選擇先服完兩年的兵役,隨後才進入台大生化所來就讀,李校長於碩班的指導老師是林榮耀院士,而林院士是出了名的嚴格教授,也因為林榮耀院士嚴謹地指導下,讓李校長更加地要求與紮實自己於學術研究上的每一步。

赴美追求理想
完成了碩士的學業後,在有家庭的顧慮下,李校長原先的想法是偏向不出國留學,但當時的臺灣沒有好的環境來攻讀博士,所以在李校長最摯愛的太太潘玉華院士的鼓勵下,校長嘗試地申請出國求學,很順利地,李校長獲得了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全額獎學金,也帶著滿腔的熱血來出國實現理想,而校長於博士班是接受素有Mr. RNA美名的Peter Duesberg教授的指導,在Duesberg教授的紮實訓練下,加上李校長說他很把握時間,每天埋頭於實驗室做研究,一做就是14個小時,連假日都不放假,為了就是儘快達成自己的目標,所以校長在短時間內有著優異的表現,在博班期間一共發表了15篇文章(其中有七篇是第一作者),於是三年後便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的學位。

甜美果實的採收
李校長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因為家庭關係,選擇到附近的Genetic Engineering的生技公司就業。當時基因工程這領域才剛起步,而公司主要的方向,是將各類基因轉殖出來(例如: 介白素-2、腫瘤壞死因子…等),設計並製作成藥。校長當時所分配到的工作是萃取RNA,這對校長來說是一件如魚得水的工作,並有著極高的薪資待遇。但校長卻覺得自己不適合業界的生態,於是選擇在下班後回到學校做研究。在某天閱讀科學雜誌的過程中,對於Retinoblastoma起了極大的興趣。在當時,只知道Retinoblastoma屬於遺傳性癌症,詳細機制還尚未了解,但能清楚知道這疾病既然是遺傳自父母,就不會是其它環境因素引起。同時,也輾轉得知南加州大學對此議題有興趣,順利得到經費的協助,加上校長專注地將熱情投入實驗中,在一年內完成Retinoblastoma的研究,並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因此,校長特別勉勵我們,要養成從閱讀中來思考,進而發現可執行的題目,這才能實現“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

首度發現人類的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李校長傑出的表現,也受到許多學界的歡迎,在1984年,校長至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擔任教職工作,於1986年成功地從人類視網膜癌細胞中分離出Rb基因,首次證實了人類有抑癌基因的存在,如此重大的發現,也從此讓李校長聲名大噪。隨後於1988年,李校長於美國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的一場演講,讓當時在座的James Watson有了將人類基因定序的想法,日後也在全球的努力下,成功地解開了人類的整個基因組。

2

 

培養一流的人才:李文華校長的教育理念

Learn v.s. Accomplish
從事教職多年的李校長,對於教育有獨道見解,在訪問一開始前,就和我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校長曾經問一位剛從Berkeley畢業的大學生:「What have you done?」,對方回答:「我已經拿到了學位,完成了大學學業。」,校長便說:「你還沒有完成任何事情,僅僅是為了父母拿到文憑而已。」
校長的意思是指學位並不重要,真正的挑戰從畢業後才開始,在學校,我們為了責任而學習,畢業後,才試圖accomplish something,除非在就學階段就非常有想法,並非為了成績,而是在自我考量下,擁有獨特思維和脈絡,建立屬於自己的成就。

Saving time, saving future
李校長認為從大學至博班的時間不宜太長,因為人的鬥志和熱情會在久長的時間中耗盡,另外花過多的時間也同時代表自己並未融會貫通所做的主題和相關知識,兩年碩班同時要兼顧知識取得和實驗技能確實太短,因此校長的中國醫藥大學積極施行「4+1」的制度,全班前20%的學生可以在大三、大四就開始研究生訓練,善用時間增加學習成效,未來更期望能夠在最後一年讓學生進入業界實習,了解產業脈動,兼顧學術和實務。

失敗是你的權利
學術研究是風險極高的賭注,投資了許多時間和金錢,卻無法保證穩賺不賠,校長認為,年輕時,失敗是你的權利,也是必經路程,跨越了這些關卡,才能到達目的地,因此不需感到挫敗或喪志。另外,避免失敗並接近成功的方法還是認真努力,校長曾經為了學習genetic方面的新技術,從晚上9點等老師到凌晨1點,其勤勉的態度換來了老師的傾囊相授,也告訴我們,做事的道理除了腳踏實地之外無他,所謂秘訣就是最基本的學習態度而已。

結語
本次的專訪,李文華校長除了和我們分享他過去於求學與研究階段中,那寶貴又激勵人心的經驗外,也勉勵著我們年輕學子要堅持追求自己的目標,不要害怕挫折,因為有著這些磨練,才能使得我們更偉大。

 

3

Investigator創辦人李彥德同學致上感謝狀

4

Investigator成員們與李文華校長合照

訪問│李彥德、魏子堂、劉柏廷、黃翊豪
撰文│林琬瑜、劉柏廷、黃翊豪
審稿│黃翊柔
學術部負責人│黃翊柔、黃翊豪

About the author

黃翊豪

黃翊豪

目前就讀陽明大學,主修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過去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在學間除了對科學研究投予熱忱外,也曾於校內系學會擔任幹部,推廣與營造學術氣息;在校外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及籌辦各式講座論壇,協助生醫領域人才的培育。未來希望藉Investigator的平台,來與生醫領域的朋友們進行分享、交流、學習與成長,也盼為臺灣生醫領域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李彥德

台大醫學系、物理學系雙主修,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是生物物理和系統生物學。當初創辦Investigator的動機,是因為想創造一個更具整合性的分享平台,幫助有志於生醫研究的朋友們,更容易得到研究資訊並且找到學習對象。現在社團在歷屆成員的努力之下日漸茁壯,廣大的讀者群們也持續給予我們熱烈的反饋和支持,Investigator才能成長到今日的模樣。未來Investigator也會繼續秉持著草創時的願景,繼續為台灣生物科學領域的發展盡一份心力。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魏子堂

北醫藥學系(藥師)畢業、成大藥理所碩士,台大藥理所博士畢業。大二進入北醫臨床藥學所及台大/中研院生化所,進行蛋白質純化和基因轉殖鼠之建立。碩士和博士主要研究抗癌機轉及新穎抗癌藥物之研發。對於專利申請、新藥開發、專案管理及保健食品有興趣。由於在進入研究所後深感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轉譯醫學'研究更要以臨床和產業需求為導向。因此,希望藉由The Investigator Taiwan為整合平台,與生醫泛領域的同儕互相交流學習,衝擊出燦爛的火花,共同打造一個生醫「新矽谷」!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黃翊柔

2012自臺大生命科學系、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學程畢業,曾在臺灣大學動物所進行專題研究、中研院生醫所擔任研究助理。現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與沙克研究所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開設之博士班學生、UCSD台灣研究生協會會長,在 UCSD 癌症中心 (UC San Diego Moores Cancer Center) 進行博士研究。學術興趣為癌症、免疫學、血液學、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希望藉由 Investigator 這個知識平台讓有志於從事生物研究的學生獲得更多面向的資訊,並期望能_發更多學生投入泛生物研究的旅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