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海外留學與實習

劉憲霖│生技創新及企業人才培育赴雪梨研習計劃經驗分享 (Biomedical-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ydney)

Picture1
劉憲霖
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學士: 從事預防醫學氧化還原生物學之研究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生化暨細胞分子學組碩士: 於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從事 miRNA 與癌症機轉之研究
陽明大學系統與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藻類系統應用於再生能源及固碳作用之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博士班: 益生菌代謝工程應用於天然物製程之中研院登峰計畫及美國能源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Joint Genome Institute (DOE JGI)合成生物學計畫。
第11屆國家新創獎-最佳產業效益獎團隊:Carol-pharming 新世代天然蝦紅素細胞工廠
我們來自不同城市,不同的專業背景,這一天卻讓我們走在一起,背起期望,背起責任,我們出發雪梨。



研習營。介紹
初次見面的五位台灣大男孩,在行前會就迫不急待聊聊各自的專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與趨勢,從生醫製藥、酵素工程、代謝工程、微生物學到生物機電,聽著不同的故事,深深的感受還是那句”隔行如隔山”,但這次來到這裡不是坐望高山峻嶺,而是嘗試跨越這屏障共同開拓通往新藍海的道路。這是一個跨領域導向的生技產業國際研習營,由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SPARK計畫為主體,招募來自四個不同國家的博士班學生,包括主辦的美國史丹佛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澳洲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及雪梨理工學院(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以及台灣學生。每年度輪流由不同國家擔任籌劃國,各國將針對其所屬博士班學生做招募徵選,獲選學員將提供全額補助。第一屆 (2013年) 為以色列籌劃、目前剛舉辦的第二屆 (2014年) 為澳洲籌畫。研習營期間,各國學員會被拆散編入不同小隊,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學員共同討論並成立產品專案,結合彼此專長、研發新產品,並分析評估其市場需求及行銷策略。這不只訓練學員彼此不同領域間的溝通能力,也讓博士班學生學習不同於學術界的思考模式。
雪梨。初次見面
輾轉難眠的一夜,飛過南半球的黎明,疲憊的身軀也難掩雀躍的心情,早安雪梨!這次培訓營兩位業師為Dr. Michael Wallach和Dr. Kevin Grimes, Dr. Michael Wallach (雪梨理工大學教授、以色列理工學院客座教授),現任Institute for the Biotechn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BID)的主任(Director),為人和藹可親且親自前來接機,為雪梨研習營主辦人及本國際研習營創辦人之一。本身專業為分子寄生蟲學與疫苗開發,已有數十年基礎醫學研究及創業經驗,從疫苗研發、專利申請到市場行銷已有許多成功案例,2013年更創立並擔任Sydney SPARK program director,致力於學術研究的應用及產業化。也積極投入於生醫人才培訓,讓正步入科學殿堂的博士班學生體驗跨領域及跨國合作。於澳洲研習期間的住宿皆安排在雪梨理工學院的學生宿舍 (Urbanest Sydney Student Accommodation),個人為獨立套房,每五人共用一個廚房與小客廳。安頓好行李後的自由時間,在大廳剛好碰上來自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Dr. Kevin Grimes,本身為腸胃科醫師,現任Stanford SPARK program director,Stanford SPARK program致力於新藥開發及產學合作。研習期間主要教授新藥開發過程,並分享從藥物開發、臨床測試、進入市場所遭遇之瓶頸,以及如何銜接研發者思維與市場價值可能存在的落差,以促進新藥開發的成功率。正式上課前的周末晚上,Michael在自家舉辦了歡迎晚會,邀請所有學員及所有課程的導師,除了讓學生們相互孰悉,也拉近學生與導師間的距離。話題從研究專業延伸到文化背景,穿梭人群中也慢慢感受不同背景下學生所散發出的特質,感覺上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善於言談及表現自己,除了學業也會花許多心思在課外活動上。以色列的學生讓人感受到驚人的記憶力及反應能力,但相對於活潑的美國學生,他們顯得沉穩。雪梨的學生大多是離鄉背景的求學者,來自世界不同角落,談吐間可以感受到出外奮鬥的決心與複雜的心情。晚會結束後,收起放鬆的心情,接下來就是迎接緊湊的課程及魔鬼般的訓練。
戰鬥。開始
