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 科學報導

主題回顧 — Neuroscience

擁有數千億神經細胞和複雜連結的神經系統,讓科學家對它如此著迷,小至分子細胞層次、使用不同種模式生物、大至認知和個體,都有不同學者在鑽研著,努力帶我們解開這個大腦之謎。

近年來隨著實驗中活體神經元紀錄方式和神經造影工具的進步,我們更容易且能以非侵入式的方式研究人類大腦神經系統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決策、腦神經網絡如何連結產生功能、了解神經疾患與找出適合的治療模式、增加對大腦皮質的可塑性。

回顧 The Investigator 2018 7 – 8 月向讀者們介紹了昆蟲腦內負責記錄空間訊息、導航行為的神經基礎 [1];接著,科學家發現非位置細胞的集體行為,對空間認知和記憶形成機制扮演重要角色 [2]。另外,我們報導有關成人腦內追蹤神經新生的科技 [3],進一步介紹如何透過光遺傳學的技術研究果蠅腦內負責記錄頭部方向的神經回路與動力學 [4],並且簡單介紹非侵入式腦刺激技術 [5]

在應用方面,科學家設計多有趣的實驗有助於提供更多相關證據,發現厭惡感和原始誤食有毒生物的生理反應相似,找出人類認知的演化歷程和神經基礎 [6],發現透過對樂觀背後的神經迴路機制有助於解答憂鬱症患者腦區的調控 [7]。

最後,隨著神經生物技術蓬勃發展,學者呼籲要成功解釋大腦複雜的現象需要跨領域、跨層次的整合目前的研究成果,仔細紀錄神經活性與行為活動可能的對應關係 [8]。

藉由回顧過去文獻,我們可以看見神經科學可以從不同面向不同角度切入,隨著技術進步也能有更多新穎的發現,但還是有許多未知等待科學家們抽絲剝繭,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跟著 Investigator 的腳步來回顧 7, 8月的文章吧!

圖片來源:https://www.nikonsmallworld.com/galleries/2008-photomicrography-competition/brainbow-transgenic-mouse-hippocampus

參考文獻:

  1. 【昆蟲不需要定位的導航系統】https://investigator.tw/6165/
  2. 【下個轉彎是你嗎?─海馬迴位置細胞與非位置細胞協力創造空間記憶】https://investigator.tw/6275/
  3. 【神經新生大戰─Round 1?】https://investigator.tw/6227/
  4. 【腦內乾坤:果蠅腦中的羅盤】https://investigator.tw/6369/
  5. 【淺談非侵入性腦刺激】https://investigator.tw/6366/
  6. 【從嘴巴看神經的演化】https://investigator.tw/6361/
  7. 【了解樂觀讓自己變得更好— 樂觀偏誤的神經科學機制】https://investigator.tw/6378/
  8. 【行為學翻身—行為研究在當代神經科學的重要性】https://investigator.tw/6343/

撰文|陳棕祈
審稿|藍冠鈞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陳棕祈

目前就讀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輔修心理學程,曾代表交大參與2016國際基因工程競賽(iGEM)開發智慧型害蟲防治系統 ,也曾於國研院實驗動物中心進行實習。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神經科學,對於人類行為、認知功能、老化與大腦功能的關聯性極有興趣,特別是認知老化與人機介面在銀髮族群的整合應用。其他興趣包含攝影、潛水,關心台灣海洋生態領域。
希望可以和夥伴們多多學習、交流,透過平台將生醫領域的最新發現推廣給更多人。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