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大師專訪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陳培哲院士專訪|中央研究院

chenpj

學醫,究竟是職業還是志業?這是陳培哲教授希望我們努力思考的問題。陳培哲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病毒學及肝炎肝癌學者,其為人事蹟不乏見於書報雜誌中,本期非常榮幸訪問到他,並且以陳老師的經驗,針對啟發醫學研究進行側寫。陳培哲教授的思慮澄澈、見解獨到,非常具有啟發性。希望他的經驗能幫助大家思索人生道路。

現職
國立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
台大醫院內科部及醫院研究部主治醫師
中央研究院院士

專長
肝炎病毒學
癌症基因體之研究
臨床肝臟學

陳培哲教授的學思歷程

椰林生活──在台大總區的日子
大學,是個思索未來、開啟視野的地方,民國 63 年陳培哲老師進了台大醫學系。當時資源有限,硬體簡樸,但台灣大學的精神環境仍帶給老師許多思考與啟發。陳老師表示,醫學系一二年級的校總區生活,大體由兩個環境構成:其一是學校的課程;另一為課程以外的環境。
學校課程方面,銜接高中的基礎課程如大一的普生、普化、普物、微積分等,老師覺得授課死板、啟發相當有限,缺乏科學啟蒙的嚴謹課程,讓學生感到相當挫折。陳老師以為在台灣,大學教育不如歐美先進國家,在於 first year 沒有做好,第一年就輸了,使得讀書的方法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培養起來。「基礎學科相當重要!」陳教授這般感嘆著:「如果當年物理,化學學得更紮實,現在會做得更好!」
正規課程以外的環境部分,台大提供了非常多元的自由環境,有許多厲害的老師還有同學可以互相啟發,這點讓陳老師獲益良多。老師花了很多工夫在文學以及哲學方面,以文會友,讓思想更有結構、使思考有如一泓清水般地澄澈。老師還參加詩社的朗讀以及旁聽語言學課程等,接受各種學門的思想啟發。老師勉勵我們要多利用大學的環境,啟發自己的興趣和夢想,不虛此生。

楓城時代──談醫學院教育
對於醫學院的教育,老師坦然表示,課程真的很無趣,就是在讀書背誦。不過,陳老師利用暑假的時間跟實驗室:二升三的暑假做生理學研究,看了許多神經傳導的書。三升四的暑假,陳老師與同學一起做病理研究,跟林欽塘教授做肝癌 AFP 的免疫染色。暑假間豐富的實驗室經驗,訓練科學邏輯思考、帶給老師很多收穫。
大六的時候,陳老師選修了林榮耀教授開給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林教授生動地講授了分生的發展歷程並介紹許多課外讀物,這堂課使陳老師深深地體悟到,科學的發展並不像教科書上那般冰冷無趣,它的軌跡實際上充滿了人際互動,是具體的人類心智活動。學術殿堂就這樣由一顆顆偉大的心靈互相啟發、一步步、一層層的建構出來。這堂課開啟了陳老師對於分子生物學的興趣,於是涉獵了很多這個領域的著作,為日後的科學訓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富蘭克林的手澤──美國文化的啟發
醫學院畢業後當完兵不久,陳老師就負笈美國費城,攻讀賓夕凡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的微生物博士學位。對於這趟異國之旅,基礎功夫下得紮實的陳老師認為「把自己大學訓練好了,除了英文要適應一下以外,出國讀書其實沒甚麼困難的,很快就上手了。」不過美國文化也給陳老師帶來兩項很不一樣的啟發,深深影響日後經營實驗室的作風:(1) 直接討論,就事論事以及 (2) Winner takes all 的運動精神。
(1) 直接討論,就事論事:老師在賓州大學師事知名病毒學者 John M. Taylor 教授。John Taylor 經營實驗室,鼓勵做研究與學問上直接的師生討論。這點養成陳老師日後討論直接、不留情面、對事不對人的作風。「科學研究是很清楚的, 討論批評的是做的東西,並不是在批評人」陳老師説道:「Science 做的好壞與做人無關,在台灣很多人分不清楚。」這項啟發陳老師一言以蔽之,是希哲亞里斯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的具體表現!
(2) Winner takes all 的運動精神:運動精神是陳老師觀察美式足球比賽的心得。美式足球比賽競爭雙方,不要平手,寧可冒著失敗的風險,爭取冠軍。做科學研究更是如此,沒有所謂中小學的前三名,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其他的都是最後一名。另外一點就是依照規則公平競爭:輸贏清楚、心服口服。老師認為亞洲文化比較缺乏這般精神,輸贏切割不清,大家一起和稀泥,這樣科學很難突飛猛進。

肝炎的傳承──回國奉獻研究
陳培哲老師覺得與台灣關係深厚,故鄉情難分難捨,學成以後就直接回到台大繼續投身研究。陳老師認為回國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宋瑞樓教授以及陳定信教授等醫學前輩數十年如一日、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這是台大很重要的精神,這些前輩帶給陳老師的啟示是:學問是一生的興趣一輩子要做的事:即使退休,研究以及培養學生是可以一直堅持下去的。國外的研究常有持續百年的傳承,同樣的主題做各式探討而形成該院校的傳統與驕傲,甚而領導該領域的研究。台灣比較缺乏這樣有傳承的研究。享譽國際的肝炎研究從宋瑞樓教授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真是非常難能可貴,陳老師勉勵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往這方面發展。陳老師認為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台大老師帶給他影響最深,學習這些典範,深受他們栽培及影響。

