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海外留學與實習 青年學者

日本留學經驗與心路歷程分享|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

在過往的紀錄中,鮮少有系統性介紹日本留學申請與研究相關的文章。在今 (2023) 年 6 月 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與日本台灣生技協會 JTBA 共同合作舉辦了日本留學經驗座談會,並特邀五位在日本分別就讀大學部、修士 (也就是台灣所稱的碩士)、以及博士班的在學生們來為我們分享日本學校準備、在日獎學金申請、日常生活與研究的心路歷程。

【講者學經歷】
1. 丘幃尹 京都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博士班 iPS 細胞研究所臨床應用部門 (2021-present)
日台交協獎學金 (台灣募集) (2021-presen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生命科學系生理組 碩士 (2015-20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生命科學系 學士 (2011-2015)

2. 謝佳軒 京都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博士班 iPS 細胞研究所增殖分化機構研究部門 (2023-present)
台灣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 (2023-present)
國立臺灣大學 藥理學研究所 碩士 (2019-2021)
臺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 學士 (2015-2019)

3. 何承翰 東京大學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 生物科學専攻 博士班 (2020-present)
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 (JSPS DC1) (2021-present)
東京大學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 生物科學専攻 碩士 (2018-2020)
早稻田大學先進理工學部 電氣・情報生命工學科 學士 (2014-2018)

4. 林大鈞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大學院 醫齒學綜合研究科 碩士班 (2022-present)
日台交協獎學金 (台灣募集) (2021-present)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大學院 研究生 (2021-2022)
國立台灣大學 生化科技學系 學士 (2015-2019)

5. 洪瑀彤 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部 社會環境工程 學士 (2020-present)
日本財團獎學金 (2023)

【主持人學經歷】
蕭皓文 東京大學大學院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 醫學科學暨計算生物學専攻博士班 (2019-present)
日台交協獎學金 (日本募集) (2020-present)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生物科技系 學士 (2012-2016)

本次活動的五位講者,由左至右分別為:丘幃尹、謝佳軒、何承翰、林大鈞、洪瑀彤。

 

一、日本學校申請與注意事項

1. 大學部:
a. 高中學測成績申請 (以講者瑀彤所申請的早稻田大學理工学術院英語學程為例):
早稻田大學的申請準備時間為學測成績放榜後 (大約每年的二月下旬) ,以學測成績申請早稻田大學的書面資料必須以全英文或全日文形式,資料包含:
● 學測成績 (國、英、數、(社)、自)
● 英文檢定成績:多益成績 (至少 750 分以上) 或托福
● 高中五個學期在校成績單 (另外和學校申請英文版,需附上學校印章)
● 推薦信 (英文或日文形式)
● 申請動機 (和個人申請的備審資料不同,是以 essay 形式,至少 1000 字,英文或日文)

由於瑀彤申請的是 English-based program,因此瑀彤認為學校最注重的會是英文檢定成績以及 essay 的申請動機內容。畢竟申請這個學程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國家的升學考試評量標準以及在校成績採計的科目各有所差異,學校應該會著重在有統一標準的英檢成績及申請動機上。

此外,瑀彤 essay 的內容中提到了高中三年大致的求學經驗,包含計畫到國外讀大學、參加科展的經驗以及高中求學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等。第二部份則描述了選擇到日本的理由,接著最重要的是提到了早稻田大學英語學程的特色 (像是不需要有很強的日文能力、學生的多元性),以及早稻田的教育理念、學校風氣等等 ,以上這些資訊大多是上網查詢得來的,內容也許不全然正確,但瑀彤當時有親自傳訊息詢問正在就讀早稻田的學長姊的感想)。最後一個段落則是整合了瑀彤的求學經驗以及早稻田的風氣,說明早大為什麼適合自己,以及大學四年計畫在早大完成什麼 (類似台灣大學申請時備審資料中的讀書計畫)。

早稻田大學的書面資料放榜是在五月中旬,放榜的結果分成三類:直接錄取、第一階段錄取進入第二階段面試、落榜,而最終結果放榜是六月中旬。

更多最新資訊請參照早稲田大学理工学術院的網站。

b. 高中學校推薦 (下簡稱校推)
以講者承翰 2014 年申請早稻田大學國際學程為例,透過校推早稻田所需要的 (一部份) 文件包括:
● 英文檢定成績:托福 iBT (TOEFL iBT)
● 高中在校成績單