養足精神的第一堂早晨,悠閒豐盛的早餐時光,但也是接下來日子裡所不敢奢望的享受。雪梨理工學院的新大樓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IT Building 是我們最密集進出的地方,大樓的整體設計不像是在台灣所熟悉的大學教室,落地大玻璃窗、玻璃採光天井、中島咖啡吧檯、交錯的樓梯及手扶梯設計等,讓人感覺遊走在商辦大樓裡,事實上這棟大樓主要也是為了提供學術及產業相互培養的空間所建立。此外,設計師也引進永續能源的概念,包括頂樓風力發電、太陽能板提供大樓20%的電力,其餘也有水循環系統及電動車充電站等,讓一些綠色未來的研究理念能在這大樓展現。走進討論室,幾張大桌子皆配備液晶螢幕及電腦主機,可供全體課程的畫面同步或小組討論的簡報同步使用,關上門來戰鬥也就此展開。
第一堂課,是讓我們熟悉自己的組員並建立默契,每組成員不會有相同研究領域的學生,且都來自不同國家,除了先詳細介紹自己的專長之外,也需坦承在團隊運作下的個人特質及優缺點,並在有系統的分配工作下,讓接下來的任務中彼此能更快契合。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在兩週的時間創造一項生醫產品並分析市場優勢及定位新創公司,並於最後一天進行一個20分鐘的簡短商業創投提案(Business pitch) 給藥廠及生技公司投資者評估可行性。緊迫的時間並不容許鬆懈的心情,小組分配後接踵而至的是突如其來的考驗,內容是當時沸沸揚揚的伊波拉疫情,我們需要再小組模式下30分鐘內,了解相關細節並制定降低疫情蔓延的配套措施及方法,最後給一個5分鐘的簡短報告。一個顆震撼彈繃緊每個神經,這並不容許否定或空白的答案,每個人絞盡腦汁相互搭配,從生物機轉抑制、疾病管制流程、臨床配套措施、超快速低成本晶片使用等,每一組都展現獨到的見解及應對機制,這也是接下來每天每分每秒全力以赴的節奏。
課程安排接著也包括腦力激盪的訓練,來自設計學院的工業設計及機械設計的專家Dr.Vasilije Kokotovich,說明如何使用聯想法及一些訣竅去激發創造力並挖掘可能的商機。在金融專家Dr. Dave Michayluk 的課程中,也試著去了解產品開發的過程,思考學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的衝突性,像是去衡量研究人員的創新是否能真正媒合市場或市場需求的開發是否具研究可行性。此外,除了設想消費者的迫切需求並提出對應商品,也需評估如何面對市場的實際風險,像是價格對消費者的負擔能力、製造成本的競爭力、及新創不可取代的優勢及價值等。研究前瞻性的程度與市場切入時間點的拿捏也決定商品的成功性,要的不是絕對頂尖的科技,而是當下能切入市場走入生活的商品。之後的專利課程中,更讓我們了解現有的規則及專利保護的必要性與不必要性,在進入市場後如何去保護本身產品的權利及防範在法律規則上可能的蓄意衝突。零零種種的考量,都是在計畫研發過程中所仔細衡量的。
在計畫的醞釀過程中,從一開始資料尋找到決定產品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盡可能的銜接彼此的語言及討論商品建構的可行性,確實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是,像是要從生物醫學的角度去思考機電工程師的電路配置及實踐性或是從食品工程的視野去體會奈米材料的考量都不是短時間能理解的,當然在爭議過程也挑戰小組的內部處理能力,讓彼此能達到共識。在專業領域上,Prof. Michael Wallach也依據各組商品去邀請相關研究學者擔任技術指導,在市場的切入策略及新創公司定位,也依照各組的需求與創投部門尋找相關產業顧問,像是ATP Innovations等。最後一天的演說很快就到來,每一組都展現各式各樣的商品並做了精彩的介紹,包括瘧蚊捕捉器於瘧疾的阻斷策略、葡萄糖酵素燃料電池在植入式疼痛舒緩脊髓刺激器的應用、益生菌疫苗生產模式、磁場於分娩子宮收縮延緩之應用、口服型病毒疫苗等。夜以繼日的討論過程有歡笑也有挫折,形影不離的生活也培養出革命情感,難得的經驗再跨領域跨國際的合作格外令人深刻也收獲許多,過程下來更能以多面向去思考自己的研究興趣與延伸發展。
Picture2兩位導師(Dr. Michael Wallach和Dr. Kevin Grimes)及所有學員在培訓計畫期間於雪梨科技大學校園合照。
回想。思考
營隊除了學員的培訓,其中一天也安排參加Sydney SPARK的說明會,Dr. Kevin Grimes與Dr. Michael Wallach分別介紹SPARK團隊發展的核心價值外,來自台灣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 (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for Biopharmaceuticals; NRPB) 的古珊綺博士也對台灣在落實研發成果產業化的策略上做完整的演說,當中包括優質生技醫藥研發環境的建立、轉譯醫學的育成機制及產業價值鏈的強化等,培訓跨領域與跨國合作人才更是未來在加速產業化與國際化更不可或缺的,而此次的人才培訓計畫便是依循其理念盡心策畫為未來做足準備。台灣過去在石化產業、電子半導體產業等皆表現亮眼,讓台灣經濟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隨著下一個時代的來臨,生技產業的發展將是影響國際競爭力的一大關鍵。長久以來台灣也為此盡心盡力,雖然歷經多年的努似乎尚未達到大家心中的期望,但許多熱情仍為了這片夢想與這份使命堅持著,優秀人才也在這片小小的土地細心培育下漸漸開花茁壯。生技跨領域合作在新時代將是一大趨勢,如何取得先機也考驗人才在跨領域間尋找著力點的實力,相信台灣在不久的未來能在新產業型態上調和孕育出獨到的風味與特色,並誘發新一波競爭力前進國際。台灣有機會也有優勢,台灣沒有停滯不前,只是蓄勢待發。
Picture3來自台灣的五位學員 (右二為筆者劉憲霖同學)
撰稿│劉憲霖
審稿│魏子堂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