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 科學報導 藥物開發與設計

打破沉默的磷酸枷鎖:PhosTAC 技術為 Tau 開啟自由之路

Tau 蛋白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皮克氏症等)的研究中,最常被探討的標靶之一 [1]。Tau 主要表達於神經元中,具有穩定微管結構的功能。然而,它屬於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過度磷酸化時容易失去穩定性,進而形成異常聚集,導致神經毒性。

Tau 受多種轉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其中一種是磷酸化,而過度磷酸化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組織中相當常見。過去的研究顯示,Tau 上的 Thr231  位點的磷酸化會造成構形改變促使其聚集為成對螺旋絲(Paired helical filaments,PHF)。此外,Ser262、Ser356 位點的磷酸化會妨礙其被 CHIP-HSP90 複合體(註一)識別,進而無法進入蛋白酶降解,造成毒性累積  [2]。此外,Tau 的磷酸化狀態還會改變其細胞定位,使其從軸突(axon)錯誤轉移到樹突(dendrite)區域,進一步加劇神經功能障礙 [4]。

PP2A(Protein Phosphatase 2A,註二)是主要參與 Tau 去磷酸化的酵素,約占整體去磷酸化活性 70%,被視為重要的治療靶點 [3]。耶魯大學 Craig Crews 教授的研究團隊過去已發展出 PhosTAC(Phosphorylation-Targeting Chimera)技術,這是一種能同時結合標的蛋白與去磷酸酶的小分子,過去研究已被證實能與 PDCD4 (註三)與 FOXO3a(註四) 等去磷酸化蛋白結合 [5]。

本篇研究使用 PhosTAC 的技術作為橋樑讓 Tau 蛋白與 PP2A 酵素結合,能有效引導 PP2A ,使其去磷酸化 Tau 蛋白,讓 Tau 蛋白的功能恢復正常。該研究團隊設計兩種 PhosTAC 分子分別是:PhosTAC7 和 PhosTAC7F(圖一),能用來幫助選擇性地結合 Tau 蛋白。兩者在結構上有一點點差異,PhosTAC7 具有活性能招募 PP2A 到 Tau 蛋白,而 PhosTAC7F 則是無法招募 Tau 蛋白的不具活性分子。

 

phosTAC_Figure1

圖一、本篇論文中所設計的兩種 PohsTAC 分子:PhosTAC7 和 PohsTAC7。前者是有活性的,而後者是無活性的。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21/jacs.2c11706

為了驗證 PhosTAC7 能夠使得 Tau 蛋白進行磷酸化,首先,研究團隊利用 HaloTrap 技術(註五),確認只有在加入 PhosTAC7 時,Tau 蛋白才能與 PP2A 形成穩定的三元錯合物(圖二A)。而作為對照組的 PhosTAC7F 則無法與 PP2A 形成錯合物。接著,為了檢測 PhosTAC7 去磷酸化的效果,他們檢測了Tau 上 T231 和 T181 兩個常見修飾位典的磷酸化程度,結果顯示 Tau 上 pT231 和 pT181 的磷酸化程度明顯地下降(圖二B)。最後,為了確認 PhosTAC7 確實是需要 PP2A 的幫助來進行去磷酸化,加入 PP2A 抑制劑 okadaic acid 後,PhosTAC7 的去磷酸化效果明顯受到抑制,證明PhosTAC7 真的是透過 PP2A 來進行去磷酸化(圖二 C)。

總結來說,PhosTAC7 具有高度專一性與機制依賴性,能精準引導 PP2A 對 Tau 蛋白進行去磷酸化。

phosTAC_Figure2

圖二、(A)確認 PhosTAC7 和 PhosTAC7F 與 PP2A 的結合能力。利用 HaloTrap,發現只有 PhosTAC7 能穩定拉下 tau–PP2A 複合物,PhosTAC7F 無法結合。(B)測試不同濃度的 PhosTAC7 下,tau 的 Thr231 和 Thr181 位點去磷酸的程度 PhosTAC7 從 0.25 μM 起即明顯降低 pT231 和 pT181 磷酸化,最大抑制率約 75%;PhosTAC7F 無效。(C)驗證去磷酸化作用是否依賴 PP2A 活性加入 PP2A 抑制劑 okadaic acid 後,PhosTAC7 去磷酸化效果消失,證明其作用需仰賴 PP2A。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21/jacs.2c11706

 

為了進一步驗證 PhosTAC7 是否能有效促進 Tau 蛋白去磷酸化並與 PP2A 形成穩定錯合物,研究團隊運用採用名為資料獨立擷取質譜(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mass spectrometry,DIA-MS)的蛋白質體學技術,分析 PhosTAC7 是否增加與 Tau 蛋白交互作用。首先,他們分析 Tau 上三個常見的磷酸化位點:T181、T231 和 S202。結果顯示,經 PhosTAC7 處理後,這些磷酸化位點的修飾程度顯著下降(圖五 A-D),證明 PhosTAC7 確實具有促進 Tau 去磷酸化的功能。