然而每個高中的審核標準可能都不同,建議有興趣透過校推申請日本大學的學生多加留意自身學校的資訊。必須注意的是,想透過校推申請日本大學會有以下基本限制:

● 可以申請的學系:由於承翰為 2014 年申請,當時早稻田有提供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的科系為理工相關、政治經濟學部、國際教養學部等,並非所有學部都可以申請,早稻田大學每年開放申請的學校也會有差異,因此最新資訊需透過查詢早稻田大學的網站為主。
● 學系名額:早稻田給予各個高中的每個科系的名額非常少,一個科系約一到兩名,因此校內競爭相對激烈。
● 透過校推錄取時基本上無法放棄,所以除非真的有很想去的學部,否則並不建議透過校推申請。

2. 研究生直升修士 (大鈞)
研究生算是日本較特殊的制度,跟臺灣把碩博班學生統稱的研究生不同。日本指的研究生是在進入碩士班或博士班前,透過先入學做約一年的旁聽生。在這一年的時間便可進到教授實驗室做研究,也可以修課;但在研究生階段,就算把課都修完,研究也做到跟碩博班畢業同樣程度,也沒辦法拿到學位。而這一年的時間主要是作為申請碩班或博班的基礎,因此這一年中也得努力準備入學考。

以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為例,如果一年過去了沒有考上,學校規定是可以跟指導教授談,得以再延長一年。而除了一年的研究生以外,也有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內的短期研究生。日本某些教授會把研究生當作對外國學生的試用期。在這段期間,如果適合再讓外國學生繼續申請正式的碩博班,畢竟對於外國學生的不確定性也比較高,所以用這個研究生期間作為一個緩衝,不適合也不會一定得想辦法讓他撐到學位畢業這樣。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對實驗室的熟悉摸索期,然後研究生這一年期間做的成果也可以被算做後續碩博班論文的一部分。

3. 修士、博士:
a. 東京大學 (承翰):申請修士跟博士的入學管道會比大學部來得彈性一些,主要依據有興趣的教授的所屬研究科進行選擇。以承翰的研究室為例,同時有教授跟兩個副教授,而教授跟兩個副教授分別所屬不同研究科。教授是理學系研究科,副教授 A 是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副教授 B 是醫學系研究科,想進入我們實驗室便有三種以上的入學方法。

若是申請的學位在修士以上,建議以有興趣的研究室為主。先選定幾間有興趣的研究室,就直接試著跟研究室的教授聯絡,直接問教授有什麼入學管道比較有效率。由於承翰大學是在早稻田大學,而承翰當初在早大的教授在他大四的時候搬來東大,所以承翰在 2018 年申請修士十月入學時,便考進東京大學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的生物科學專攻並繼續跟隨同個教授。

在理學院研究科中有外國人特別選考的入學途徑,通常會把外國人的招生名額與日本人分開計算。此途徑會特別要求托福成績以及 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 Biology,並可以選擇秋季入學。然而目前外國人特別選考的申請方法已經有所變更,且其他的研究科可能沒有外國人特別選考選度,這點必須要多加留意。在申請過程中,以教授是否願意收你的意願最為關鍵。此外,在東大修士直升博士的過程中會相對容易,只要寫完修士論文,並通過與教授的口試後便可獲得錄取。若是在台灣的學生想直接考取東大的博士班,方法與申請修士雷同,盡早聯絡教授依舊是關鍵。

b. 京都大學 (幃尹、佳軒)

I. AAO (Admission Assistance Office) 制度:AAO 為京大特有的「學歷資料檢查」關卡,畢業於日本境外學校的京都大學考生都必須通過此關卡,因此非常重要。除了審查資料是否符實以及是否滿足入學申請資格外,於 AAO 申請的同時亦須填寫有興趣的目標指導教授以及研究主題,且只能填寫一位指導教授。需繳交的資料包含大學至碩士學歷的成績單與英文或日文畢業證書 (如果申請當下尚未畢業可以提交碩士班預計畢業證明書)、Statement of Purpose (SOP)、推薦信。另外,因申請資料也會送交目標指導教授,且 AAO 審查結果也與教授意願有關,可以同時提交語言檢定等非強制但有利審查的附加資料。需注意 AAO 審查通過並不代表錄取,僅表示可以繼續申請流程,仍須完成後續入學申請與入學考等步驟。

