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科技 科學報導 藥物劑型開發

打敗腦癌不是夢! 來自生物界的靈感–利用人工合成的隱形斗篷攜帶小分子干擾RNA穿越血腦屏障

  近年來,多項研究證據指出 STAT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 參與在多種傳訊途徑中而且和癌細胞的惡化及免疫系統的侵犯有關,途徑中許多過度表現的生長因子及細胞激素會磷酸化活化 STAT3 並影響基因的轉錄,進而抑制細胞凋亡促使腫瘤細胞能增生、轉移[1]。

  過去研究曾指出 STAT3 的抑制劑能殺死周邊的癌細胞,但是對顱內的癌細胞卻無效,表示 STAT3 的抑制劑很可能和許多小分子藥物一樣,無法穿越血腦屏障的保護[2]為了克服血腦屏障,許多團隊試圖使用奈米粒子進行藥物遞送,然而這些人工合成的奈米粒大多容易累積在肝臟和脾臟,並且穿越血腦屏障的能力不佳[3]。因此,研究團隊受生物體內的奈米粒子的啟發,設計了可針對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GBM)的合成蛋白質奈米顆粒(synthetic protein nanoparticle,SPNP),其中使用了人類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註解1]、寡乙二醇(oligoethylene glycol,OEG) ,並負載了可幫助穿透血腦屏障的細胞穿透胜肽 iRGD 以及針對 STAT3 siRNA 為了初步驗證 SPNP 奈米粒的有效性,研究團隊將不同奈米粒與膠質瘤共培養 30 分鐘後計算癌細胞吸收 SPNPs 的數量,發現具有 iRGD 的奈米粒子被吸收的數量增加了五倍,並且在西方墨點實驗中也證實 SPNPs 能有效抑制 STAT3 的表現(圖一)。

[註解1] 選擇白蛋白作為主要材料是因為白蛋白是已在臨床上使用的成分,對其特性較熟悉且生物相容性高。

圖一、(A)將奈米粒與膠質瘤細胞共培養後具有 iRGD 的 SPNPs 被吸收數量明顯較多(B)以西方墨點法分析,證實 SPNPs 能更有效抑制 STAT3 的表現。 圖片來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225-7

  接著,為了探討 SPNPs 的是否能有效的被輸送至腦部的腫瘤,研究團隊使用與人類 GBM 具相似病理組織特性的 GL26 小鼠作為實驗模型,在植入腫瘤植入後,透過尾靜脈注射將 SPNPs 注入小鼠體內,以分析奈米粒子在體內的分布。結果顯示 SPNPs 有較高比例分布在腦部,並且有腫瘤的小鼠腦中也出現更多的 SPNPs,表示 iRGD 確實能提高奈米粒子在腦部的累積(圖二)。

圖二、(A)(B)奈米粒子在小鼠體內的分布。 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225-7

  另外,研究團隊為了驗證 SPNPs 在活體內的實際效果設計了存活實驗,結果顯示,植入腫瘤後的老鼠在 STAT3i SPNPs 與放射線共同治療下較未治療者有最顯著的壽命延長效果,同時也能夠活化腫瘤微環境內T細胞在體內的反應,而且在肝腎功能及組織切片方面也沒有產生毒性傷害的證據。最後,研究團隊還探討了活體內腫瘤再植入(tumor rechallenge)後的存活率,發現在 STAT3i SPNPs 與放射線共同治療下,存活率有顯著上升且沒有任何腦部方面的副作用(圖三),這些證據都一再的指出STAT3i SPNPs與放射線共同作用下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圖三、(A)STAT3i SPNP 在與放射治療並用時,能顯著提升小鼠存活率,(B)並且再次植入腫瘤仍可長期存活,(C)也能提高腫瘤微環境內 T 細胞具活化指標的比例 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225-7

  在本篇研究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找到了具有對抗顱內 GBM 潛力的對策,為未來人類 GBM 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對如何將藥物送過血腦屏障帶來新穎的觀點。

Main article:

Gregory, J. V., Kadiyala, P., Doherty, R., Cadena, M., Habeel, S., Ruoslahti, E., Lowenstein, P. R., Castro, M. G., & Lahann, J. (2020). Systemic brain tumor delivery of synthetic protein nanoparticles for glioblastoma therap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 5687.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225-7

 

參考文獻:

  1. Abou-Ghazal, M., Yang, D. S., Qiao, W., Reina-Ortiz, C., Wei, J., Kong, L. Y., Fuller, G. N., Hiraoka, N., Priebe, W., Sawaya, R., & Heimberger, A. B. (2008). The incidence, correlation with tumor-infiltrating inflammation, and prognosis of phosphorylated STAT3 expression in human glioma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14(24), 8228–8235. https://doi.org/10.1158/1078-0432.CCR-08-1329
  2. Assi, H. H., Paran, C., VanderVeen, N., Savakus, J., Doherty, R., Petruzzella, E., Hoeschele, J. D., Appelman, H., Raptis, L., Mikkelsen, T., Lowenstein, P. R., & Castro, M. G. (2014). Pre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for primary and metastatic brain cancer therapy. 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349(3), 458–469. https://doi.org/10.1124/jpet.114.214619
  3. Ngo, W., Ahmed, S., Blackadar, C., Bussin, B., Ji, Q., Mladjenovic, S. M., Sepahi, Z., & Chan, W. C. W. (2022). Why nanoparticles prefer liver macrophage cell uptake in vivo.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85, 114238. https://doi.org/10.1016/j.addr.2022.114238

撰文 | 黃淵揚
審稿 | 葉國掄

About the author

黃 淵揚

黃 淵揚

大家好,我是淵揚,也可以叫我Victor,我今年6月從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離職轉入中研院生醫所潘文涵老師實驗室做研究助理,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研究相關事務,還是菜鳥中的菜鳥,請大家多多指教,平常興趣是打英式橄欖球(Rugby)、健身、唱歌聽歌、交新朋友LOLLL,希望能在這裡收穫良多!!!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