陳教授對科學研究與醫學教育的看法

重要的科學突破──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醫學研究主要可分兩種:基礎研究與臨床轉譯研究。陳老師說:「在日本,基礎研究受到相當重視,最好的人才不是去當醫生,而是做科學研究,所以有最近免疫學上的突破。」台灣過去學習日本,最優秀的醫學生投身基礎研究。後來臨床研究漸漸在美國發展起來,主要由醫師執行,進行臨床試驗,慢慢成了當今顯學。這些臨床研究有觀察性的、有試驗性的,但常常受到產業介入導致科學性降低。縱觀醫學史,重大的醫學突破幾乎來自基礎研究。臨床研究雖然該做,但所費不貲而成效有限,近來 cost-effectiveness 值得商榷。陳老師認為醫學發展重點在  breakthrough 而不是那一點點的 increment。真正對醫學進展有影響的是科學,醫師扮演的角色是龐大醫療體系的螺絲釘,可取代性相對高。陳老師說道「臨床醫學是應用與觀察,可以看出 association,但要了解 what happen 還是得靠科學研究。」CT 與 MRI 靠的是物理學的進展、藥物靠化學家、疫苗有賴免疫學家,醫師只是統合應用,在科學地位創新性是相對低的。著名的例子如路易‧巴斯德,身為化學家,但他卻書寫了醫學史上最引人入勝的篇章。簡言之,陳老師認為現在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必須投入大量金錢,是整體醫療支出不斷上漲的原因之一,但獲致的成果相對有限;有時候不如停下來,好好地進行基礎研究更能善用有限資源。

研究的精神與醫學的終點
陳老師非常富有哲學家的思考與氣質,他把醫學研究比喻為 apoptosis:越是努力研究成果愈好,結果會使研究題目(疾病)本身被控制越快消失,最後讓醫學自我凋亡,研究的終點是不需要再研究了!每個人生下來都健健康康的自然老化。舉個簡單的例子,研發出 B 型肝炎疫苗,可以減少數億個病人, 也就無需幾百甚至幾千個看肝病的醫師。在這裡,老師提出了一個哲學思考:科學發展的極致,也不過就是會有長命百歲無所不能的人,如希臘神話裡的眾神們。但這樣就真的快樂嗎?其實讀過希臘神話,就會發現裡面仍有很多精神層面的問題,哲學家們早就看透這些事情了。

近期研究與興趣
陳老師的研究橫跨基礎與臨床,從最基本的生命現象 RNA 的複製到臨床試驗都有。早年老師做 D 型肝炎病毒研究,D 型肝炎這個結構簡單卻具重要演化學意義的原始病毒,始終是老師的最愛。最近老師在建立新的小鼠動物模式,以了解為何 B 型肝炎感染導致慢性感染的成因。另外一個研究的重點是肝癌,目前從病毒感染到癌化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基因解碼後,出乎老師意外的,肝癌基因突變的相同度很少。肝炎的研究從宋瑞樓教授開始至今,是個相當好的傳承,老師鼓勵好的人才繼續投入這個領域。

給醫學生的建議

醫學教育的省思──論過度職業化的醫學教育
陳老師對現行的醫學教育方向感到憂慮。老師覺得,現行的教育制度,其目的是為國家培育大量的醫師,整體訓練過程偏向職業訓練,簡單地說就是醫學職業化,這樣的教育雖符合社會需求,但是否為研究型大學的主要功能,值得商榷。老師覺得訓練醫師固然重要,但要讓醫學進步,還是必須要有人做研究才行,目前至職業化的教育使大學醫學院培養 scientist 的功能正在下降中!「在現行制度下,醫學生要維持大學的精神成為學者要有很大的勇氣與想法,要敢面對世俗不同的眼光,要有自己的堅持及執行力」陳老師說道:「幾乎要有孟子所說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另一點老師建議大家注意改進的為共筆問題。「共筆是集體平庸化的表現,只求應付,忽視學問的科學系統的興趣和完整。」陳老師表示。所以陳老師在醫學院的課別樹一幟,要大家課前讀 paper,然後隨堂小考或交作業,就是希望能刺激大家思考,改進學習的方法與態度。

當醫生是工作還是志業── Job or Career?
陳老師覺得現在的醫學生不積極探討自己未來想要做甚麼──沒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吹來的都是逆風。老師希望大家能努力思考,當醫師究竟是 job 還是 career。其間的差別在於 job 的目的是養家活口,目標是用最少的時間創造最大的收入,然後有時間可以做自己 enjoy 的事,所以行醫時會 cutting the corner。體現出的就是沒有意願投入如外科、婦產科這些收入少、風險高、值班多的科。由此可知,大多數人選擇的是職業。把醫學這條路當作 job 也無可厚非,是個人的選擇與價值觀,但老師認為非常可惜,因為這樣的人生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做自己不大感興趣的事。如果大學時代能引導啟發學醫做為 career,學醫成為一生的事業和興趣,就會想好好訓練自己,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則行醫做事會更有熱誠,不怕辛苦困難,而力求完美,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
老師勉勵有志於成為醫師科學家的學生們,不一定要出國,不過要能夠堅持自己的想法、擇善固執。要弄清自己的心智情緒是否成熟,要努力思考自己的方向!醫學院的課程主要是職業課程,大家被限制得很小,不會有太多啟發。要善用大學提供的環境,如台大就有許多特立獨行,值得學習的老師和同學,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資產。老師勉勵大家在正式課程之外要多方學習、多思考、多嘗試、多跟老師朋友討論。讀大學是要發掘自己的興趣並努力培養。除好好啟發興趣外,還要著重發展實踐興趣的能力與執行力,才不會空口說白話,才能漸漸形成一生的 career,開創出豐富的人生!

撰文|蕭家杰(台灣大學)
審校|陳培哲院士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11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