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近十年來一直是國人死因之首,約占總死亡人數的三成 [1]。因應龐大的醫療需求,陸續也有許多癌症用藥的研發與上市。然而,即便已投入相當多的成本,由於癌症本身變異性太高,目前的治療仍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因此,對於癌化(oncogenesis)的根本機制,我們需要有更全面的了解,以作為研發新療法的基石。以下將分成幾個不同的層面,討論腫瘤的特性與可能的治療方式。
一、 細胞週期
細胞週期涵括細胞生長與分裂,過程中需有嚴格調控,癌細胞的生長也因此與細胞週期調控失靈息息相關 [2]。在腎臟髓質癌的基因體與轉錄體學研究中發現許多癌化特徵,其中便包含細胞週期的失調,使癌細胞不正常增生 [3];在多種癌細胞中發現凋亡蛋白酶 8(caspase 8)有較高的含量,它能使調控 G2/M 細胞週期檢查點的重要蛋白 p53 失去活性,讓癌細胞得以進行不正常增生 [4];而小細胞肺癌中透過抑制一個細胞週期調控者 CDK7(cyclin-dependent kinase 7)能有效將癌細胞停在 G1 期,抑制細胞生長 [5]。
二、 細胞凋亡(apoptosis)
當細胞感受到環境壓力,或是內部不正常的複製、氧化壓力,便可能引發細胞凋亡而走向死亡。參與此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蛋白便是凋亡蛋白酶 8,而癌細胞中含有較多的凋亡蛋白酶 8 能讓細胞對於基因毒性(genotoxicity)有較高的抵抗力,使細胞凋亡較不易發生 [4]。此外,在病毒造成細胞癌化的過程之中,細胞凋亡的調控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人類皰疹病毒感染 B 淋巴球時,凋亡蛋白酶的含量會受到病毒誘導而產生變化,經過一系列蛋白質交互作用,導致 DNA 複製檢查點失去調節作用,進而使 DNA 複製持續進行,細胞便能不斷生長並癌化 [6]。
三、 腫瘤轉移
當腫瘤從原發位置移動到身體其它部位時,便是轉移的現象,而轉移的癌症不僅較難治療,病人死亡率也極高。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被認為與癌細胞轉移相關,它指的是細胞從表皮的型態,轉為較有遷徙與侵襲能力,並具有幹細胞的特徵。E-鈣黏蛋白(E-cadherin)在上皮間質轉化的過程中是個重要角色,它讓上皮細胞與組織有緊密的連結,因此過去認為癌細胞藉由減少 E-鈣黏蛋白表現,以獲得較佳的遷徙與侵襲能力。然而,研究卻發現多種乳癌細胞模型高度表現 E-鈣黏蛋白,表示其對於癌細胞仍是必要的。儘管目前的研究仍在持續釐清 EMT 的過程,對於 E-鈣黏蛋白在癌細胞中的角色也依然存有爭議,但 E-鈣黏蛋白的調控或許會是癌細胞擴散的關鍵之一 [7]。
四、 訊息傳遞路徑
細胞會透過不同訊息傳遞路徑的調控來維持細胞的基本功能,當訊息傳遞路徑的調節失控時,便可能導致細胞的癌化 [8]。舉例來說,KRAS 是一個位於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它可以接收上游許多生長因子受體的訊號,並持續活化下游訊息傳遞路徑。這一串的訊息傳遞與細胞生長的調控相關;若是 KRAS 發生突變,可能使細胞生長失調,在多種癌症中也發現了 KRAS 的突變。許多針對 KRAS 突變進行治療的藥物陸續在研發中,第一個針對 KRAS 突變的癌症標靶藥物亦在 2021 年獲得美國 FDA 核可上市 [9]。
五、 免疫
2018 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免疫檢查點阻斷(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療法 [10],透過阻斷免疫細胞上的抑制性蛋白,使免疫細胞得以發揮抗腫瘤的作用。這項療法突破了以往化療的方式,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契機。目前已有利用 PD-1 這個免疫檢查點的抑制劑作為治療小細胞肺癌的藥物,然而,在臨床上卻觀察到成效有限。由於腫瘤微環境的狀態遠比我們所想的複雜許多,單純只透過抑制免疫檢查點已不足以對抗癌症,必須結合其它的方式才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舉例來說,透過前面提過的 CDK7 的抑制劑,能召集 T 細胞及樹突細胞到癌細胞周圍,並誘發 CD8+ T 細胞活化,進一步啟動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CDK7 抑制劑併用現有的 anti-PD-1 療法,也能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5]。在肝細胞癌中,發現 T 細胞的毒殺功能下降,使得免疫檢查點的療效不如預期。透過多體學分析與實驗驗證,發現這是由於甲硫胺酸(methionine)回收路徑的中間產物抑制 T 細胞的分化 [11]。因此,若能藉由調控甲硫胺酸回收路徑恢復 T 細胞毒殺功能,或許能作為對抗肝細胞癌的新策略。
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的交互作用複雜,亦有研究提出 DNA 偵測機制(DNA sensing)也會跟免疫系統是否能正常發揮功能有關。透過啟動下游的路徑,CD8+ T 細胞能浸潤到癌細胞周圍,才能發揮免疫治療的功效 [12]。
除了上述五大層面之外,近年來也有許多研究探討癌細胞的抗藥性問題。目前癌症治療的方法之一為化療,主要透過造成細胞的 DNA 損傷,使細胞走向凋亡。然而,卻有部分的癌細胞有相對應的策略,發展出抗凋亡路徑,進而產生抗藥性並繼續生長。因此,探討癌細胞如何產生抗性也成了科學的究標。DUSP16 蛋白在對於化療藥較有抗性的鼻咽癌細胞株中含量較高,若能在給予化療藥的同時併用 DUSP16 的抑制劑,或許會是個克服癌細胞抗藥性的方法 [13]。
癌症一直是研究上的熱門主題,透過對於腫瘤生態更深入的了解,找到有潛力的突破點,並結合現有療法,或許更能對症下藥,解決目前醫療上的困境。
參考文獻:
-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 Schafer K. A. (1998). The cell cycle: a review. Veterinary pathology, 35(6), 461–478. https://doi.org/10.1177/030098589803500601
- 腎臟髓質癌的治療新展望:一窺癌症背後的分子及免疫特徵
- 幫助癌細胞逃離死線:叛變的凋亡蛋白酶8
- 小細胞肺癌治療新曙光:CDK7 抑制劑於細胞週期與免疫反應的角色
- 病毒與癌化間的糾葛-人類皰疹病毒於癌化現象中的角色
- E-鈣黏蛋白雙面刃:癌細胞生存或轉移的兩難選擇
- Bild, A. H., Yao, G., Chang, J. T., Wang, Q., Potti, A., Chasse, D., Joshi, M. B., Harpole, D., Lancaster, J. M., Berchuck, A., Olson, J. A., Jr, Marks, J. R., Dressman, H. K., West, M., & Nevins, J. R. (2006). Oncogenic pathway signatures in human cancers as a guide to targeted therapies. Nature, 439(7074), 353–357.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4296
- KRAS 抑制劑的突破與挑戰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8
- T 細胞你累了嗎?肝癌細胞內的甲硫胺酸代謝促使 T 細胞耗竭
- 自體癌症與免疫-DNA偵測的重要性
- 輔佐化療藥之生力軍:DUSP16作為癌細胞抗藥性的生物標記
關鍵字:癌症、Oncogenesis 主題月、回顧月、2021 回顧
撰文|張乃有
審稿|黃云宣、陳品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