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水解標靶嵌合體 (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 PROTACs)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異雙功能分子,這種分子一端能夠特異性識別並結合標靶蛋白,另一端則負責招募細胞內的 E3 泛素蛋白連接酶(E3 ubiquitin-protein ligases) [1]。這種雙重功能的設計使得 PROTACs 能夠充當「分子膠水」的角色,將原本不會相互作用的兩種蛋白質強制性地聚集在一起。PROTACs 透過招募細胞內天然存在的 E3 連接酶,,促使標靶蛋白被泛素化標記。泛素化是細胞內蛋白質降解的關鍵信號,一旦蛋白質被泛素標記,就會被細胞內的蛋白酶體識別並降解,這種催化性的降解機制使得 PROTACs 具有傳統競爭性抑制劑所不具備的優勢:即使在低濃度下也能發揮持續的藥理作用 [2]。
基於這個獨特機制,研究團隊假設 PROTACs 可透過降解相同的致癌細胞表面蛋白,來增強 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的內化 (Internalization) 和細胞毒性。因此,研究人員將針對特定致癌受體(如 EGFR、HER2 或 MET)的 PROTAC 與對應的標靶抗體或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共同用於多種癌細胞,發現 PROTAC 能將抗體的內化效率顯著提升 1.4 至 1.9 倍,顯示 PROTACs 促進抗體內化的新能力 (圖二)。研究人員為了探明 PROTAC 促進抗體內化的具體路徑,使用了 Dyngo-4a (一種動力蛋白 GTPase 抑制劑)證實 PROTAC 需要透過動力蛋白(dynamin)參與細胞內化的過程。而當研究團隊將 PROTACs 與特定的抗體一起使用時,原本難以進入細胞的抗體,突然像擁有了鑰匙一樣,讓更多藥物進入細胞內,促進癌細胞死亡。以 lapatinib(註一)為一端配體,所設計的的 PROTAC SJF1528,可降解 HER2 與 EGFR。在HER2 陽性乳腺癌細胞株以及患者來源異種移植動物模型(Patient Derived Xenograft model)中,研究發現合併使用 SJF1528 和目前常用的 HER2 ADC 藥物 trastuzumab–deruxtecan(T-Dxd, Enhertu®)(註二)後,相較於單獨使用 T-Dxd,能有效降低細胞活力,並在多個 ADC 濃度都可以在時間點上顯著增強細胞毒性 ,顯示PROTAC 與 ADC 的組合能夠更有效地增強細胞毒性(圖三)。
因此,本研究首次證實 PROTACs 促進細胞表面受體與結合抗體協同內化的新應用,在多種癌症受體和細胞系中均得到驗證,展現廣泛適用性。傳統 ADCs 依賴受體交聯促進內化的方法效果有限,特別是對低表現的標靶蛋白,而 PROTAC-ADC 策略通過強制性降解機制驅動內化,所以具有獨特優勢。另外從安全性角度, PROTACs 促進 ADC 特異性內化,具有高度專一性,有望增加靶向傳送效率,優化治療安全窗口。明確證實 PROTACs 能顯著增強標靶抗體內化,依賴動力蛋白(dynamin)和蛋白酶體(proteasome)功能,提高藥物細胞特異性和胞內有效濃度。
這個發現可能會改寫整個癌症治療的遊戲規則。想像一下:那些因為受體表達量低而被認為「不適合」ADC治療的癌症患者,現在可能重新獲得治療機會。那些原本需要高劑量才能發揮作用的ADCs,現在可能可以用更安全的低劑量來達到同樣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種組合療法可能會大大減少ADCs的副作用。由於抗體能夠更快、更有效地進入標靶細胞,它們在血液中「遊蕩」的時間會縮短,因此與免疫細胞「誤會」的機會也會減少,從而降低了那些令人困擾的免疫相關副作用。這項突破為癌症治療提供創新策略平台,有望重新定義 ADC 治療的效力邊界。PROTAC-ADC 組合療法的成功開發需要多學科協作,包括分子設計優化、機制深入研究和臨床轉化評估。隨著技術進步,這種創新療法將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成為精準醫學時代的重要治療武器。

圖片說明:
圖一、PROTAC 促進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內化以增強細胞毒殺作用的機制示意圖。
(上圖) 在標準 ADC 療法中,ADC 透過其抗體部分與癌細胞表面的標靶受體 結合。然而,該受體-ADC 複合物的內化 (Internalization) 效率有限,限制了藥物有效載荷進入細胞的數量,從而影響其最終的治療效力。
(下圖) 在 PROTAC-ADC 組合療法模型中,一個針對相同受體的 PROTAC 分子被共同投遞。該 PROTAC 分子可穿透細胞膜,一端與受體的胞內區域結合,另一端招募 E3 泛素連接酶 (E3 ligase)。此舉形成了一個三元複合物,進而觸發由細胞蛋白酶體 (proteasome) 介導的標靶受體降解 (Target protein degradation)。在受體被強制降解並內化的過程中,原本結合在受體胞外區域的 ADC 被一同協同內化 (co-internalized),大幅提升了藥物進入細胞的效率。最終,胞內釋放的大量藥物導致了更強的細胞毒性和癌細胞死亡。
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4-07439-0 (作者自行繪製)

