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投入,興趣最重要
曾任|美國南加大教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專長|病毒學、分子生物學
嚮往研究之路的學生時代
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目前是成功大學的校長,同時也具有 M.D., Ph.D.的背景。學生時代的賴明詔,嚮往其伯父賴再得教授的學者風範,因而嚮往研究之路。賴再得是當時在化工領域非常有名的教授,更是典型的科學家。
1950年代,台灣的研究環境非常差,但他仍然專心投入研究,每年發表一兩篇國際性的論文,相當不容易。從小耳濡目染之下,使賴明詔覺得做研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到了高中要選填科系時,當時南部的傳統觀念就是要念醫科,所以賴明詔就選擇了醫學系;另一方面,時值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讓他曾一度想選擇物理,後來還是決定念醫。其實賴明詔一開始就打算做研究,不走臨床,但又對於什麼是做研究還不是清楚,只知道要做的是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 分子生物學正是在19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科學家對DNA、RNA跟protein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令賴明詔相當興奮,因為這使人能夠從物質的觀點來看待生命;因此他就決定要做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在賴明詔的大學時代,教育部請來加州理工學院的黃秉乾、黃周汝吉院士夫婦到台大講課,使他更確定自己的方向,可說是賴明詔的啟蒙老師。除此之外,賴明詔在學生時代也常去台大總區旁聽其他科系的課。賴明詔說,這些過程對他以後的生涯影響很大。
賴明詔之所以會投入病毒的研究,是因為電子顯微鏡的技術快速發展,病毒就成為科學家可以研究的對象。病毒的構造一旦可以被了解,就能用物理或數學的方式研究。因此賴明詔就決定以病毒做為研究對象;畢業後,申請到美國UC Berkeley就讀的賴明詔,到了那邊才發現病毒的構造早已被研究的差不多了;同一時間,反而是有另一新興的假說正在崛起-「病毒可以引起癌症」。當時只有在老鼠身上看到這樣的情形,人類的方面仍然是有待探索的。賴明詔提到,在他的醫學生時代,台大微生物學科的老師講課就已經提過這剛發表的最新知識,這是相當難得的。在UC Berkeley,賴明詔找了做oncogene的老師Dr. Peter Duesberg做指導教授,兩人共同發現致癌基因src(取自sarcoma一詞),是很重要的發現。後來賴明詔一生續做了許多病毒的研究,包括最早的致癌基因、冠狀病毒,到後期的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等。
除此之外,賴明詔更提到,剛開始的時候他也一度懷疑,要做研究是不是要念醫學院?因為其實做基礎研究,跟醫學的知識相關不大。但回首做研究的過程當中才發現,醫學的知識是可以幫忙你做研究的。比方說因為有對癌症的了解,才能對癌症基因比較有概念。後來做冠狀病毒,醫學背景也幫助很多,一直到現在的肝炎跟流感病毒,這些都跟醫學有關。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浪費時間,但其實每一條你走過的路都會帶給你很多東西,絕對不會是浪費時間的。
從冷門到熱門
如果有學過微生物學的同學就會知道,冠狀病毒(coronavirus)對人體一般不會造成很嚴重的疾病,直到SARS爆發才引起外界的注意。但賴明詔為何會在二十年前就選擇研究冠狀病毒呢?答案是興趣!雖然冠狀病毒一般人的認知裡面只會引起感冒,不是很重要。當初在因緣際會之下,在南加大和神經科的醫師合作研究multiple sclerosis,發現冠狀病毒會在老鼠身上引起multiple sclerosis,因此他要賴明詔這位病毒學家參與冠狀病毒的研究。當初他還在做癌症基因,那是當時很熱門的領域;但在賴明詔投入冠狀病毒的研究之後,發現很多新的東西,是以前在病毒學裡面沒有看過的現象。能夠發現新的科學現象,讓賴明詔非常興奮。他發現了RNA recombination、發現了很多transcription的機制…。對賴明詔而言,發現新的知識比做癌症基因更讓他有興趣。癌症基因是很熱門的領域,研究方向大概早已經固定了。但冠狀病毒是全新的領域,研究方向都要自己去找,對賴明詔的吸引力更大。所以他就一頭栽進了冠狀病毒的領域。賴明詔之所以被認為是冠狀病毒的權威,他謙虛地說,因為他剛好是這個領域最早做、也是做最多的人。原本外界其實很少人知道他在做什麼東西,SARS一爆發,賴明詔做了20年的研究成果馬上就可以應用到SARS上面。所以,「做研究只要你有興趣,追求你的興趣,就會有成就。不要管那是冷門的題目還是熱門的題目,像冠狀病毒前一陣子熱門,現在又變成冷門了。」
至於後來投入肝炎和流感病毒,賴明詔說,他研究的風格是這樣的:「我喜歡研究大的題目,研究一個大方向。把大方向了解之後那些小的細節,像是哪個基因做什麼用、哪個nucleotide做什麼用,我對這種就不太有興趣。大的方向確定之後,我就很滿意了。」冠狀病毒做了十幾年後,大方向都知道了,賴明詔就覺得要做新的挑戰。因為他的醫師背景,就想說要做跟人有關的病毒,於是想到了肝炎病毒。其實剛開始賴明詔做的不是B型或C型這種熱門的肝炎病毒,而是冷門的D型病毒。因為D型病毒從分子生物學的觀點是很有趣的病毒。後來D型肝炎病毒在臨床上真的是不太重要,所以轉到做C型肝炎病毒。所以最近十幾年賴明詔做的是D型跟C型的肝炎病毒。投入流感病毒研究,則是基於很practical的理由,因為台灣做流感病毒的人實在太少了,有能力處理新興的傳染病像是H5N1或H1N1等等的人不多,所以賴明詔三年前就決定投入流感病毒的研究,目前也有了一些成果。