接著,透過 DIA-MS 分析,團隊發現 PhosTAC7 能顯著與 PP2A 三個組成亞基形成錯合物:PPP2R1A、PPP2C 與 PPP2R2A(圖五 E)。此外,由於 Tau 與微管蛋白(tubulin)會互相作用,以維持微管穩定,其 DIA-MS 的分析結果顯示微管蛋白與 Tau 的結合能力有提升(圖五 F)。 結果顯示 Tau 成功去磷酸化後,能繼續參與微管的調控,使其維持穩定。

這些質譜數據進一步支持 PhosTAC7 能夠引導 PP2A 去磷酸化 Tau,並能恢復其穩定微管功能,展現其在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中應用的潛力。

phosTAC_Figure3

圖三、(A-C)使用資料獨立擷取質譜技術(DIA-MS)分析 phosTAC7 去磷酸化的能力強弱(D)圖中藍色越深表示去磷酸化效果越明顯,顯示 PhosTAC 能有效針對多個位點發揮作用。(E)橘色越深代表被 HaloTrap 技術純化下來的 PP2A 三個亞基越多(F)橘色加深代表 Tau 與微管蛋白的結合越強。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21/jacs.2c11706

本研究驗證了 PhosTAC 技術能夠有效地將內源性磷酸酶 PP2A 精確募集至過度磷酸化的 tau 蛋白上,進而促進pT181、pT231 與 pS202等位點的的磷酸化水平顯著下降。此技術不僅避開傳統激酶抑制劑的毒性與非專一性問題,也為未來發展針對與 Tau 相關的神經性疾病提供嶄新治療策略。

 

註一:CHIP-HSP90:CHIP(C terminus of Hsc70-Interacting Protein)是一種 E3 泛素連接酶(ubiquitin ligase),能夠與分子伴護蛋白 HSP90 形成複合體,能夠辨識錯誤摺疊蛋白質並進行降解。

註二:PP2A(Protein Phosphatase 2A)是一種絲胺酸/蘇胺酸去磷酸酶(Ser/Thr phosphatase),在細胞中調控蛋白質的去磷酸化。

註三:PDCD4(Programmed Cell Death 4)是一種腫瘤抑制蛋白(tumor suppressor protein),具有調控細胞的生長、凋亡與轉譯等功能。

註四:FOXO3a 是一種轉錄因子,能啟動與抗氧化、自噬與細胞凋亡有關的基因,調節細胞對壓力的反應與壽命延長。註五:HaloTrap 技術是一種蛋白質純化與交互作用分析的方法,藉由將目標蛋白與  HaloTag 融合表現,可使用專一性樹脂將該融合蛋白從細胞裂解液中拉下(pull-down),同時捕捉其結合蛋白。此技術具備高特異性與低背景的優點,常與質譜分析搭配,用以鑑定蛋白質複合體的成分。研究中,HaloTrap 被用來純化 Tau 蛋白與其結合夥伴,進一步驗證 PhosTAC 介導下 Tau 的去磷酸化效果與與 PP2A、微管蛋白的交互作用,提供精確且可重現的蛋白層級證據。

Main Article:
Hu, Z., Chen, P. H., Li, W., Douglas, T., Hines, J., Liu, Y., & Crews, C. M. (2023). Targeted Dephosphorylation of Tau by Phosphorylation Targeting Chimeras (PhosTACs) as a Therapeutic Modal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0.1021/jacs.2c11706.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21/jacs.2c11706

參考文獻:

  1. Lee, G., Cowan, N., & Kirschner, M. (1988). The primary structure and heterogeneity of tau protein from mouse brain. Science (New York, N.Y.), 239(4837), 285–28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3122323
  2. Iqbal, K., del C. Alonso, A., Gong, C. X., Khatoon, S., Pei, J. J., Wang, J. Z., & Grundke-Iqbal, I. (1998). Mechanisms of neurofibrillary degene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pp. 169-180). Springer Vienna. https://doi.org/10.1007/978-3-7091-6467-9_15
  3. Gong, C. X., Singh, T. J., Grundke‐Iqbal, I., & Iqbal, K. (1993).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activities in Alzheimer disease brain.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61(3), 921-927.  https://doi.org/10.1111/j.1471-4159.1993.tb03603.x
  4. Bramblett, G. T., Goedert, M., Jakes, R., Merrick, S. E., Trojanowski, J. Q., & Lee, V. M. (1993). Abnormal tau phosphorylation at Ser396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capitulates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s to reduced microtubule binding. Neuron, 10(6), 1089-1099. https://doi.org/10.1016/0896-6273(93)90057-X
  5. Chen, P. H., Hu, Z., An, E., Okeke, I., Zheng, S., Luo, X., … & Crews, C. M. (2021). Modulation of phosphoprotein activity by phosphorylation targeting chimeras (PhosTACs). ACS chemical biology, 16(12), 2808-2815.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bio.1c00693

撰文|陳政舜
審稿|林書岑

About the author

陳 政舜

陳 政舜

我叫陳政舜大三就讀中,我希望可以把生物相關期刊跟論文整理成簡單易懂的資訊表達給大家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