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青年學者

江皓森老師專訪|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1
江皓森
目前職稱:助理教授
最高學歷:美國喬治城大學博士
專長:免疫發炎


2015 年的第一個月,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江皓森老師,來分享他在國內外的學思歷程。江老師在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獲得微生物與免疫學博士,之後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從事博士後研究。江老師目前的研究主題著重在先天性免疫反應與發炎反應的分子機制,並希望藉由研究成果,提供免疫疾病上檢測和治療的資訊。以下 Investigator 就帶大家來一窺這場精彩的訪問報導。

 
一個涼爽的下午,外面下著大雨,我在實驗室裡一邊做實驗,一邊聽著音樂。
高中時期就對生物產生興趣的江皓森老師,大學考取臺北醫學大學,並就讀保健營養學系。江皓森老師回憶著,
“大學唸的東西比較偏向臨床部份,比如說各種食物內有什麼成份,對人體有什麼影響;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該如何注意飲食。然而,我很早就確定自己不會繼續走這方面,我不會去考營養師。 我也不斷地在摸索自己地興趣,直到大二下…”
“回想起來其實蠻有趣的”,江老師笑著,
“大二下修的生化課和分生課,那是我唯一有拿到平均八十分以上的科目,加上課程內容,讓我發現自己似乎對生物研究不是那麼排斥。大三上修了微生物免疫學,更讓我驚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因為興趣,讓有足夠的動力念書,主動學習,當然考試也拿高分,很有成就感。”
“這些動機驅使我在大三暑假進入臺大食科所當暑期生,學著做實驗。”江老師繼續回憶,
“我當時的實驗是研究薏仁的成份和保健功用,以及其抗氧化的效果。我跟著指導我的學長姊,一步一步從設計實驗,萃取薏仁的不同成份,學習如何製備老鼠專用的(薏仁成份)飼料,餵食老鼠,之後測量老鼠體內的生理狀況。當時做的東西跟營養學有關,但也跟免疫學有極大的關聯。我們測量了好幾種不同的細胞激素(cytokine)的變化,即餵食薏仁成份對老鼠體內免疫反應的影響。”
“這一段美好的經驗,是讓我真正決定自己想要繼續唸碩士班,繼續做研究的關鍵”江老師說,
“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外面下著午後雷陣雨,實驗室放著輕鬆的音樂,我一邊聽著歌曲,拿著微量注射器,一邊享受著手上的實驗,很悠閒,很輕鬆。我感覺很棒。”
”所以因為這樣你決定讀研究所?”我們問到,
“是阿,就是這麼簡單”老師笑著說。
江皓森老師大學畢業後,即考取成功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在張明熙教授研究室進行碩士班研究。江老師當時從事的是跟免疫反應相關的實驗,從純化目標細胞激素蛋白質,製作單株抗體,到利用抗體研究該細胞激素功能。當時實驗室主要研究介白素-10(interleukin-10)家族在各種不同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江老師越發研究,越能體會免疫學的樂趣。
然而,兩年碩士班不眠不休辛苦的實驗,讓江老師畢業後重新檢視自己的興趣和人生規劃 。畢業後兩年,江老師選擇先待在台大醫院胡務亮教授的實驗室當研究助理,接著前往台醫生技公司繼續工作了兩年。在台醫生技公司的時期,江老師一樣從事抗體開發以及其在臨床上的研究。另一方面,江老師也有機會接觸到當時全世界剛起步的小干擾RNA片斷(siRNA)技術和研究。這些東西讓江老師再次確認了自己喜歡科學研究的內心,並決定申請國外博士班。
至於為什麼想到國外念博士班?已經有著豐富研究經驗的江老師提到,
“我想要有自己的實驗室,我想做自己的點子和計劃。”
 