訓練思考-從what到how
長期在美國擔任教職的賴明詔,對於東西雙方的學生差異,提出了他的觀察。賴明詔以他自己當例子,「我當初在台大醫學院是第一名畢業的,成績非常好。但是到了國外,第一、二學期都在訓練改變我的思考方式。」國內的考試重視的是事實(fact)的陳述,但國外是訓練思考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賴明詔說,台灣的學生不太積極,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見。在國外的研究所常可以看到,美國的學生非常傑出。大學時,亞裔的學生在一二年級表現出色,但到三四年級美國學生就迎頭趕上,比亞裔學生更好。這顯示了亞洲的教育都是在訓練怎麼回答what,而不是回答how。一般而言,亞洲學生的創意比較不夠,思考方式不夠靈活,也不敢表示意見。這是我們要向國外學習的。賴明詔提到,在台灣教學時,問台下有沒有問題,通常是鴉雀無聲。在國外則有很多學生會一直問問題,大家互相討論。他說,常看到美國學生問很簡單的問題,台灣學生只是不敢表達而已。
賴明詔也舉了另一個例子,「我到成績比較好的學校去跟到成績比較差的學校去演講的差別,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反而會比較積極的發問。這大概是因為我們教學的方式一直要記得很多標準答案,而不是訓練你的思考方式。」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可能比較不用功,比較有空間天馬行空的想。無論如何,教學跟學習的方式,都是台灣急迫必須要改的地方。
回台貢獻所長
先前擔任中研院副院長,現在又擔任成大校長的賴明詔,為何選擇從美國回到台灣?賴明詔說,當校長或副院長當然會犧牲研究的時間跟成果,雖然這幾年來他一直陸續還是有成果發表,但毫無疑問的是會有一些犧牲。但賴明詔說,到了這個年紀,他覺得回到台灣來貢獻所學、貢獻能力,是非常值得的。特別是擔任校長,幾乎完全是行政的工作,但賴明詔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因為當校長可以影響很多人,甚至比當中研院的副院長更有影響力。單就這一點,賴明詔就覺得很有收穫了,所以他並不後悔。雖然研究是受到了影響,但他認為,「當校長獲得的,對我人生而言是收穫比奉獻還多。」
盡量嘗試,能出國就出國看看
賴明詔建議學生,盡量去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向。也許你做了半年會發現很有興趣,也可能發現沒有興趣。甚至兩三年後,回頭想才發現有興趣。賴明詔提到,他在美國有一位M.D. Ph.D.的學生,大學是主修英文的,但是他希望能做醫學研究,先念了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碩士之後才進博士班。他想要學新的東西,又跟著我學分子生物學。雖然這個學生沒有任何分子生物學的相關經驗或知識背景,但他寫的畢業論文是賴明詔的學生裡面最有創意的論文之一。所以盡量去嘗試就對了,絕不會是浪費時間的。
賴明詔也提到,出國是相當重要的。不管是出國念研究所,或是研究所畢業之後再出國,都沒有關係,但是一定要出國。因為這可以讓你接觸不同的研究環境,是一個人成長必要走的路。
給醫學生的建議
醫學背景出身的賴明詔,談到醫學生,他說「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當醫師,必須要有特殊的個性、人跟人之間接觸的能力。有些醫生不喜歡跟病人接觸,那就不適合當醫生。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要當好醫師必須要培養人際的關係,這是非常重要的。」賴明詔更指出,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可能要考慮做其他事情,醫學的背景出路是很廣的。從事醫學研究也是非常好的一條路,有興趣的話就應該追尋你的興趣。他更以切身經驗分享,要大家不要太在意其他人。「當時我畢業之後同學賺了很多錢,我還在當小小的助理教授,賺不了多少錢,也沒有什麼成就,覺得壓力很大。但現在回頭看來一切都非常值得。」
結語-全心投入,興趣最重要!
談到未來的展望,賴明詔認為,像是幹細胞、病毒跟細胞之間互動的關係,都是很有前景的領域。但病毒跟細胞的互動,非常複雜;病毒大概只有幾十個到幾百個基因,但一旦進入了細胞之後一共有幾萬個基因,變得更複雜。但這也是讓病毒學變得有趣的地方。不過,賴明詔更強調的是,「科學的發現常常是意料之外的」,所以鼓勵學生朝著興趣前進就對了。
賴明詔鼓勵大家,「追尋你的興趣,喜歡什麼就盡量嘗試,不要怕那是冷門。冷門一下就會變成熱門,熱門也會變成冷門。婦產科十幾年前是大熱門,現在沒有人要做;十年以後外科搞不好又會變成大熱門。所以不要追求冷門或熱門,應該問你自己喜歡做什麼事情,做你喜歡的事情,就會很快樂、成功。我想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追求的過程要盡全力去做。我很幸運在台大的時候很多同學對研究有興趣,我當醫學生的時候有journal club,七八個同學每個禮拜一起討論科學的文章,像是陳定信等人,有五六位現在都是相當優秀的科學家。重要的是要投入,不要想以後是熱門或冷門。追尋你的興趣,就會成功!
撰文 | 廖偉翔(成功大學)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