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院本部副總院長
國立陽明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教授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骨科醫學所碩士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工程中心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
研究專長
幹細胞生物學、骨骼肌肉學、組織工程學
約定的時間剛到,就見李老師帶著一慣爽朗的笑容,現身於莎諾餐廳。莎諾位於北榮附近,在老師學生時代就頗受舊雨新知支持。二十幾年前,還是醫學生的李老師也曾經忙碌於陽明、榮總之間。餐廳在時光荏苒中,雖從天母西路單號搬到雙號側,但菜色、佈置大底沒有什麼改變。不過,昔日的學生,如今已是餐廳內談笑風生的學人,身兼北市聯合醫院副總院長以及陽明臨醫所教授,且以幹細胞研究名聞海內外。
求學心路
陽明醫學系在李老師就學時,是全面公費生的制度。因此,多數同學無不汲汲營營於考試分數,以期能爭取到留校助教的名額,免去公費規定的下鄉服務。但李老師卻不願為此限制了自己。他依舊堅持從原典、原文書汲取學問,並持續廣泛涉獵各種領域的知識。雖然在考試上,這種方式不若一般猛讀共筆的同學有效率,但卻為老師廣袤的學問打下根基。
訴說著不被考試綁架的求學原則,透過老師堅定的眼神,仿若看見那位對知識充滿熱忱的年輕人。而浩瀚的學海中,李老師最鍾情於化學,醉心於化學反應的精密邏輯和分子機轉。說到化學科,舉凡普化、分化、有機和生化,老師的學習心得,在事隔二三十年的今年都依然如數家珍。其中,生化學科的教授們淵博的學問和引人入勝的講課,讓老師埋下了投入學術研究的想法。然而,受限於當時的規範,李老師一直到完成專科醫師訓練後,才得藉由考取公費的管道,進一步訓練科學研究的基礎能力。當時醫院裡不少令老師仰慕的前輩(如姜必寧副院長)皆是留英背景,讓年輕的李醫師,心中按自期許:「有為者亦若是」。故選擇遠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深造。而當今國際交流更頻繁,老師殷切地談到,若他身為現在的醫學生,會把握在學期間準備好自己的各項能力,畢業後直接到美、英等尖端研究水平的國家,在當地拓展研究生涯。
大不列顛的留學經驗,深深地影響了老師往後的學術工作。英國學制採雙導師,Gordon Blunn和Allen Goodship兩位師長的真心交往之情,使老師引為往後教學的模範。據老師描述,英國的師生情是君子之交,細水長流。英國教授很樂意和學生建立長久的關係,而兩位導師到現在也依舊與老師保持聯繫。英式的師長對學生的指導不僅限於學問方面,還會關心學生的生活。回憶起留學生時期,有幸受到指導教授的種種關照,讓老師依舊感念不已。李老師以國父著名的倫敦蒙難記為例,說明英國教授對學生的愛護之情,並表示如果學生不幸落難,他的兩位導師一定也願意不辭辛勞為學生奔走。英國教授指導研究生時,相當注重學生的自主性。李老師當時也是自己鑽研、選定研究主題,有困難時才向老師請教。除了訓練老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外,李老師現在培養研究生的模式,也大幅參考英國教授的教學方式。
學生時代在英國的所見所聞,也帶給年輕時的李老師相當大的衝擊。歐洲最講究精準的民族是德意志,其次就是英國人。據李老師觀察,英國人做事不急躁、慢工出細活的堅持,讓英國的學術水準首屈一指。此外,和台灣類似的是,英國的學術研究經費也不算充裕,所以為了有效率使用資源,他們往往謀定而後動,仔細規劃後才進行實驗。經費限制下,許多研究裝置還要自己DIY,使老師回國後也快速適應國內研究環境,運用有限的資源依舊能做出很棒的研究。雖然在英國的教授薪資相對不高,但社會地位不俗,算是受到景仰的職業。很多傑出的學者,甚至得以受到女王封爵的榮譽。因此科學家做研究時,需要兢兢業業,才不愧對社會大眾所託付的珍貴資源。老師對國家社會的期待,也於負笈不列顛時建立。儘管英國也存在貧富差距的問題,但許多珍貴的公共財,像是知識(博物館館藏)、清淨的環境(公園),政府部門都能充分、免費供給民眾,且輔以完整的健康照顧系統,加上穩定的經濟環境,使得英國存在穩健的中產階級,多數人得以安居立命。
研究生涯
在公費制度規範下,2001年聖誕節老師學成歸國,選擇臺東榮總進行服務。雖然台東位在遙遠的後山,但在老師精心安排的交通形成下,得以用最快速的方式往返台北台東。當時幸好有醫院前輩的賞識,讓老師能在02年就以院內計畫的資源展開研究。臺東服務的閒暇之餘,李老師也充分把握時間閱覽最新期刊,並密切掌握台北研究室的狀況。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兩年的沉潛後,04年李老師的團隊接連發表兩篇舉世聞名的研究成果,包含成功從臍帶血分離出骨間葉細胞(MSC)、將MSC分化成肝細胞,前者登上當年三月 Blood封面,另外一項成果則於12月的Hepatology問世。這些文章到現在已經被全球學者高度引用,老師也因為研究方面的高度成就而在08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
臨床加上研究,使得李老師的工作相當忙碌。尤其是剛回台開始研究時,調適工作節奏的過程往往陷入體力、時間、腦力都不夠用的情況。醫師診治病患的業務量本來就不少,老師本身又是需要辛苦開刀的骨科,再加上科學研究,的確是困難的挑戰。許多醫師科學家背景者,後來不乏捨棄其一的例子。因為面對龐大工作壓力,常常會陷入無法兼顧的困境。加上研究初期的種種挫折,真是對EQ的一大磨練。後來老師秉持「一次專心做一件事」的原則,逐項完成任務。且利用兩種工作性質差異,在進行研究時讓身體休息,開刀耗費勞力時則能減少心力消耗。兩者互相輔助之下,反倒是相得益彰。另外,李老師是基督徒,信仰所帶來的堅定信念,也陪伴老師度過每個困難的時刻。
給晚輩的職涯發展建議
李老師認為現在生醫領域博大精深,博士學位乃是研究生涯所不可或缺的訓練。老師也相當鼓勵學子們在完成學業後,即爭取赴頂尖學府深造。而醫學背景的同學,除了完全不考慮在未來執業者,則須考慮在專科醫師訓練完成後,再補上學術研究訓練,以免臨床的技能生疏過時。完成博士學位只是個開端,離獨當一面尚有好一段路要走。須要再多磨練自己獨立研究的能力,才比較有機會成為研究團隊的領導,具備遠見和洞察力,並做出重要的研究發現。
創造力、熱情和技術是研究最重要的基石,也是PI們在選學生時最在意的特質。具有學術研究潛能的學生,在老師眼中,會是邏輯清楚、且持續自我充實最新研究新知者。
「聽聞內心的鼓聲前進!」學術研究是一輩子的追尋,初踏上這條道路的年輕學子難免會遇到挫折、或暫時迷失方向。李光申老師不斷以此勉勵後輩,希望有志者懷抱最初對科學的熱情和感動,相信自己的信念並勇往直前。
訪問|謝典戰
撰稿|謝典戰
編輯|謝典戰
學術部負責人|黃翊豪、陳致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