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臺大醫學院皮膚科助理教授(合聘)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研究專長
毛囊再生與黑色素細胞再生
組織工程與臨床細胞移植
生醫光電與光學造影
林老師的求學經歷
談到老師的求學經歷,老師說其實跟我們也沒有甚麼太大的差別,原本在彰化念國中,高中就上來台北念建中,之後就考上了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在台大醫院皮膚科做住院醫師訓練,在升上主治醫師後,研究所念的是台大醫工所。不過因為老師在當住院醫師時,就已經有在進行一些跟物理系還有醫工所合作的研究計劃,所以只花了兩年半就在醫工所取得博士學位。談到為什麼想念醫工所,老師說他那時候也沒有特別想說要念甚麼,不過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科內有老師在提倡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所以老師那時候就跟著在做黑色素細胞的再生,想要在白斑的病人身上改善一些移植的方法來做治療。由於那個時後醫工所也在進行各個領域的整合計劃,所以老師就跟他們合作。等升上主治醫師後,老師就選定了這個領域做為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所以才會去念醫工所。另外老師有提到說在當住院醫師時,也有跟台大物理系合作,做光學非侵入性影像的實驗,後來也有蠻多不錯的成果。關於現在的研究主題,主要就是當初在當住院醫師時,各方嘗試後,發現比較有興趣也比較有成果的領域。
老師現在的研究主題
老師現在的研究主題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應用多光子與二倍頻的顯微鏡(一種非線性光學的顯微術)在皮膚或是其他基礎領域上。另一類則是皮膚以及組織的再生。(一)非線性光學顯微術:使用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使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可以來達到皮膚功能的測定。傳統上如果要診斷皮膚的病變,可能就是要做一個皮膚的切片,可是皮膚切片並不能提供這塊皮膚在時間上面動態的連續變化,因為一旦取下來後這塊病變組織就已經不會隨著時間變化了。另外也希望透過這一套方法可以取得一些資訊來方便做一些臨床上的診斷。現在老師有在做的包括用這套顯微術去定量皮膚的老化。還有利用他來引導皮膚癌的切除,或是利用它來看皮膚癌切除得有沒有乾淨。第三個是看熱效應對於皮膚膠原蛋白的影響,包括蛋白質變性後光學訊號的轉變,還有定量熱對於皮膚的傷害。第四個是利用此顯微術觀察藥物在皮膚還有眼角膜吸收以及穿透的動態過程。第五是想要看看光的一些生物效應,像是雷射對皮膚的生物效應等等,或是看看可見光是否會改變細胞的生長行為等等。另外是應用在基礎研究上面,看果蠅或是動物的皮膚發育,或是把癌細胞打到動物的皮膚裡,然後透過此技術就可以看癌細胞怎麼移動,做一些動態的測量。這些研究是跟物理系的董成淵教授合作,老師有提到,現在研究常常要找跨領域的來合作,這樣也可以問一些比較大的問題。(二)再生醫學以及組織工程:現在在身體的很多組織或是器官都可以取到幹細胞,不過要讓幹細胞長成一個器官卻是很難的技術,老師想要利用毛囊來研究組織工程以及再生。毛囊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它位於皮膚表層很淺比較好觀察,另外其結構是一層層包覆著毛髮,所以可以研究一種或是兩種細胞怎麼去分化成這樣的構造。再來就是想要知道要如何調控其生長來做成一個比較大的毛囊或是一個比較小的,這就可以應用在做出身體不同部位的毛髮。由於毛囊是一個比較小的器官,所以可以利用研究它,來問一些組織工程還有再生醫學上面的問題。
跨領域的優勢
老師有提到說他現在的教職缺是在工學院,所以常常會有很多機會可以跟校總區那邊的其他老師有互動。在工學院那邊也會聽到很多不同的想法,視野也會比較開闊,想法可能也比較沒有那麼侷限,尤其在台大是一個綜合型的大學,各式各樣的人才都有,各應該要提倡不同領域的合作。另外就是跨領域的合作,可以使原本很困難的事情變為簡單,因為不同領域的人才可以互相彌補不足的地方,互相解決問題。老師也有提到身為臨床工作者在進行跨領域的合作時,也可以有一些優勢,因為臨床的人比較知道哪些問題是在臨床上面重要的。譬如說如果有一個人想要發明一種方法可以很快的來測定肝指數的波動,身為一個醫師就會知道這樣的一個方法就算發明出來在臨床上的價值可能也不大,因為肝指數在一個小時或是兩個小時的變化,在臨床上沒有甚麼意義。另外像是皮膚科醫師在病理切片上面的訓練,當應用在光學顯微術上面的時候,就是一個優勢。由於臨床醫師知道哪些問題是重要的,所以常可以先問問題後,再來找合適的工程方法來解決,在和其他人合作時,也可以比較針對這方面提出意見。
在台灣訓練 vs 出國深造
老師說雖然他的博士訓練是在台灣,不過他覺得要做研究終究要出國去看看,所以老師最近也在準備出國進修。在研究的方法及技術上的進步台灣跟國外可能差不會太久,也許只有短短幾年或甚至幾個月的差距。出國主要是能夠出去看一看知道別人在做甚麼,及怎麼問問題及解決問題。不管是要先出國念書再回來,或是在台灣先念再出國,重點是都應該要多看看,多跟外國人交流,而不是自己關起門來做研究。技術上的東西要學很快,重點是要看看人家是怎麼想問題的,還有一些做研究的態度,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給醫學生的建議
老師說他在大學的時候就有想做以後要做研究,也有在林榮耀院士的實驗室當過暑期生,當住院醫師的時候也有在台大總區修一些關於生命科學研究方法的課。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就是要利用空閒的時候像是一大早查房之前,或是假日下班的時候進實驗室。不過因為臨床工作也比較忙,所以當時能做的實驗或是研究也比較有限。老師有提到人生不要受限,不論是在鄉下當個小鎮醫師或是做基礎研究,還是從臨床到研究都包辦,都很不錯,就是看個人對自己的期許,運氣還有機緣在哪裡。人生不用排除很多可能性,可是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就要有一些使命感,好好把它做好。另外老師也建議在學生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對研究還有各種問題的興趣,至於是不是進實驗室或是學很多技術倒是其次。進實驗室的目的應該是要看看對於這樣的生活有沒有興趣。而保持好奇心才可以發現新問題,因為一旦走入臨床,思考常常都僵化了,很多問題也都會覺得不重要就不去理他。可是常常一些大的問題,臨床醫師覺得不重要,可是到最後也都會發現和臨床有關。譬如說生物學家可能會想要知道甚麼因素影響器官的大小,臨床醫師可能會覺得器官的大小不是很重要,不過像是禿頭,就是毛髮越來越細器官越來越小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後知道什麼因素會影響器官大小就反而變成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隨時保持好奇心以及興趣是做好研究的基本條件。
結語
老師鼓勵大家若是對於研究有興趣要多保持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好奇心,在研究上要多問重要但是可以解決的問題。視野要放得大,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多出去看看。
撰文 | 吳奕緯(臺灣大學)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