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
中央研究院 分子生物研究所 助研究員
學經歷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 分子遺傳與微生物系 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員
臺灣大學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學士及碩士
學術榮譽
2014 NIH/NIGMS Pathway to Independence (PI) Award (K99)
2008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DeLill Nasser Award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Genetics
專長
真菌學、分子遺傳學、C. elegans biology
本月份Investigator很開心邀請到年輕研究學者,薛雁冰老師,來和我們分享個人的學研經驗,薛老師於美國杜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目前薛老師服務於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方向為「線蟲及線蟲捕捉菌之間的交互作用」,是一相當新穎且又有趣的研究主題。專訪當日感受到薛老師充沛的活力與熱情,對於科研有著無限的衝勁,我們也一同透過本次的訪問,來了解成為年輕科學家的必經過程吧!
薛雁冰老師的學思歷程
薛雁冰老師從國中時期開始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大學就讀於台大植微系。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沈偉強老師甫回國,薛老師隨即加入沈老師的實驗室來學習,也開啟了對研究的熱誠。取得碩士學位後,老師申請到美國杜克大學分子遺傳與微生物系,剛開始經過三個 lab rotation 之後,加入 Dr. Joseph Heitman 的實驗室,主要研究人體病原真菌隱球菌有性生殖,包括 mating-type locus 的演化,訊息傳導路徑 (signaling pathways) 如何調控有性生殖及細胞型態的發育(隱球菌在無性世代是酵母菌的型態,行有性生殖後則轉換為菌絲的型態),以及發現了有性生殖過程中的 gene silencing 現象。博士班的扎實訓練,奠定了薛老師對遺傳學及真菌有性生殖演化的基礎及濃厚的興趣。完成博士學業後,薛老師仍留在原實驗室當博士後研究員一年半,繼續深入探討在接近博士班尾聲時無意中發現,但覺得十分有趣的 gene silencing 現象。
在2010年初,因為對遺傳學的喜愛,加上想要學習一個新的系統,薛老師加入了位於 Caltech (加州理工學院) Dr. Paul Sternberg 的實驗室成為博士後研究員。在 Sternberg Lab,因為對於真菌的喜愛,薛老師利用模式線蟲 C. elegans 來探討「線蟲及線蟲捕捉菌之間的交互作用」。研究 C. elegans 對於獵食者─ ─線蟲捕捉菌,有什麼反應,以及線蟲捕捉菌是如何偵測到他們的獵物─ ─線蟲。在這段時間,薛老師發現許多線蟲捕捉菌可以偵測到線蟲的費洛蒙,刺激捕捉構造的發育。另外,C. elegans 和其他許多線蟲都會受到線蟲捕捉菌所釋放的揮發性物質的吸引。之後在 2015年九月加入中研院分生所,實驗室繼續研究線蟲和各種真菌之間的分子交互作用 (molecular interactions),希望可以了解這微觀獵食者及獵物之間的共同演化。
如何挑選實驗室?
Lab rotation 是個很好的機會。在 rotation 之後,會對實驗室更深入瞭解且進而決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老師本身的經驗而言,博班第一年也在另外兩個實驗室, 一個研究真菌基因體(fugal genomics)和一個研究真菌生態學(fungal ecology)的實驗室學習。之後覺得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分子遺傳,所以就做了決定。
另外還需要觀察實驗室整體氣氛是不是你喜歡的,老師認為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因為這對自己整個博班生涯能不能夠開心度過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博班經驗、給博士生的建議
博士生就是要培養邏輯思考(logic thinking),知道下一步怎麼走,並且能獨立思考。英文寫作能力的養成,也是在博士班這個階段重要的訓練。外國學生第一年都有寫作課或工作坊(workshop)來提升大家的英文寫作,但都是很基礎的課程。老師覺得最有效率的學習就是寫自己的 paper,並和指導老師討論與反覆修改。老師表示十分感謝博班指導老師給自己在這方面的訓練。每次薛老師給他一篇初稿,他會很快的幾乎在 24 小時之內改完給我,讓薛老師再次修改。彼此會來回改個三四次,文章也就逐步更趨完整。
另外就是在遇到實驗挫折時要學習調適自己的心情。做研究,遇到實驗上挫折是當然, 這時要會重整自己,用耐心及恆心面對挫折,不要因為實驗上的挫折而讓自己沮喪太久。
還有就是要主動積極。薛老師在博班時期,由於指導老師很忙碌,但他對每個人的研究題目的進展大致都能掌控。當時實驗室沒有固定的會議時間,隨時有問題就會找老師討論。因為薛老師在實驗上喜歡往外擴張,指導老師就會適時提醒需要先完成哪些是他覺得比較重要的實驗,讓自己在時間運用上比較有效率。薛老師回憶起在某一次在討論進度的過程中,指導老師建議了下一步,而薛老師之前也有同樣的想法,已經把下一步做好,而且已經拿到結果,所以指導老師當下很開心,薛老師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所以不要害怕和老師或其他同學討論實驗。
博後的人生選擇:家庭與科研
薛老師在選擇博士後研究的實驗室時,表示是還滿令人興奮的!因為又有了一個學習新領域的機會,加上博後時期的研究,常常決定了以後自己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所以在選擇博士後研究實驗室時,覺得是個很重要的決定。到現在薛老師還記得當時的一位 thesis committee 給她的建議:「Follow your instincts! 」這也幫助薛老師在選擇博士後實驗室時,很快地決定了自己喜歡的實驗室。薛老師現在依然有十分清晰的印象,當時去Sternberg lab面試完當天,就覺得「 就是這裡了!」(笑)
在博士後研究時期的尾聲,薛老師很幸運申請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 K99 。此獎項(計畫)提供博後兩年及將來在美國當 PI 的前三年研究經費。在當時的確有考慮是否要留在美國或是回臺灣,因為回台灣就需要放棄這筆研究經費,不過後來考慮到家人在台灣,有比較多的親情支持 (family support),加上小孩也到了入學年齡,還是希望小孩能夠認識一下台灣,跟父母親生長的這塊土地有所連結,所以就舉家返台了。
對於新實驗室的期許
“I hope my lab can be a place that will foster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budding scientists. Be fearless, be passionate, be diligent, and we shall enjoy the excitement of new findings in the lab!”
過去一年剛建立好的實驗室,中研院分生所也對新老師非常幫忙,會請幾位比較資深的老師當新老師的 mentors,讓新進人員有疑問時可以請教他們。薛老師個人覺得受益很多,十分感謝 mentors 給我的經驗傳承及建議。過去的一年薛老師覺得雖然十分忙碌,但也很興奮。由於以前都自己一人做實驗,現在有學生、助理們一起努力,非常開心。期盼實驗室大家一起加油,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訪問|黃翊豪
撰寫|紀威佑
編輯|林琬瑜、黃翊豪
留言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薛雁冰老師專訪〉,作者:紀威佑 […]
[…] 〈薛雁冰老師專訪〉,作者:紀威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