詳細資訊可參照京都大學網站之說明:
日文:外国の大学を卒業した方への入学案内
アドミッション支援室(Admissions Assistance Office, AAO)
英文:Admissions guide for graduates of overseas universities
About the Admissions Assistance Office (AAO)

II. 以「醫學研究科 醫學專攻」博士班(iPS 細胞研究所)為例的申請流程:
5月中:iPS 細胞研究所線上面談會,系所介紹+和有興趣的1-2位教授面談。
6月中:寄 CV+SOP(含研究計畫)給有興趣的指導教授,約線上面談時間。
6月底:完成 AAO 申請。
7月:簡章出來至 9 月完成所有紙本申請資料寄至學校。
11月初:筆試與面試,月底放榜。

III. 京大博班申請注意事項:

● 先聯絡有興趣的指導教授,若教授答應收你後,再申請 AAO 審查比較保險。
● 筆試為全手寫和申論題,可選擇英文或日文作答,筆試科目包含英文和專業科目 (醫學和生物學),但系上網站不提供電子檔,要親自到系所研究科辦公室借閱或詢問京大學長姐是否有檔案能提供 (京都大學台灣留學生會 kutwsa@outlook.com)。其中醫學、生物學專業科目的題型皆為開放性問答題,內容包括臨床醫學診斷與療法、生物學各領域內容 (生理、生化、細生,分生、微生物等),總共有二十至三十道題目供考生挑選,一般生則只需選三道題目作答。然而,2023 年應試 (2024 入學) 更改為十一道題選兩題 (包含基礎醫學四題、臨床醫學四題、社會醫學三題);此項更改更加著重於思考能力多於基礎知識的考核。詳情可參照 “学生募集要項 医学専攻 (博士課程)“。
● 推薦信、發 paper 或是貼研究 poster 皆非必要,申請以及心儀教授答應收你最重要的關鍵是:「動機」以及「自身與指導教授研究的連結性」。在與心儀教授面談的過程中要告訴他「自己本身和未來想做的研究就有 connection 存在」,或許就讓教授覺得「對!沒錯!你有相關經驗背景很適合,你就是這領域的專家」、「你會的實驗技術,我們也正在使用、「你就是我們缺少或需要的人!」,這樣可以大大提升心儀教授願意錄取你的機率。

二、在日留學的獎學金來源與申請策略

1.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下簡稱日台交協) 獎學金 (台灣募集)
a. EJU (The Examination for Japanese University) 準備:EJU 大約在每年二月左右開始報名,並在五六月左右進行筆試。筆試科目包含日本語、理科 (包含物理、化學、生物)、綜合科目 (也就是社會科) 和數學 (有分 1 和 2 兩種難度),實際報考的科目視要申請的科系而定,以大鈞和幃尹的例子是需要考日本語、理科中的化學和生物、數學 2,範圍基本上屬於普通高中的授課內容,日文名詞多數為英文直翻的片假名。如果在大學時期修過普通生物學或普通化學的話會更有優勢,不過即使沒有修過也沒關係,高中的生物科及化學科的授課內容也足以應付。數學的話,微積分可能超過高中範圍一點點,但只要修過大一的微積分,都不是難事,考古題則一定要多做,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值得注意的是,EJU 成績非常重要,會做為是否通過第一階段的審核基礎,通過之後才會進入後續的書面審查階段。
b. 書面資料審查與面試:在以 EJU 成績通過第一階段後,就必須繳交書面申請表至日台交協。書面申請表包含個人資料、學歷、以及數道申論題,會要求考生以日文填寫,其中會問考生像是未來會如何促進日台交流等的問題,因此會建議自認日文程度不夠好的考生們盡早準備。而面試通常會舉辦在每年九月,其語言可以在申請時選擇要以日文或是英文面試,面試的過程中會被詢問有關研究計畫等問題,主要是要確認你對自己的研究計畫的熟悉程度,面試問題也會圍繞在專業知識上面,所以要確保都能對於研究計畫的細節進行回答;此外,也會詢問未來的規劃,像是在取得學位後有什麼樣的打算。錄取率如圖一所示。
c. 獎學金金額與補助:日台交協獎學金補助給學生一個月十四萬五千至十四萬八千日幣的生活費 (以地區及學位差異)、每學期的學費、入學金、入學考試的檢定料、以及前來日本和畢業後回台灣的機票各一張。

