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青年學者

2024 人物採訪 | 林大鈞

Investigator 這次很榮幸邀請到林大鈞來分享他投入生醫研究以及赴日留學的經歷,一起來聽聽大鈞分享他走在這段路程上的學習與啟發吧!

 

#踏入生醫研究的契機

大領域的契機,可從 2012 年說起。當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以成功培育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殊榮,這段故事激發大鈞對生醫研究的興趣與動機。升上大學之後,大鈞除了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也在因緣際會下,進入專攻幹細胞與癌症研究的陳彥榮教授實驗室學習,歷練基礎實驗技能、體驗研究室生活、學習論文閱讀能力,也從中了解到每一篇論文的背後,往往是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才有機會完成的成果。大學與實驗室的經歷,讓大鈞意識到若要以深耕學術界為目標,見識臺灣以外的國家是如何進行科學研究,進而增廣自己的見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決定出國繼續深造。

 

#研究路上的跨國與跨域

在國家的選擇上,考量到日本的生活環境與台灣較相近,加上當初是受日本學者山中伸彌的故事所啟發而決定踏上研究之路,大鈞決定赴日留學。大鈞在碩班所執行的研究以胰臟癌為研究對象,利用 R 語言進行 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透過探討腫瘤微環境中間質細胞與癌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了解胰臟腫瘤組織產生異質性的原因。大鈞坦言自己在進入碩班之前其實沒有接觸過程式,當時實驗室在這方面也尚未建立研究架構,所以在進行研究過程中有相當多層面需要自行摸索以及和老闆一起找答案。回顧這段研究經歷,大鈞認為自己在碩班期間除了學到程式撰寫的基本邏輯與解讀之外,也大大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完成碩班訓練之後,大鈞繼續攻讀博士班。在研究領域的選擇上,大鈞決定入「細胞競爭」的研究領域繼續磨練技能與實力。細胞競爭是大鈞在碩班期間接觸到的觀念。究竟甚麼是細胞競爭呢? 在人體正常運作的情況下,當某些細胞發生突變時,周圍的正常細胞會感知到這些異常細胞,並在不依賴免疫細胞參與的情況下將它們去除,以避免異常細胞積累而誘發疾病。癌細胞雖然是突變細胞,卻能逃脫被細胞競爭而排除的命運,這背後的機制是許多專家學者正在探討的問題。如果能更深入了解癌症與細胞競爭之間的關聯,也許能對癌症發生的早期階段有更多認識,進而在抗癌策略中找出更多治療靶點。大鈞對於此領域的發展性相當著迷,因此申請進入專門研究細胞競爭的實驗室,以「探討癌症進程中有哪些因子會阻礙細胞競爭的運作」為博班的研究主軸。

在實驗室歷練至今,大鈞分享了一些己對於研究的體。先做究是閉門造車,而是需要跟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透過多方交流產出火花,讓研究更完整或更創新。在執行研究的過程中,怎麼產出實驗數據、怎麼詮釋和講故事,要做好這些事情所需付出的心力真的遠遠超乎想像,但也是因為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考驗,才讓最後得出結果的那一刻特別有成就感。而在研究這條漫漫長路上,讓自己持續走下去的關鍵就在於要好好記住每次得到成就感的那份快樂。不論是設計實驗產出結果的好經驗,或是獲取知識的滿足,這些都是大鈞在研究路上支持他繼續向前的動力。

 

#給後輩的建議

對於想投入學術研究的後輩,大鈞強調自主學習是需要好好磨練的技能。與傳統教育相比,進入研究領域之後發現很多事情沒有標準案,何決要學麼以如何建構知識是進步的要素。此外,開始做研究之後也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軟實力需要磨練,例如如何有系統地蒐集與整理資料、如何製作簡報、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結果以淺白的方式講解給別人聽、如何為自己的研究設計一個有趣的故事。累積這些技能沒有捷徑,而是在一次又一次跌倒再爬起的過程中,經過大量學習與訓練的成長軌跡。

對於正在猶豫是否要出國深造的後輩,大鈞認為繼續留在台灣攻讀碩博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但出國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拓展視野,了解其他國家在生醫研究領域的運作方式,也會讓自己對於「何謂研究」產生不同的想法與體會。以赴日留學為例,留學生在做研究的同時,可以觀察日本的學術界和業界如何合作產出更好的研究成果,以政府如何協助這個合作模式的順暢運作,進而思考台灣擁有的優勢和可以進行的改變等等。這些思考所帶來的啟發,也是研究路上提升自己的養分之一。

 

About the author

張 芷榕

張 芷榕

畢業於陽明交通大學藥學系。
期待能在Investigator TW認識更多對生醫研究有興趣的人,和大家一起切磋學習。

About the author

趙 瑋芳

趙 瑋芳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