圖二、PROTAC 提升癌細胞酪氨酸激酶受體抗體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antibody)的細胞內化效率
(a)在表達 HER2 的乳腺癌細胞株 BT-474 和 SKBR3中, PROTAC SJF1528 與 HER2 抗體 trastuzumab (Tmab) 合併使用,相較於對照組(DMSO)跟單獨使用Tmab,可顯著提升抗體的內化效率。
(b) 在表達 EGFR 的肺癌細胞 A549 和胰腺癌細胞 BxPC-3 中, PROTAC SJF1528 與 EGFR 抗體 Cetuximab(Cmab)合併使用,相較於對照組(DMSO)跟單獨使用 Cmab ,可顯著提升抗體的內化效率。
(c)在表達 MET的肺癌細胞 HCC827 GR6 和細胞株 HEK 293T 中,PROTAC 48-2848 與 MET 抗體合併使用,相較於對照組(DMSO)跟單獨使用 MET ,可顯著提升抗體的內化效率。
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4-07439-0

圖三、PROTAC SJF1528 與不同藥物(T-DM1、T-Dxd、Lapatinib)對 HER2 陽性乳腺癌細胞株(BT-474 和 SKBR3)及乳腺癌類器官(BJ11)的細胞存活率和增殖的影響 。數據以存活細胞百分比(相對發光單位,RLU)或相對面積(µm²)表示,並以 DMSO 作為對照組,經過標準化處理。
(a)BT-474 細胞在不同濃度的ADC trastuzumab-DM1 (T-DM1) 下,加入 PROTAC SJF1528 和對照組(DMSO)於 24、48 和 72 小時後的細胞活性 。結果顯示,加入 PROTAC 降低了多種濃度下的細胞存活率 。
(b)BT-474 細胞在 72 小時後,未處理(DMSO)、單獨使用 PROTAC SJF1528、單獨使用 T-DM1,以及 合併 PROTAC SJF1528 和 T-DM1 處理後的代表性影像 ,可見合併 PROTAC 處理後降低了癌症細胞數量。
(c)SKBR3 細胞在不同濃度的T-DM1下,加入 PROTAC SJF1528 和對照組(DMSO)於 24、48 和 72 小時後的細胞活性 。結果顯示,加入 PROTAC 降低了多種濃度下的細胞存活率 (RLU) 。
(d)乳腺癌類器官(breast cancer organoids) BJ11 在處理 72 小時後的相對細胞面積(µm²)與存活細胞百分比。結果顯示,與單獨使用 T-Dxd 相比,加入 SJF1528 可進一步增強 ADC 的細胞毒性。
(e) SKBR3 細胞在 Lapatinib 單獨處理、Lapatinib 加上 T-Dxd ,以及 SJF1528 加上 T-Dxd 處理後的存活率。雖然 Lapatinib 具有較強的細胞毒性,但與 Tmab-Deruxtecan 聯用並未額外增強細胞毒性,而 SJF1528 與 T-Dxd 的組合則顯著提高了細胞毒性,暗示蛋白降解機制在細胞毒性增強中的作用 。
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4-07439-0
註一:lapatinib為一種口服的雙標靶小分子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TKI),能同時抑制 HER2(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與 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目前為晚期HER2陽性乳癌後線治療藥物,因為可以過血腦屏障,常用於腦轉移患者[3]。
註二: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即臨床使用的Ehertu; DS-8201a) 是一種新型的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為 HER2 抗體結合拓撲異構酶 I 抑制劑(有效載荷)組成的藥物,目前為晚期HER2陽性乳癌第二線治療藥物[4]。
縮寫:PROTACs, 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 ADC,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T-Dxd, trastuzumab–deruxtecan; DMSO, Dimethyl sulfoxide; Cmab, Cetuximab; RLU, Relative Light Unit; TKI,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HER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EGF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ain Article:
Tolosa, E. J., Yang, L., Ayers-Ringler, J., Suzuki, S., Mallareddy, J. R., Schaefer-Klein, J., Borad, M., Kosari, F., Natarajan, A., & Mansfield, A. S. (2024). 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 (PROTAC)-driven antibody internalization of oncogenic cell surface receptor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7(1), 1719.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4-07439-0
參考文獻:
- Gu, S., Cui, D., Chen, X., Xiong, X., & Zhao, Y. (2018). PROTACs: An Emerging Targeting Technique for Protein Degradation in Drug Discovery. BioEssays : news and reviews in 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40(4), e1700247. https://doi.org/10.1002/bies.201700247
- Wang, C., Zhang, Y., Zhang, T., Shi, L., Geng, Z., & Xing, D. (2022). 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aeras (PROTACs) as pharmacological tools and therapeutic agents: advanc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37(1), 1667–1693. https://doi.org/10.1080/14756366.2022.2076675
- Johnston, S. R., & Leary, A. (2006). Lapatinib: a novel EGFR/HER2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for cancer. Drugs of today (Barcelona, Spain : 1998), 42(7), 441–453. https://doi.org/10.1358/dot.2006.42.7.985637
- Nakada, T., Masuda, T., Naito, H., Yoshida, M., Ashida, S., Morita, K., Miyazaki, H., Kasuya, Y., Ogitani, Y., Yamaguchi, J., Abe, Y., & Honda, T. (2016). Novel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containing exatecan derivative-based cytotoxic payloads.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6(6), 1542–1545. https://doi.org/10.1016/j.bmcl.2016.02.020
撰文|許淵聖 (Yuan-Sheng Hsu)
審稿|高佳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