圖一:台灣募集的日台交協獎學金申請狀況及合格率。
圖片來源:日本留學獎學金 (碩博士) 線上說明會 (2022年2月25日)

2. 日台交協獎學金 (日本國內募集)
a. 日本募集與台灣募集的差異:日本募集不需要考 EJU 與面試,審核階段僅需透過書面資料的審查。然而,申請日本募集的日台交協獎學金的前提是申請者必須有日本學校的學籍,也就是說申請當下申請者必須已經在日本就學。
b. 申請時程與準備:日本募集的交協獎學金約在每年的九月開始到十月底左右,書面審查的資料包括:研究計畫(英文日文撰寫皆可),申請表格、以及現任指導教授的推薦信。其中對於碩博士生的申請者來說,最關鍵的是研究計畫以及你申請當下是否有 paper 發表,因為對於交協來說,這兩項最適合拿來評估申請者是否具有研究潛力,與是否值得投資的基礎。從申請開始到實際上能領到獎學金會有一個大約半年或一年左右的 gap (根據學生入學的時期),在這期間就必須自費。
c. 獎學金金額與補助:除了入學金、飛來日本的機票無法補助外 (因為入學時並沒有獲得交協獎學金),獎學金金額與其他補助項目會與台灣募集相同。

3. 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 – 生命科學學群之分子細胞與再生生物學門
公費留考包含的學門領域非常廣泛,競爭也相對激烈,不同學門的錄取名額都只有一至兩位。而此部分的討論會以生命科學學群之分子細胞與再生生物學門為主。

a. 申請時程:申請時需要通過筆試、面試。在每年六月時報名簡章會出爐,自七月開始報名並準備筆試。十月初左右會進行筆試,筆試放榜錄取者得於十二月初參加口試,獎學金金額包含學費和生活費。
b. 考試科目準備與英文檢定成績:筆試除了共同考科「國文作文」外,不同的學門也有不同的專業科目考試,且必須提出相對應的語言能力證明,像是:托福 iBT 80 分以上,雅思 6 級分以上等。

● 專業科目的部分,以 111 年生命科學學群之分子細胞與再生生物學門為例,「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則是透過研讀大學原文書以及不斷練習歷屆試題。
● 「生物學」題型:每年題型及數目不相同,由名詞解釋題、問答題、簡答題輪流出題,可以中英文作答。
● 「細胞生物學」題型:以問答題、簡答題為主,約 4-5 題,可以中英文作答。
*歷屆考古題可至「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歷年考古題」下載:

c. 面試技巧:筆試通過後,面試前需要提出個人資料表 (類似中文版 CV) 和研究計畫 3000 字。研究計畫撰寫方向可以依自己碩班的研究,結合新研究室他們正在做的研究主題方向。面試當天是 5 位教授,先自介然後延續問問題,都是詢問個人資料表以及研究計畫中的問題。因此建議考生務必要熟悉自己寫過的內容!
d. 學費補助:人文類補助年限為四年,學費總額上限十二萬美元;理工類則為三年,學費總額上限九萬美元
e. 生活費補助:視留學地區、城市有所差異。每年一萬兩千美元至兩萬美元不等。日本京都是提供一年兩萬美金,可以領三年。
f. 義務返國服務的條款:返國服務期間同公費領取期間,若領取 3 年公費,則需返國服務 3 年。
g. 留獎(留學獎學金甄試):此為教育部提供的另一個獎學金,其沒有返台義務,一年提供一萬六千美元的生活費,但沒有包含學費。

4. 日本學術振興會 博士特別研究員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 DC fellows)

DC 特別研究員是在日本學界中學術聲譽極高的研究補助,此獎學金的目標申請受眾為日本的(準) 博士生。DC 特別研究員又分成 DC1 與 DC2,兩者的差異在於受眾。DC1 的申請者會以日本修士課程要升博士的在學生 (碩二) 為主。錄取 DC1 的申請者,會從博士一年級的 4 月開始領取研究經費跟生活費。而 DC2 會以博士以上的學生為主要申請者,從錄取的下個年度開始領取。所以比方說博一申請上的話,博二的四月可以開始領取。

