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海外求職 海外留學與實習 職涯沙龍

海外生技製藥研發 (R&D) 職涯講座

就讀生醫領域的學生除了往學術界發展,業界 (包括藥廠與生技公司) 也是熱門的職涯選擇之一。今 (2023) 年 5 月,The Investigator Taiwan 邀請了兩位分別在歐洲的 10X Genomics 以及 Merck 任職於研發部門 (Research & Development; R&D) 的兩位講者與我們分享她們的求職經歷與工作職掌。

【講者介紹】
高子涵 Sandy Kao
2023-now Senior Associate Scientist at Merck, Germany
2021-2022 Student research assistant at Leibniz-Institut für Polymerforschung Dresden
2018-2022 MS in Organic and Molecular Electronic at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2017-2018 Research assistant at Academia Sinica
2013-2017 BS in Chemistry at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https://www.linkedin.com/in/tzu-han-kao-35a7b0196/

陳睿思 Grace Chen
2021-now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at 10x Genomics, Sweden
2017-2020 MS in Nanobiophysics at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2017 Research assistant at Academia Sinica
2013-2017 B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ttps://www.linkedin.com/in/jui-szu-chen/

【主持人介紹】
張櫂杬 Frank Chang
Current Postdoctoral Associate at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2018-2023 PhD in Biomedical Science at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2017-2018 MEng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Cornell University
https://www.linkedin.com/in/frank-chao-yuan-chang/

10X Genomics

10x Genomics 創立於 2012 年,最初的產品 Chromium 平台結合了微流體技術、基因定序和大數據分析,能夠高效地進行基因體分析和單細胞分析。透過這些技術,研究人員能夠揭示細胞間的差異和突變,從而對疾病發展和治療方法進行更深入研究;第二代的 Visium 平台將空間轉錄體學與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相結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研究組織和細胞間的空間結構和基因表達模式;最新的 Xenium 平台是則能提供研究人員相較第二代產品更高的解析度。部分技術源自瑞典學術機構的spin-off,由美商 10x Genomics 買下,也因此公司在瑞典也有研發單位,但相較之下公司更多部門部屬在美國,另外製造相關的部門則部屬在新加坡。

Merck

Merck 是一家超過 350 年的公司,以其在化學和藥物領域的創新聞名。它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多個業務事業體,包括 Merck 生命科學、Merck 醫療健康、Merck 材料等。然而,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Merck 在 1891 年成立了一個子公司,該子公司最初 Merck & Co. 的名義運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美與德國之間的聯繫因為政治及戰爭因素斷開,自此北美子公司開始獨立運營,戰後兩方也因為使用Merck這個商標而有爭端,最後的協議是全球除了北美洲都由德國公司擁有 Merck 商標使用權,美國公司則只能使用 MSD (Merck Sharp and Dohme),然而在北美,Merck 由美國公司使用,德國公司只能使用 EMD (Emanuel Merck, Darmstadt)。最簡單的方式可以以字體及標誌去作判別。

【在國外生醫業界的求職方針】

由於在海外尋找生醫業界工作不易,許多求職者可能需要海投上百封求職信,最終才有機會獲得一個職位。然而,兩位講者先前在歐洲求職時只投了不到 20 個職缺就成功獲得了現在的工作機會。因此,講者與我們分享了在國外業界求職的過程中所採用的策略。

