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
台大獸醫系教授暨台灣睡眠醫學會監事
最高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解剖暨神經科學博士
研究領域
睡眠生理學
張芳嘉教授目前聘屬於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是台灣睡眠醫學會的成員及監事,也是台灣少數做基礎睡眠研究的專家之一。本月 Investigator 的主題是神經科學,而睡眠正是在神經生理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因此我們特別邀請了張芳嘉老師,為我們簡單介紹睡眠生理這個領域,也談談老師的學思歷程。
老師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項:
- 睡眠生理:中樞神經系統及中樞免疫系統如何調控睡眠。
- 神經性疾病— 帕金森氏症及癲癇如何影響睡眠及其神經機制
- 壓力如何影響睡眠的生理機轉
- 中醫藥如何調控失眠:針灸及中草藥的療效
- 基礎與臨床的研究合作
失眠儼然已成為現代人重視的問題,而人體是由中樞神經系統調控生理節律週期,進而影響我們的睡眠行為,所以若能了解生物體調控睡眠週期的機制,或許就能進一步解決失眠或其他睡眠相關的問題。
研究&求學經歷
老師本身是藥學系畢業,後來到成大藥理所就讀碩班,特別的是雖然是藥理所,但因緣際會下進到的實驗室偏向學習記憶及癲癇等神經性疾病的研究,老師也從這時開始踏上神經科學這條路。
當完兵後老師到國外進修,原本想繼續在電生理這個領域繼續研究,但那時國外做相關研究的人太多,思考過後為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老師決定開始做睡眠相關研究,也漸漸在這個領域找到自己的興趣。
張芳嘉老師提到,他一開始其實也沒有想過要出國念書,一開始到美國先去工作,是後來才決定要留下來繼續就讀,但美國近期傾向於將獎學金及補助留給當地人,所以申請時其實遇到了不少阻礙,後來還好因為當初有一些論文發表,也遇到願意幫忙的教授,所以幸運地能繼續以獎學金就學。
雖然在美國已經一年,但一開始修課其實還是聽不太懂,老師靠著努力、課後聽錄音,終於在一學期後漸漸上軌道。以台灣和美國的教學環境而論,老師認為最大的不同確實就是大家常說的,我們比較不習慣主動表達、與他人討論,這的確是無論身在國內外的我們都必須學習的一項技能。
如何踏入新領域
老師提到其實很多他的學生本來都不是做神經睡眠相關領域的研究,都是從頭學起,所以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
要瞭解一個新領域不外乎就是從 Review paper 先看起、修習相關課程建立基礎。另外老師極為強調的是討論 paper 的重要性,不論是在 meeting 與老師學長姊討論,或是自己組讀書會,藉由彼此想法的激盪,對於指引方向及釐清盲點都十分有幫助。
睡眠神經相關領域現況
張芳嘉老師主要針對國內外的現況做了些介紹。
相關領域主要可以分成三部分—業界、基礎研究、臨床研究。
睡眠領域在業界發展蓬勃,尤其是在藥物開發及醫療儀器的部分,藥物如酸棗仁及褪黑激素都對睡眠很有幫助;醫療儀器如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machine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
在研究的部分,近期光遺傳學 (Optogenetics) 技術的應用,被廣泛又來研究某種特定神經元的活化及抑制,讓神經研究這個領域得以快速發展,台灣這項技術也正在普及中,老師有部分的實驗與這個技術相關。老師也提到了“跨領域結合”,若能將基礎睡眠研究結合臨床,加上心理學以及醫工等,必定能讓相關領域的發展更全面、更有助益。
另外因為現在不少學生對於要選擇歐洲或是美國體系有所疑惑,老師也在訪談中簡單地做些比較,美國因為要先修課,之後考過資格考才能變成博士候選人,所以在學科的理論上較強;而歐洲則沒有強制要修課,比較著重實際做實驗的部分,所以可能知識會比較侷限在自己做的研究及其相關領域。這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什麼樣的模式適合自己。
給後輩學生的建議
如同前面提到,張芳嘉老師認為不一定要選擇目前所謂的熱門領域,正在發展中的領域雖然目前研究的人少,但這樣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獨特的競爭力,若真的有興趣繼續堅持,反倒更容易在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另外,老師也不斷強調論文發表的重要。不論是申請學校或是工作、國內或國外,若能充實自己的能力、有實質論文的發表,將大有助益,畢竟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喜歡研究就要繼續堅持下去、持續追尋自己的夢想。
如果還沒有真的確定什麼領域適合自己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要保持熱忱、不斷嘗試,總能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撰稿|吳季芸
審稿|劉至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