a. 申請機構與時程:在申請 DC 時,與上述獎學金較為特別的是無法個人直接申請,通常是透過學校提出的。JSPS DC 的申請開始約為每年的四月中,而截止期限為六月初,但由於申請必須統一由研究科確認後並提交至 JSPS,因此各校研究科會再設定一個比六月初更早的期限,並在此期限之前與學生反覆確認申請的內容無誤,最後才會由研究科統一提交至 JSPS。
b. 申請文件:文件繳交皆在 JSPS 電子申請系統進行,申請表格需要填寫申請者的學歷、研究發表、研究機構等基本資訊,還需要提出研究計畫書以及教授的推薦信。研究計畫書、教授的推薦信,以及過去的研究發表內容在 JSPS DC 申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與歷年不同的是,2023 年度的 DC 申請增加了提出預計研究計畫的花費預算(以往這是確定錄取後才要填寫的)。
c. 選考結果開示與研究補助金額:審核結果會依評定的成績分成:直接錄取、錄取待定名單、落榜 (圖二),第一輪選考結果會在申請當年的十月公告,錄取待定名單則會在第二輪選考,也就是隔年的一月公告是否錄取。錄取者每個月可獲得 20 萬日幣的生活費補助,自 2023 年開始,研究補助金額調整至每年 80 萬日幣,但會因為申請書所提出的研究做調整。這個研究經費可以拿來買筆電還有實驗耗材,也可以用來支費參加學會的費用(年會費、年會出席費、交通住宿費)等等。須注意的是,由於 DC 特別研究員屬正常收入,因此需與一般上班族一樣需要繳稅,健保費用也會較一般留學生高,所以不會每個月實拿 20 萬。此外,DC 並沒有包含學費補助。

圖二:日本學術振興會 DC 特別研究員申請流程。
圖片來源:https://www.jsps.go.jp/file/storage/general/j-pd/data/boshu/dc_yoko.pdf

5. 日本公私立財團獎助金
早稻田大學網站公告,以外國留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有三種獎學金,要注意的是,留學生能申請的獎學金和擁有日本國籍的學生不同,,且也會因財團不同,獎學金金額會有所差異。

● 校內獎學金及補助:在校學費減免 (直接向學校申請、需提出財力證明)、校友贊助獎學金
● 學外獎學金 (透過學校推薦至財團):學生向學校提交第一階段初審資料。需繳交的資料包含:個人基本資料以及財團向申請者提問的問題。財團提出的問題可能包含:目前研究室正在進行的研究內容、有興趣的課程內容或是未來有無進實驗室的規劃。其他問題會因財團種類而異,通常都是跟財團比較相關的問題,例如:如果是來自商品包裝的財團,他可能就會請你提出一個嶄新的包裝設計。
→ 這些問題在經過學校審查過後,才會決定是否能向財團提出申請。
● 學外獎學金 (學生直接向財團申請):獎學金提供給學部的學生相較大學院來說少很多。

以東京大學為例,學校網站也會列出適用於外國人留學生的獎學金、其中包含政府提供及校內、以及民間團體提供的獎學金,此外不同研究科也會提供不同來源的獎助金,詳情則需申請者至自身的研究科網站查詢。

三、在日的日常生活與研究的心路歷程

1. 在日本的授課語言與方式
瑀彤:由於我申請的是英文學位,因此基本上是英文授課,不過授課教授還是日本人居多,因此剛開始必須適應一陣子。如果課堂上有不會的地方,通常會先和班上同學討論,如果沒有解答會再去問教授。雖然我沒有在台灣讀大學的經驗,不過聽說在台灣如果遇到課業或實驗方面的問題會先詢問課堂助理 (TA),不過早稻田一般的課程都是沒有 TA 的(人數少),有些教授因為英文比較不好,若有問題他們會希望你透過郵件來詢問他們,不過大部分的教授都很樂意回答。由於我入學時 (2020) 是新冠疫情正嚴重的時期,因此我前兩年都是在線上上課,在自 2022 年開始就可以面對面上課。另外,早大從這學期開始一堂課從原本的 90 分鐘變成100 分鐘,身心方面的狀況仍需適應一下。

大鈞:我的課程主要就是以日文授課為主,當然也有英文授課的可以選,不過是少數。但由於我的日文真的沒有很好,所以上課時主要是搭配教授的講義去進行理解,因為有漢字可以看懂講義大致的內容。我碩士的課程通常都是用交報告的方式來評分,而報告可以以英文撰寫。此外,可能由於疫情的關係,我在東醫齒的課主要是以線上上課的方式,來這邊兩年期間,只有一堂課是實體上課。

