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陽明大學醫學系99級(保留學籍中)
陽明醫學系第一位依「 醫師科學家學程」
到國外進修的學生
目前於美國密蘇里大學黃自強教授實驗室攻讀
生理與藥理學博士,預計2010年畢業
蔡鳴峰同學從醫學生到研究生的歷程點滴在心頭,熱情的他想與同樣都還是學生的朋友們分享一下這一路的跌跌撞撞,希望各位在閱讀之後能帶來雋永的啟發。
決定做科學,因為科學能助我達成人生的目標
「科學」在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中之於蔡鳴峰同學有著不同的意義。最初的時候,科學對他而言等同於理化課本中出現著名人物如波爾、蒲朗克等人。蔡鳴峰同學幼時曾廣泛地閱讀介紹這些科學家的書籍,他們的卓越貢獻使他對科學產生莫大的嚮往而立下成為一個名傑出科學家的願望,以期貢獻許多發明與發現幫助人類社會進步。
在蔡鳴峰同學進入陽明大學後,基於這種對於科學的崇拜,他開始積極地參與各種科學活動。在大學第一年的暑假就進入實驗室,嘗試製作許多果蠅幼蟲的標本、探討發育,並積極參與各研究所舉辦的演講。蔡鳴峰同學笑談:雖然多半聽不懂,但幾乎沒有缺席過,只為感覺科學激盪的氣氛!到了第二年,他順利申請到國科會獎助大學生研究計畫,轉做關於肺腺癌的實驗;但這年的夏天,研究對他來說是一場噩夢:因為單一個RT-PCR流程,他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卻一直處理不好。這過程中,蔡鳴峰同學抱著正向心態,體悟到做實驗本沒有一路順暢的道理,坦然面對失敗的挑戰,整頓沉澱後再出發。
機緣巧合,同年的暑假,蔡鳴峰同學在外校朋友相邀之下,至台大暑修宋玉生老師開的個體經濟學,後來又碰巧被財政部選去參加了二十人稅制改革公民會議,在這些活動中,他認識了許多不同領域的朋友並參與了他們所推知活動,在心靈充實而滿足之於他開始想再去多參加其他各類的活動、認識來自各方的人。
另外,他也開始察覺到除了做為科學家以外,生命中好像還可以做其他的選擇,例如當個優秀的經濟學家,實際上也能給社會帶來許多貢獻。這個時期的他開始思索:如果在其他的領域也能做大事,那為什麼一定要走科學這條路?我開始懷疑,如果我對於其他領域有更深的了解,那成為科學家的信念是否會動搖?
於是在醫學系的第三年和第四年,除了赴美國做兩個月的暑期研究以外,蔡鳴峰同學還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有段時間甚至組織了一個團隊去推銷商品、有段時間到台灣各地去旅行、有段時間燒起電路板、有段時間跑去學法律、有段時間炒作股票、有一次還被青輔會大力邀請到越南參加APEC青年會議。然而在忙碌之於蔡鳴峰同學能繼續維持水準之上醫學生學業水平,並未偏廢。
簡言之,這段時間裡,他發掘了許多以前從不知道的、能帶來極大樂趣之事,生命的廣度與深度也因此增加了許多!並且,他開始鼓勵身旁友人勇敢地去探索在這個世界中未曾到過的角落,去發現令自己感到快樂滿足的事情。在此,蔡鳴峰同學分享了這段故事給大家:曾經有段時間我特別著迷於星空,幾乎每個週末都到士林的天文館去,在那邊待上一整天。有一次天文館的IMAX劇院撥放了哈伯望遠鏡拍攝下的宇宙,我躺在影院的椅子上,劇院的屏幕像個倒扣著的碗般環繞著我,在漆黑的空間裡,滿天的星子突然快速地向我飛來又離我遠去,我感到自己彷彿在時空中快速的穿梭,到達億萬光年外的宇宙盡頭,這樣的情境令我體驗到了生命中從未有過的強烈恐懼:死亡的恐懼,生命的短暫在那無窮宇宙的對比下給強烈地凸顯了出來,翻動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巨大的恐懼:死亡,那是家人、愛人、朋友、自己、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終點。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我將以一生挑戰生、死的宿命,而科學,將助為我實踐這夢想。我告訴朋友,如果你願意去認識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會回過頭來教導你認識你自己,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未來是什麼。
醫學生如何培養思考能力?
