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成功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
研究專長|蛋白質功能與結構的關係之研究、蛋白質生物科技、藥物設計
莊偉哲教授是筆者的大二生物化學任課教授,目前擔任成功大學生化所特聘教授,上課中和上課後都樂於和學生分享研究的經驗和成果,讓筆者對其印象十分深刻,更抓住本次訪問的機會,一探教授的研究歷程。
興趣是研究的基礎
我是怎麼踏進來的?其實就是有興趣。從以前便覺得做研究很有趣,最起始最喜歡的是物理化學,不幸大學聯考沒考上物理系而考上化學系,但是到了出國讀書時都還是心繫物理(研究所專攻物理化學)。我覺得人生的道路上總有一些轉機,讓你找到更確切以及適合自己的答案,像是後來我在國外自認聰明度不及那些鑽研物理的人,而碰巧上了一門當時很新的領域——生物物理,因為這門課是一種物理,又跟生物有關,再加上我一直對蛋白質的3D結構很有興趣,對空間的概念很好的我發現做起來挺上手的,從此找到研究的方向。之後在Post-doc跟的老闆雖然是一位小兒科醫師,但是他也對蛋白質結構很有興趣,老闆說:「做的東西一定要和實際應用有所結合。」所以我回台灣之後,繼續蛇毒蛋白相關的研究並且製成藥。說穿了,我就是對蛋白質3D結構有興趣,一直沿著這條線找便走到了今天。
領域的轉換、時機的選擇
我從對物理有興趣,接著是生物物理和蛋白質,最後是蛋白質結構。每個階段都是環環相扣的,像是用一個大的scope越縮越窄,在越來越窄的過程中都取決於自己的選擇——我對什麼有興趣,才能一直持續下去。
選擇?要怎麼取決轉換的時機?
在一個階段裡一定要有想法,要有hypothesis,領域的轉變絕對不是說轉就轉,當我一個階段的研究做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發現什麼東西會是最容易成功的。舉例來說,我想用物理來解釋生物的東西——我對蛋白質結構有興趣,而在這方面很好發揮的就是標靶藥物。台灣學生大多都只會做選擇題的思考,教育者要求的就是標準答案;相較於在美國,就算你寫出了答案而簡略過程也不一定拿到比較高分,因為他更重視你思考的過程是否正確。我就是接觸了美國教育之後才有想法上的改變,所以人會發現自己適合什麼、對什麼有興趣都與生活的各個階段有關。不過很重要的一點要記得:每個人在研究的過程中,最初的想法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所以要勇於去修訂,很重要的是你的興趣夠不夠「強」,心臟也要夠強,才能堅持所愛的東西。另外,在領域上的選擇(棄物理而選生物物理)還有一個原因:money。我在美國遇到兩種教授,一個是我一生中遇過最聰明的物理教授,但是他沒有學生也沒有其他援助;而另一個教授雖然學問沒那麼好,但是名氣大學生很多,計畫的申請也很容易得手,差別就在於這位教授的領域掛了一個bio,所以就紅起來了。做研究的過程資金是少不了的,所以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以及擁有相當的資源才能順利的研究下去。
一路上難免遭逢挫折…
第一個就是需要人力(學生)和資金才能實踐自己的研究,而這常常是挫折所在。不過當然不會因此而停滯,如果要我為「研究」做個slogan,那麼就會是「興趣!興趣!興趣!」有著強烈的興趣,才能在遭遇挫折的時候繼續堅持。另外,在人生和事業的分岔路上的抉擇也將是一大考驗,如果確信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就能讓自己做出無悔的決定。
其實我對現在的學生感到有點難過,因為我相信我實驗室的學生都很聰明,但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也無法承受在研究上遇到的挫折。你有問過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嗎?somehow好像在學生訓練的過程中沒有被教授怎麼尋找自己的興趣。我認為一個人越早發覺自己的興趣,就能越早進入那個領域,取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和優勢,就算在之後想法改變的話,也能基於對相關領域的認識而輕鬆轉換。很多學生可能還在摸索,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你對什麼有所喜好有一大原因可能就是授與知識的老師。像很多醫學生等著在見實習的時候才來尋找自己的興趣,殊不知到時可能是被投緣的老師或是頗負盛名的科別吸引過去,但更好的做法應該是跳脫別人主導你的環境,讓自己去主導環境,譬如說對感染科有興趣來選醫院,基於自己的興趣所做的選擇才能堅持的久。
給學生的話「一定要有自己的招牌-不可被取代」
學生要訓練自己能在課堂上盡量吸收,而不是冀望之後一而再的複習,這樣的學習效果很差。另外,沒有看過國外的世界就不知道別人有多厲害,或是發現自己有什麼優點,找機會去expose自己、把心胸放寬,不要把自己留在狹窄的世界。不過也不用要求自己要什麼都好,因為這樣才能拿自己所有的一兩樣東西去跟別人做交換學習,達到交流的效果。多看看、多摸索——盡早找到自己的興趣。不要讓別人拉著你走,這樣自己的未來才不會受控於社會的變動(如:什麼政府建設紅什麼系就紅)。在做研究方面,興趣會讓你找到對的問題對的想法,但不需要要求固定的答案,因為科學隨時都在更新進步。至於實驗的設計,不外乎就是得在實驗室花時間培養這方面的能力,it takes time,所以越早進去越好;如果不對味,也是越早發現越好。做了就不要後悔,最重要的是在實踐自己的興趣的時候,一定要運用到自己的專業和專長!這才是有意義的。像是今天我想做cancer biology,自己總會有比別人強的領域,而不是看大家可以做什麼就跟著做(me too project),否則自己是會被取代的。
給醫學生的話
其實兼職臨床跟研究的大有人在,甚至好幾個醫生最後都轉到純研究的領域去了。我覺得這是你們的優勢,有著醫師的訓練背景對臨床研究的設計會幫助很大,反而是基礎研究的人沒法那麼精確的針對臨床問題來對症下藥,基礎研究的老師們也常得和醫生們討論,吸收他們的建議來改良實驗,包括如何運用藥物、透過什麼形式作用在人體,以及了解目前最缺乏的是哪些藥物等,所以只要是有興趣都不需要多做遲疑的!
撰文 | 薛聿涵(成功大學)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