2. 剛到日本的適應方式或開銷
佳軒:一開始到日本真的很多地方要適應,可以比入學提早一至兩週先到日本處理租房和簽約的事情。我個人是出國前先聯絡房屋仲介並找好房子,因此一來就有地方住,且可以省下旅館費用。不過日文不好且主要以英文溝通的我,辦很多行政手續再溝通上就容易卡關,像是在留卡拿到 2 週內要到區役所登記住址,而區役所和郵局人員大部分都只會講日文,所以只好請會講日文的朋友當翻譯一同前往。此外,除了要加入國民健康保險、申辦國民年金免除等,還要辦手機門號、日本郵局或銀行開戶,這一連串手續真的耗費很多時間精力,加上學校 4 月開學註冊,也有很多入學手續要辦理,因此強烈建議準留學生們要提早至日本處理!

開銷的話是我個人在京都的經驗,以下以「每個月平均費用,日圓為單位」分享:
● 食 — 外食:3 萬 – 4 萬 / 自炊:2 萬- 3 萬。
● 住 — 宿舍:3 萬 – 4 萬 / 外租:5 萬 – 10 萬。
● 交通 — 因人而異,我自己騎腳踏車上下學,學生可申請通學定期券。
● 電信費 — 因人而異,我自己網路 20GB 費用約 3000 日幣。
● 娛樂 — 因人而異,約兩萬日幣。
● 此為每個月單人基本開銷,合計至少約 10 萬日幣以上。

瑀彤:剛到日本對我比較挑戰的是記路的部分,剛來時我走到哪都必須仰賴 google map,google map 又很常帶我走神奇的路,所以我覺得剛到日本最重要的是熟悉自己住的以及學校附近的環境,並記得一些重要日常設施的位置 (郵局、銀行、超市等等)。再來就是辦理不少繁雜手續的部分,這部分如果有相關經驗的人協助的話會快速許多。要注意的是部分電信公司以及銀行面對外國人時會比較防備,因此沒辦法順利辦理的狀況也是有的,這部份建議在台灣就做好功課。住宿的話,我是先在台灣透過學校的介紹租到宿舍的,因此不需要支付額外的仲介費,日本台灣租屋的文化蠻不相同的,這部分也是事先做好功課會比較好。

3. 日本的研究室風氣
承翰:我們研究室基本上人數偏多 (超過三十人),基本上跟公司有點像。比方說,教授就像是公司老闆,下面還有分不同部門,負責研究不同東西,也有不同的負責人 (通常是副教授或助理教授)。新進的學生會被分派到其中一組裡面,進行各自的研究主題。目前我的實驗室就大概分成五組。組裡面會有你的直屬長官(通常是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直屬長官上面才是教授。所以一般你實驗方面有問題的話,不會直接找教授討論(教授很忙),會先跟直屬長官或前輩商量。提書面文件出去時也是一樣,大部分的場合如果你直接拿沒有被校閱過的文件請教授確認的話,通常會被唸。所以提交書面文件時,需要特別注意期限,因為要先給直屬長官審核過才拿給教授。

大鈞:我們實驗室比較偏保守封閉,而且我們研究所主要都是這類的風氣,跟鄰近的實驗室很少交流,做實驗或研究都僅限於實驗室內部,我們老闆對於跟其他實驗室的交流也都是比較偏保守有防備心的。我們實驗室之前有一個從美國回來的日本博後,他就跟我說覺得這邊實驗室很像在鎖國,跟美國常常不同實驗室的人都走來走去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很不一樣。實驗上的問題的話我們問實驗室的人,大家都是還滿友善的,都會願意教你,跟你說什麼東西在哪,不太會有不願意教的問題。但可能這也是要看實驗室,也是有聽說有些人就比較不喜歡被問東問西的。

4. 申請修士或博士班時聯絡教授的時機
佳軒:我認為最好盡早聯絡,大約申請前半年較保險,甚至可以先去當「研究生」。我自己是在 2022 年 5 月參加了京大 iPS 細胞研究所舉辦的線上面談會,過程中我和有興趣的指導教授面對面聊天,但細聊發現其中一位老師的要求是希望收的博班生要有 paper 發表的經驗,因此沒有發表的我只能忍痛放棄。之後在 6 月中就寄個人 CV+SOP(含研究計畫)給另一位有興趣的指導教授(也是我唯一寄的一位),隔天收到回信並約第二次一對一線上面談時間。印象深刻的是,面談當天一進到 Zoom 線上會議室老師便熱情答應錄取我,因此我覺得盡早聯絡教授可能也會有意外的收穫!

