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可用於追蹤蛋白質、觀察顯微結構,最初發現水母綠色螢光蛋白的學者們,甚至因此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1]。然而,最原始的綠色螢光蛋白並無法滿足現今各式螢光顯微成像的需求,因此衍伸出各式改造過的蛋白,也另外發展了橘色、藍色的選擇[2]。
螢光蛋白的亮度很重要,但只是會發亮還不夠,因為螢光蛋白其實會「見光死」,我們稱作光漂白(photobleaching)。激發態的螢光蛋白會與氧氣反應,使其失去螢光,連續曝光在雷射下十幾秒到幾分鐘之後,螢光訊號便降低到不堪使用的程度,這樣限制了研究人員可以觀察的時長,尤其是觀察活體細胞內的動態時,通常需要不停拍攝影像,穩定的螢光蛋白相形重要。雖然目前已發展出多款光穩定性較高的綠色螢光蛋白,但亮度不高,難以形成清晰的影像。
就在2022年的四月份,一顆閃亮的新星嶄露頭角了!日本理研光量子工學研究中心的平野雅彦研究員等人,從青葉縣近海的玉水母(Cytaeis uchidae,タマクラゲ)身上找出新款綠色螢光蛋白,暫且稱之為CU17S,其胺基酸序列和已知的水母螢光蛋白們都不怎麼像。CU17S不容易見光死,但是亮度稍嫌不足。研究團隊引入隨機的突變,經篩選之後,發現 V168A 突變能顯著提升亮度且維持優異的穩定性,於是這個分子被命名為StayGold。StayGold蛋白,比其他綠色螢光蛋白亮,且比常用的EGFP穩定超過二十倍(數值為光漂白半衰期9919秒:493秒),其亮度與照光時間的關係請見圖二。
到此為止,StayGold看起來是個好東西,但研究團隊嘗試將它表現在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卻遇到困難。因為StayGold含有多個半胱胺酸(cysteine)而導致形成不必要的雙硫鍵(disulfide bond),阻礙正確的蛋白質折疊。另外,StayGold的N端及C端都沒有足夠長的多餘胺基酸,導致連接上的多肽鏈容易干擾螢光性質。於是團隊刪除2個半胱胺酸、添加數個胺基酸至兩端,最後再加上內質網的識別片段,做成er-(n2)oxStayGold(c4),證實可有效的表現於內質網中,見圖三。
最後,當然要實際試用看看這款新貨用在追蹤細胞動態的表現如何。er-(n2)oxStayGold(c4)能夠用在清晰地連續紀錄內質網影像。團隊證實減少鈣離子釋放時,比起靠近細胞中心位置,靠近細胞膜、較邊緣的內質網更具移動性(mobile)。其他細胞顯微結構,如粒線體、微管(microtubule),也都可以輕鬆被StayGold標記並發出螢光,甚至SARS-CoV-2在細胞內的運送及組裝過程都無所遁形。StayGold優異的亮度及光穩定性,確實能運用於超高解析度的動態顯微攝影,例如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3D-SIM)、grazing incidence (GI)-SIM。未來,還需要持續改進StayGold,找出真正單體的(monomeric)螢光蛋白分子,這樣才能應用於膜蛋白或者定量個別的蛋白質表現。
Main Article:
Hirano, M. et al. A highly photostable and bright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Nat Biotechnol 40, 1132–1142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2-01278-2
參考文獻:
- Shimomura, O., Johnson, F. H. & Saiga, Y.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equorin, a Bioluminescent Protein from the Luminous Hydromedusan, Aequorea.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59, 223–239 (1962). https://doi.org/10.1002/jcp.1030590302
- Ai, H., Shaner, N. C., Cheng, Z., Tsien, R. Y. & Campbell, R. E. Exploration of new chromophore structures lead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improved blue fluorescent proteins. Biochemistry 46, 5904–5910 (2007). https://doi.org/10.1021/bi700199g
撰文|王振宇
審稿|劉又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