申請博士班:充分準備,主動出擊,機會可能就是你的!!!
申請方面,江皓森老師因為起步比較晚,加上大學碩士時的條件不是特別突出。所以採用了更加積極主動的方法。
“學校方面,我鎖定了微生物免疫學的博士班學程,查看各地的美國學校。同時在過往看到有興趣的期刊文章中,同時留意這些文章是從哪個機構,哪個大學發出來的,再從這些名單挑選要申請的地方。”江老師說,
“為什麼只申請美國?一是目前美國生醫科學研究還是公認最頂尖的,二來我是個超級棒球粉絲(註:江老師是美國職棒大聯盟華盛頓國民隊的死忠球迷),所以不考慮歐洲。”
“我的申請策略是主動出擊,我會先寄電子信給感興趣學程的主任和教授,甚至我直接寄信說明我能自費到美國,你就當我是來玩順便經過實驗室,跟我談談。”
老師藉由這樣子積極主動的爭取,最後拿到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的博士班全額獎學金。
“至於電子郵件要怎麼寫?不要寫罐頭信,先找自己有興趣的實驗室,看他們發表過的研究文章,想出自己感興趣的,想問的大問題,才開始擬稿。寫信要讓對方知道你有用腦在思考,信件內容要精簡直接,主題明確,不宜太長,最後也要附上自己的自傳和論文發表。”
“這工作越早準備越好”江老師提醒學生。
 
在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博士班的所見所聞
“關於 PhD Program training 上的特色,我覺得差異最大的是課程部份…”
江皓森老師說到,
“美國博士班的課程,非常重視討論。有點類似臺灣現在很紅的翻轉教育。舉個例子,上課前老師丟給你幾本書和幾篇文章,你自己回去看,下次上課就直接討論,不會有任何投影片提醒。這一開始對我的衝擊很大,很不習慣。”
“以前從沒上過這種課,加上一開始語言也不是很靈活,有點適應不良。美國學生非常敢講,想到什麼馬上舉手,美國的教授也不會直接否定你,說你的答案是錯的,反倒是會鼓勵並誘導你思考 。他們用這樣來建立學生勇於互動的信心。我覺得這方式很棒。他們強迫你講,強迫你回覆其他人的意見。不管你的回答再蠢再笨,老師同學也不會笑你。大家放開心來討論。”
“自己也偷學了幾招,打算用在自己的授課上。”江老師笑著說。
“實驗研究部份,我發現臺灣人和美國人有著很大的不同。臺灣學生的強項是做實驗,從大學到研究所精實的訓練,讓我們對於基本的技術,非常拿手,所以會馬上去做,會貪快。美國學生不是,他們不急著動手做,把實驗內容和預期結果,甚至結果後的後續規劃,先想透徹,才動手做。臺灣學生急著知道結果,先做再說。美國學生不搶快,比較講求效率。至少,我接觸到的部份是這樣。”江老師接著說,
“美國學生雖然個人主義很重,但也很樂意和別人討論,幫助別人。另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是,美國會唸博士班的學生幾乎都是仔細思考過,知道自己對科學研究非常有興趣才去唸,動機非常強。他們會很開心的跟別人交流,隨時都在討論並思考研究上的東西。這點跟亞洲學生比較不一樣。”
江皓森老師博士班加入了研究抗原呈現(antigen presentation)機制的Prof. Maja Maric 實驗室。研究主題圍繞在一個調控細胞抗原呈現機制上的蛋白質,叫做gamma-interferon inducible lysosomal thiol reductase(簡稱GILT)。如它的名字描述,這個表現在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的基因會受到伽馬干擾素(gamma-interferon)的誘導,在溶小體(lysosome)的酸性環境下打開蛋白抗原的雙硫鍵,使得蛋白抗原更容易被其他酵素切成小片段以利和MHC II分子結合並且呈現給T細胞。過往的研究發現,失去GLIT表現的細胞,氧化壓力增大。在江老師的文章中,他們更進一步檢視這個現象。發現GLIT能夠調節glutathione的合成,維持細胞內氧化還原的平衡(redox balance),進而促進細胞自噬作用(autophagy)回收受損的粒線體已達到粒線體平衡(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證明了GILT除了協助抗原呈現外,在調節細胞功能恆定上也有很重要的角色。這部份的博士論文工作之後順利的發表在知名期刊上[1]。
至於江老師選擇實驗室的標準是?
“我喜歡中小型的實驗室”江老師說,
“因為我喜歡跟指導教授互動,所以排除了超大規模的實驗室。我待的實驗室少於十個人。不過,不要以為選擇中小型的實驗室,就能常和指導老師互動。要知道,每個老闆都很忙,你想到什麼就去找他,實驗結果剛出來還沒自己釐清消化好就找他,只會浪費雙方的時間。真正的方法是,自己要先整理實驗結果,再去找老闆,才會有效率。把每一次互動都當作正式的開會,準備投影片,哪怕是只有一、兩張,哪怕都是失敗的實驗結果,都不要緊。遇到實驗瓶頸,跟老闆討論,他們都會嘗試幫學生解決,若不行也會牽線介紹隔壁或外面其它學校的專家,讓他們來幫助你。”
“不過,不能因為這樣就凡事依賴老闆,要記住,學位是你要拿的,不是老闆要拿的,自己必須主動認真。”江老師這麼結論。
 