承翰:聯絡教授的時機當然是越早越好。不管你是大學生,修士,甚至是博士,總之找到有興趣的教授最好可以馬上聯絡,即使有可能一兩年後才會過去,我也認為是想到就馬上聯絡比較好。因為你聯絡完了之後,可能還會需要實際去參訪研究室一趟,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以我研究室的情況來說,基本上只收碩士生以上的學生,不過也常有大三就寫信來聯絡的學生。有關寫信聯絡教授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一定要提到教授的研究內容。這個看似理所當然,可是卻常常被忽略。這種情況多半發生在同時丟履歷給好幾個教授的學生上。我們研究室常常在看學生寄來的信,很多人常常同時聯絡好幾個教授,然後信件的內容可能都是複製貼上,內容過於籠統,而這些信件往往會被教授們直接忽略。當然,你還沒進研究室以前,當然對研究內容的了解有所限制,申請者不太可能完全了解實驗室的研究題目,但至少可以參考研究室的網站或教授近期的 review,提出幾個你特別感興趣的內容,越具體越好,之後也可以跟教授詳細聊。

皓文:在申請博班時,如何挑選指導教授也很重要。除了各系所與研究室網站外,下面提供了數個可以查詢指導教授相關資訊的網站,包含目前所持有的研究計畫、論文發表等,在挑選指導教授的過程中,是個不錯的參考。除此之外,可以透過研究室成員的數目略知一二,研究室成員越多通常表示教授手上的研究計畫越多,因此可以招募更多人。

研究者検索 (researchmap)
KAKEN
日本の研究

5. 畢業後的出路:學界與業界的選擇
幃尹:首先,學界與業界是截然不同的領域,要先評估看看自己適合哪個方向。再者,學界毫無疑問就是研究職,不過業界還可以將其分為業界研究職以及業界非研究職。儘管都是研究職,業界與學界的研究方向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除此之外,不同公司,甚至同公司但不同的研發領域,其研究方向都不一樣,不會像學界那般單純。業界非研究職的話,在不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太遠為前提之下,其實還是有相當多職位可以選擇,但不論哪種職位,都有全新的東西要學習,因此博士畢業後基本上還是跟跨領域沒甚麼區別。

6. 講者們給予準留學生的建議
幃尹:建議準留學生們可以先想清楚一個很老套的問題,你是喜歡日本還是只喜歡來日本旅遊?比較長期住在日本的優缺點,以及想好自己來日本留學的目的性,以及留學日本可以給自己什麼,這部分是很重要的。至日本留學可以獲得一張國外的文憑,看看台灣以外的世界,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禮,甚至獲得留在日本工作的機會;然而日本的生活與學術/工作環境的壓力以及近年日幣的匯差都算是留日的缺點。如果能想清楚來日本留學的目的性,並能讓你覺得這些目的性能壓過上述所提到的缺點,那我認為來日本留學便很值得一試。

佳軒:碩班畢業後,原本是打算先找工作的,但心裡仍有個留學夢,也希望能換個環境體驗生活,所以就選擇勇敢踏出「舒適圈」。繼續唸博班的目的很簡單,不是為了就業,也不是為了高薪,因為即使博班畢業了,也不代表你就有理想待遇或工作保證。而是單純是想「挑戰和突破自己」「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哪怕是一個再渺小的研究或發現,對於人類科學的領域都是前進的一小步和無數經驗的累積。最後想祝福正在準備留學申請的學弟妹,如果有出國留學的念頭,要對自己有信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承翰:在日本待了快十年左右,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意識到日本畢竟還是外國,文化還是不一樣。雖然比起歐美可能起初看似文化相近很多,大家都用漢字,都拿筷子吃飯,但魔鬼藏在細節裏面,很多部分其實日本人跟台灣人想法還是不同。如果你不摸清楚潛規則,讀不清楚空氣,往往會吃不少悶虧。所以我覺得來日本的話不要預設一些想法,保持開放心態,多認識一些日本朋友(多去喝酒?)且多去了解對方文化,很重要。再來就是日本其實對做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待遇其實不怎麼好,除非你在日本有非常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又或者是你比起歐美文化你對日本文化特別感興趣,不然可能還是去歐美待遇會更好一些。