我認為不論是醫學生或是研究生,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不斷地鍛鍊思考,我有一個經常用來訓練自己的方式就是不斷問為什麼、接著嘗試自己回答問題、最後去看別人是怎麼解決的。例如去一家餐館,看到裡面空蕩蕩的,就問自己為什麼這家餐館會空蕩蕩的?如果自己經營這家餐館,要怎樣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又例如倍一個廣告招牌吸引,問為什麼這廣告很吸引人?有沒有什麼可以學習或者應用的地方?這些問題看起來跟研究沒有什麼關係,但我認為其實本質是一樣的。一個好的研究者,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問好的問題以及用漂亮的方法解決問題,而這其中又以前者更為困難。
目標已定,義無反顧向前行
在蔡鳴峰同學就讀醫學四年級時,很幸運地受到醫學系第一屆的校友、在密蘇里大學的任教的黃自強老師之賞識,願意幫助他申請該校的生理與藥理學博士學程。而本校陳震寰系主任也熱心地幫忙提案修改陽明大學學則,使他在留學時不用擔心保留學籍的問題,讓他毫不猶豫地抓住了寶貴機會進入了該校的博士學程。蔡鳴峰同學提到常有人問到:要中斷醫學系的課程,難道他都不會猶豫嗎?但蔡同學反問:我需要猶豫什麼?我已經知道人生的目標是要靠科學來實踐的,有這機會高興都來不及,為什麼要猶豫?還有人問他難道不怕失敗嗎?然而他的回答也很肯定:真正的失敗就是放棄與因此而來的後悔。他認為,對人們來說機會總是稍縱即逝的,我認為能夠認清自己、清楚自己所想要的,會更有可能抓住機會。現在回頭想想,如果沒有三、四年級在外闖蕩的那段經歷,如果不是在那個時候定下了人生的方向,他現在人大概還留在國內,先以完成醫學學業為主。在零七年春,醫學系四年級學期尾聲,他提到雖然已經申請上密蘇里大學,但是擋在留學之路前仍有不少困難。許多朋友親人勸他不要為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延緩畢業的時機、兵役的問題尚待解決、密蘇里大學要求的學士學位也還沒有著落,這些事情要解決不了,留學根本是空談。他那時候常常有種前途茫茫的感覺,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怎麼辦,甚至還動了好幾次退縮的念頭。能夠堅決走下去的勇氣還是來自於最初的夢想。他也特別提到,陽明大學裡有很多熱心的師長不斷給予他建議、支持、並幫助與教育部溝通、甚至安排讓他有被訪談的機會。「若不是他們,我大概也沒有辦法一步步把困難給解決」蔡同學言。
出國留學前的準備
出國留學,我認為最重要,也是唯一一件需要特別準備的事情就是強化自己的語言能力。醫學系四年級的時候,除了準備TOEFL和GRE以外,我一週至少三天晚上會去英文班上課,很多時候都是和英文老師一對一的練習口語。現在想起來,很慶幸當時有付出努力,否則到美國後要聽懂教授上課、教書、帶學生都會有很大的問題。
我認為作為醫學生的時候,待實驗室算是對於研究生活的一種體驗,足以幫助自己判斷是否對研究有興趣即可。一旦確定要出國留學後,其實並不需要再繼續花時間再研究室裡,不連貫的時間、無法集中的精力,換來的最多也只是皮毛而已,把英文練好可能划算些。
研究生生活二三事,關於追夢與實踐
蔡同學到美國的第二天就向密蘇里大學報到、第三天開始做實驗、第二個月投了第一篇研究結果摘要、第六個月在生物物理學年會發表研究成果、第一年在他研究領域中最好的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他提到,當研究生的第一年是拼著命活過的,一週工作七天,每天至少15個小時,一週大概會有3到4天就在實驗室過夜,累了隨便找張桌子趴著就睡,睡醒了就繼續做實驗,做累了找兩張椅子一張放頭一張放腳,倒下就繼續睡,肚子餓了抽屜裡面反正有大量庫存的泡麵、兩三天洗一次澡也沒關係(密蘇里州氣候很乾,人不太會流汗)。從醫學生時代多彩多姿的生活,到研究生時期在實驗室當宅男的生活,這樣的變化是很劇烈的,但原因是很簡單的,因為追求的事情已經不同了。
當研究生的生涯中,蔡同學提到他所追求事情的首要項目是要讓別人認同他的能力。他提到黃自強老師常言:在美國很被看重的是人的能力,博士班畢業後,要找到好的博士後研究員,之後要找到好的教職,在研究生時期的表現是相當重要的。所以要出頭就要努力!
蔡同學另一件追求的事情是更接近目標的成就感。他目前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叫做CFTR的氯離子孔道:如果人體中的CFTR有遺傳變異,就會得到一種致命的疾病Cystic fibrosis (纖維性囊腫)。有一次他靈機一動,想到一個辦法去改善帶有缺陷的CFTR的功能,並立刻著手進行實驗,竟然成功了!他說:看到實驗結果的同時,他的心情相當的激動,覺得自己好像又朝著當初訂下的那遙遠的目標走近了一步。更雀躍的是,這一步也許有機會幫助患有CF的病人和他們的家庭。
成功的Postdoc該具有什麼特質?
以下的特質並不是我自己編出來的,是從最近的一期Science雜誌中摘錄下來的 (Vol. 325, p1150-1154) ,我認為這些特質對於研究生來說也是相當適用的。
– 能夠獨立進行高水準的研究並加以發表
– 良好的溝通能力、人際關係
– 對研究方向有超脫的眼界
結語
這篇文章中蔡同學談到自己從醫學生到研究生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他在最末段想分享小語給大家:人生只有一次,如果要有一生的志業,那就選擇能夠讓自己廢寢忘食去做的、能讓自己快樂而滿足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必須靠自己去發現、在探索這個世界中發現,一旦找到自己的理想,就勇敢、有規劃、義無反顧的去加以實現。希望大家對此有共鳴,勇敢追夢去!
撰文 | 蔡辰葳(陽明大學)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