  • Recognize what you want to do :先列出自己求職的優先順序,以自己的經驗為例,當時就知道自己對藥物研發的興趣比半導體材料還有濃厚,這些優先順序可以以國家、領域或職位區分。
  • Upside and downside:清楚自己的優劣勢,可以自問要如何從眾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凸顯自己的優勢並改善劣勢。
  • 職缺需求的媒合:可以設定 Job description 符合度,當時設定至少 80% 吻合才會投遞履歷,避免浪費時間與精力在較不相關的職位。此外,很多公司初步篩選會使用關鍵字篩選,因此與職缺吻合的履歷會提高取得第一次面試的機會。不過同時也有例外,當組織正處在擴編時期是新創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較不具體,此時即使非完全吻合的履歷也會有機會取得面試門票,前提仍是求職者要懂得銷售自己。
  • 社交能力:Networking 不只是不斷的增加 Linkedin connection,而是在參加活動中,實際交流了解彼此的學思歷程。活動也不侷限於學術場合,子涵也以自身經驗為例,曾經在排球場上跟前輩取得聯繫,並獲得內推的機會。此外,校友會也是個很好的資源,因為與求職者類似的背景及欲深耕的產業,可考慮在求職前與產業界的校友聯繫。
  • 面試準備:求職者可以琢磨如何將自己的背景融合進職缺的要求中,必要時可以請教產業界的前輩,可以加深對職缺的理解與如何陳述自己的背景賣點。很多公司蠻注重求職者是否能融入企業文化,所以建議求職者多去研究每個企業重視的價值,並設法在履歷及面試環節展現。

【在尋求 R&D 職時可以累積的”軟實力”】

  • 溝通能力:能夠有效地與不同部門和團隊成員溝通是關鍵。這包括清晰表達意見、傾聽他人觀點,並在跨文化和跨國界的環境中適應溝通風格。
  • 時間管理:在業界中,需要平衡行政工作和實驗等任務。良好的時間管理技巧將幫助你有效地組織和分配時間,以確保項目按計劃進行。
  • 社交能力:建立廣泛的社交圈對於在業界中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積極尋求與不同國籍和背景的人建立聯繫,這將可以提供更多潛在的機會和資源。
  • 適應力:業界經常面臨變化和制度調整。具備適應不同變遷的能力,包括制度和政策的變動,將使你能夠靈活應對並保持競爭力。
  • 主動匯報能力:不僅要完成任務,還要主動匯報進度與成果給上級或相關團隊成員。這包括準備清晰、簡潔的匯報材料,並安排會議或討論來分享你的工作進展和結果。
  • 主動尋求資源:當你需要額外的資源或支持時,不要等待別人提供,而是主動尋求所需資源。這可能涉及與同事、主管或相關部門溝通,解釋你的需求並提出合理的請求。

【不同企業的 R&D 架構】

雖然兩位講者皆在研發部門任職,然不同公司對內部研發單位的定位和功能可能存在差異。以中文為例,R&D 稱研發,但在英文中,R&D 代表 research () 和 development (研發) 兩個詞組成的縮寫。有些公司會將表 research 和 development 拆分為兩個獨立的部門,而有些公司則將它們合併在一起。因此講者們也與我們分享了其公司 R&D 的任務編組。

子涵:Merck 的 research 和 development 拆分兩個部門,前者主要是實驗室的研究,後者則著重在量產,因此會更注重成本的降低與產率的提升。

睿思:10x Genomics 的 research 和 development 為同一部門,在大型項目中,常會有多個小計畫同時進行,以平行並行的方式推進工作。每個計畫在不同階段都設定了具體的可量化目標,並進行快速而反覆的執行。

【學界與業界的差異與在 R&D 部門的工日】

業界的環境相較之下節奏很快且目標導向,組織會根據產品、市場趨勢快速變動,也需要適應協作的同仁或辦公環境快速改變,校正儀器的頻率也相較學界來說更加頻繁。

公司會供給豐沛的材料與資源,工作日常主要是由會議、實驗設計與執行、撰寫報告所組成。

  • 會議:參與會議是常見的工作活動,包括討論實驗結果、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上級對新研究方向的指示。會議是團隊間交流和協調工作的重要場合。
  • 實驗設計和執行:進行實驗是研究工作的核心部分。這涉及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收集和分析數據,並對結果進行評估和解釋。
  • 報告撰寫研究員需撰告、論文或研究文章,以分享研究成果和發現。這是一個反覆循環的過程,需要不斷修改和改進。
  • 工作坊和研討會:參加工作坊和會議有助於與同行交流、學習最新的研究進展和技術應用,並擴展自己的專業網絡。
  • 學界/業界交流:學界和業界之間的交流是寶貴的,可以促進知識流通和合作。這包括參與學術研討會、產業交流活動或與其他組織進行合作項目。
  • 跨部門同仁交流:與公司同事進行交流是協作和協調工作的重要方式。這包括項目討論、知識分享、解決問題和合作開發新產品或解決方案。