大鈞:來日本留學和來日本旅遊是完全不一樣的事,要相對長期地在日本生活,尤其像前面說的實驗室風氣普遍偏保守的情況下,究竟自己適不適合日本的壓抑文化,真的是要好好思考的。但日本也真的是資源非常的多,對於學術研究方面,給的資源是比臺灣多很多的,在精進自己、不斷學習的方面,日本也是非常有優勢的,而且學術研究的水準也是普遍受到世界認可的,所以如果是想不斷往上爬的話,日本是在歐美以外一個不錯的選項,甚至比起歐美也不遜色。另外分享一個尋找實驗室時的小訣竅,比起大家常常說的要去看實驗室發過的論文,我認為更好的方法是,瀏覽上述所提到的網站 (例如:日本の研究),上面會列出這位教授手邊有哪些研究經費、進行著什麼研究主題,根據各主題的研究經費多寡就可以判斷實驗室目前比較著重在哪一部分,那麼跟教授聯絡的時候就可以針對那些主題表現出你的興趣,也許就會讓教授比較願意收你。

瑀彤:比較實際層面的建議是,在台灣把赴日要申請、準備的資料備齊 (例如開戶、電信、信用卡等申請方式),另外日文要有一定程度、具備基本的日常對話能力比較好,不只在申辦資料、對日常生活也會很有幫助。心態方面的建議則是要確認自己赴日的理由,可能是取得學位或是為了留在日本工作。此外要盡力保持開放的心胸,雖然日本跟台灣的文化差異比起跟歐美其他國家來的小,但畢竟還是兩個不同國家,不管是人與人間的相處,還是做事的態度,日本人跟台灣人之間還是有不小的差異,結論是我覺得要保有一個開放的心去面對及調適這些差異。此外遇到不懂的事情時,不需要吝嗇,勇敢地詢問,至少我在日本遇到困難時,日本每個人都很熱心的幫助我。

以上是五位講者們的日本留學經驗分享,然而,講者們的經驗與目前的最新申請資訊可能會有點差異,因此有志申請日本留學的準留學生們在進行申請時,應以學校系所或獎學金網站提供的最新資訊為主,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與 JTBA 也預祝準留學生們申請順利。

延伸閱讀:日本留學經驗分享|東京大學、京都大學

本篇文稿同步刊登於日本台灣生技協會的網站

撰稿|蕭皓文、丘幃尹、謝佳軒、何承翰、林大鈞、洪瑀彤
審稿|蕭皓文、藍冠鈞

About the author

蕭皓文

蕭皓文

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博士,現為東大醫學研究科博士後研究員。研究興趣廣泛,從曾經鑽研的細菌學、免疫學、癌症生物學到現在從事幹細胞老化研究。除了研究外,也特別喜歡生醫科學寫作及科普知識分享,期待在 Invesitgator 認識到各種不同研究背景的夥伴們,並一起為科學新知推廣貢獻一己之力。同時在日本台灣生技協會 JTBA 擔任會長,期望促進在日生醫領域台灣人的交流,成為台灣與日本間的橋樑。

About the author

藍冠鈞

藍冠鈞

目前就讀於京都大學醫學研究科醫學專攻博士班,擔任 iPS 細胞研究所 (CiRA) 特定研究員。興趣研究領域為幹細胞、再生醫學與生物資訊。2022 年共同創立日本台灣生技協會 JTBA,促進在日台灣生技人之交流互助。期許在資訊龐大繁雜的現今,以社群媒體之力量分享與推廣科研領域新知,並凝聚對國際與社會議題的關注;期望於科學研究的同時,不忘社會關懷與國際認知,與各路夥伴前輩一同盡己所能貢獻社會。

About the author

林 大鈞

林 大鈞

我是京都大學就讀博士班的林大鈞,本身在研究的主題為細胞競爭,探討突變細胞如何被周圍的正常細胞辨認,進而排除以維持組織恆定。
很高興加入 The Investigator 的團隊,可以認識來自世界各地臺灣的生醫領域人才,並與大家一起努力,為臺灣的生醫領域盡一份心力,期望我也能發揮自己的力量做出貢獻。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