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生醫研究夢想的搖籃
關於江皓森老師的博士後研究,
“我當初申請博士後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最直接的,主動跟實驗室老闆講,請老闆幫你牽線找認識的朋友;第二種是每個博士班學生都可以做到而且應該要去做的,就是在參加國際研討會的時候,利用機會多認識各地方的研究人員,尤其是會來看你壁報的教授,讓他們對你有印象,甚至主動寄信給他們;第三種是最簡單但也是比較不好的一種,就是看網路上的廣告應徵,不過,真正好的實驗室通常都不會對外張貼徵人啓示,自己若是不主動,機會當然不會主動來找你。”
“像我博士後的實驗室就是參加研討會議時認識,後來經過老闆介紹成功的。”江老師這麼說著。
江皓森老師在美國哈佛醫學院 Prof. Hans-Christian Reinecker 實驗室博士後的研究,著重於探討病毒感染細胞時,宿主體內先天免疫反應(innate immunity)的防禦機制。他們發現一個基因 GEF-H1(microtubule-associated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參與了偵測被感染細胞內的病毒核酸(nucleic acid)的免疫途徑,並增強巨噬細胞表現干擾素(IFN-β)的能力。若將老鼠體內細胞剔除掉 GEF-H1 的表現,會造成嚴重的抵抗病毒感染缺陷,導致死亡。江老師這部份的博士後研究成果,之後也很順利的發表在世界知名的頂級期刊 Nature immunology [2]。
 
老師給學生的鼓勵
“不要怕失敗!!!!!”
“我的學經歷都不是屬於頂尖,但我很幸運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我也很慶幸一路上都受到十分紮實的訓練,縱使過程非常痛苦,那些都變成往後最好的基礎。千萬不要因為在任何過程感到不舒服,而就想逃掉,在停損點尚未達到前,堅持下去。長遠來看,一定會是有助益的。”
江老師感慨地說著。
“年輕人有本錢失敗,要對人生早點規劃,不要太晚,早點去摸索,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然而,要記住人生不是只有單一路線,第二專長也很重要。尤其給現在年輕的生醫學子們,最好能培養第二專長,並在每一次人生的規劃上,做出停損點。這很重要,不要一直想著就只做實驗,未來就一定要當教授。因為當發現不如預期的時候,你可能會連逃走的機會都沒有。我希望未來的學生,都有這樣的認知和共識 。”
訪問的尾聲,讓我們再次謝謝江皓森老師,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再請到江老師做更多的分享。
最後也幫江老師打個廣告,老師實驗室目前正在徵人,從學生,助理,博士班,博士後研究都有空缺和經費。對江老師研究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看看。
江皓森老師網站   :http://chiang-lab.org/
江皓森老師臉書粉絲 :https://www.facebook.com/ChiangLab
江江皓森老師推特  :https://twitter.com/ChiangLab
References:
[1] Chiang HS, Maric M. Lysosomal thiol reductase negatively regulates autophagy by altering glutathione synthesis and oxidation. Free Radic Biol Med. 2011 Aug 1; 51(3): 688-99.
[2] Chiang HS, Zhao Y, Song JH, Liu S, Wang N, Terhorst C, Sharpe AH, Basavappa M, Jeffrey KL, Reinecker HC. GEF-H1 controls microtubule-dependent sensing of nucleic acids for antiviral host defenses. Nature Immunology. 2014 Jan; 15(1): 63-71 (Cover article).
訪問│林琬瑜、吳季芸
撰稿│劉尚昀
編輯│林琬瑜
學術部負責人│陳致曄、黃翊豪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