【碩士與博士學位持有者在 R&D 部門的任務執掌】

擁有博士學歷的人通常會在高層做決策,並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在專案中會負責領導和協調工作。而碩士畢業生通常在實驗室中負責生產數據和實驗操作,但兩者都會參與實驗設計的過程。無論是博士生還是碩士生,在升遷方面都需要展現在各個階段獨當一面的能力。碩士生也有機會升職為科學家 (scientist) 的職級,儘管通常博士生進入公司時已經擁有這個職位。以 Merck 為例,Merck 很明確在職稱上區分「管理階級」及「在實驗室執行實驗的職員」,是很典型學歷會影響職稱的例子,但在實驗室當中沒有明顯的上下級關係,此外博士與碩士實質工作內容是相同的。另外學歷也會影響升遷,只有碩士學歷無法在 Merck 擔任在研發部門的管理階層職位,若想要躋身管理階級只能考慮到其他部門或是公司。

【學發表有是否影響求職錄取?】

在研發部門,期刊論文確實可以很好地展示個人的能力和成就,並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加分項。特別是在學術研究領域,具有期刊論文的經驗可以彰顯候選人的研究能力和學術貢獻,然而期刊論文發表可能不是求職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

【業界的實習職缺】

以 10X Genomics 為例, 最近幾個月也開始提供讓博士生實習的機會。對於有意進入 10X Genomics 工作的人來說,這實際上就像是一個試用期的機會,是個不錯的進入公司的管道。

以 Merck 為例,很多人都透過實、論文究或攻博士位的方式進入並轉正的。而 Merck 非常鼓勵這種方式,因為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熟悉工作環境的機會,同時也讓主管和同事們熟悉求職者。這樣一來,當他們正式加入公司時,他們已經對工作流程和團隊相當熟悉,從而能更順利地融入公司。此外,這種方式對於行政上也更加方便。實習或論文研究期間,人們已經有了一些合約或協議,這樣在轉正時就不需要再進行大量的行政程序。

總結:本次 R&D 職涯分享活動透過主持人訪談兩位講者的方式進行,藉由以上經過精挑細選的問題以及講者詳細的回答與分享後,希望能讓聽眾們對於在海外從事 R&D 相關職位的情況有更清晰的理解,也期望給予聽眾們在國外生醫業界求職上指引,The Investigator Taiwan 由衷謝謝兩位講者無私地分享。

撰稿|周少凱、張乃有
審稿|高子涵、陳睿思、張櫂杬、蕭皓文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張 乃有

大家好,我是張乃有。台大的藥學研究所畢業,大學是生化科技系的。研究所的研究是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鼠的腦部病變。作為The investigator的一員,除了想多認識相關領域的人之外,也希望可以督促激勵自己多接收生醫相關的最近消息,也試著將很艱澀的東西科普化,讓更多人知道。

About the author

周 少凱

周 少凱

大家好,我是周少凱。

畢業自臺大藥理所、生科系、傳染病學程。對轉譯醫學、新藥開發很有熱忱,希望能藉由 The Investigator Taiwan 平臺群策群力,推動國內外生物醫學跨領域的交流整合。

About the author

張 櫂杬

張 櫂杬

Frank,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investigates sub-lethal signaling's impact o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tumor immunity. His journey epitomizes interdisciplinary adaptability and transcends geographical and academic boundaries. Originally hailing from Taiwan, Frank embarked on his academic journe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before redirecting his focus to molecular biology for his first master's degree. He subsequently earned a second master'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completed his Ph.D. at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specializing in cancer research spanning oncology, tumor immunology, and mechanobiology. Committed to both scientific advancement and mentorship, Frank held numerous leadership roles and organized over 50 events from 2020 to 2022, connecting Taiwanese talent worldwide and guiding others in their career and personal brand development. He's looking forward to contributing more via Investigator Taiwan!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