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海外留學與實習

張寧恩學姊|美國研究單位職涯分享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changne張寧恩學姊自台大生化科技系畢業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生物科技碩士,取得碩士後,在位於紐約的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病理部擔任兩年的 Senior Research Technician。這個月的職涯專欄很高興邀請張寧恩學姊為我們分享她在美國實驗室實習與求職的經驗。

單位簡介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簡稱 MSKCC,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127年)、規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在2010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全美癌症專科醫院中排名第二。它與位於美國德州休士頓的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一北一南,並稱全美最頂尖的兩大癌症研究中心。MSKCC的前身是1884年由 John J. Astor 夫婦等共同建立的紐約癌症醫院,最初座落於曼哈頓上西區。1936年,John D. Rockefeller, Jr. 向醫院捐贈了約克街(York Avenue)的一片土地。1939年,在這片新址建立了紀念醫院(Memorial Hospital)。1940年代,通用汽車公司的兩位前負責人,Alfred P. Sloan 和 Charles F. Kettering 在紀念醫院附近建立了斯隆-凱特琳研究所(Sloan-Kettering Institute,SKI)。1948年,SKI與紀念醫院開始合作。1980年,正式合併成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2004年,中心建立了 Louis V. Gerstner, Jr. 生物醫學研究所,提供癌症生物學的博士學位教育。
mskcc
中心目前擁有超過9000名雇員,其中包括紀念醫院的717名主治醫生(Attending Staff)和SKI的123名成員。2006年,收治21000名患者,門診431160人,病床數425張。
 

如何獲得這個機會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時,最後一門實驗課必須自己去找實驗室,與PI聯繫請他們當指導教授。學校不限制實習的地點,不論是校內、研究機構或是業界,哥大都很歡迎學生去尋找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此外,哥大也會提供就業的資源,他們本身有一個內部系統網路,提供學生或是校友相關的資訊。除了參考學校的實驗室以外,我也將自己的履歷投到研究機構中,因此很幸運的獲得了實習的機會,也在實習完之後順利留下來工作。通常實習是獲得正式工作的跳板,因此若有心想在美國求職的同學,要特別把握每個實習的機會。

面試以及需要的能力

面試的問題,大多不脫離先簡單自我介紹,自己做過哪些實驗,這部份就因申請不同的實驗室可以著重在不同的地方以及對他們研究內容瞭解的多少。很多人都會擔心英文能力會不會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其實不然。台灣學生英文的程度普遍都不錯,主要可能是缺乏開口說的環境以及勇氣。單就語言能力上的挑戰,在實驗室的氣氛相對其他業界,例如商學院,已經是非常友善的。很多時候是概念以及數據的成果會幫你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當然這一切的前提下是必須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所謂的基本溝通能力是要能夠介紹出來自己的實驗內容以及想法,在別人有疑問的時候可以互相討論。
mskcc2

實際工作內容

我是隸屬於病理部,因此除了研究工作以外也會有常規性的作業,例如確認病人突變位置可以讓醫生有不同給藥方式。以往在大學作實驗的時候,大多為學習原理和技巧,真正在醫院工作時,面對的是病人組織,最重要的就是要細心再三確認標籤正確,而在臨床工作也同時會面對時間的壓力,畢竟處理的是病人的樣品。在研究工作方面則是關於癌症中的染色體易位 (gene translocation),大型研究機構還是會獲得更多的罕見病例,因此在研究資源方面MSKCC是相當具有優勢。
同事們幾乎各國人都有,美國人反而不常見,其中又以大陸人最為居多。而許多大陸人都是醫生的背景,因此除了實驗經驗還有臨床經驗,在相處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到不同生長環境背景的趣味。我也非常懷念跟不同國籍的同事一起吃飯的時光,大家會針對最近發生的新聞互相提出看法,或是聊聊一些休閒娛樂,就會發現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而這些都來自於不同的生活經驗。雖然我不見得可以有機會去各國生活,但是藉由他們的經驗也帶給我新的視野。我印象最深的是實驗室來了一位德國的 fellow,我與他合作一起做一個計劃,他在德國已經是教授等級,在實驗室卻是非常謙虛請教,有能力的人如此虛心求教。至於在工時方面除了必要,基本上很少加班,他們也是鼓勵醫生或是研究員休假。我第一年有20天的假,最棒的是老闆無條件讓我一次放一個月,在許多單位都是非常棒的福利。

工作簽證

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卡在工作簽證的問題,研究所後有一年 OPT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可以留在美國合法工作,之後除了特殊領域—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可以延長外,就必須要雇主申請工作簽證。雖然生化科技產業算是 STEM 內,不過主要還是得看機構公司是否有加入此 program。一般來說研究機構申請工作簽證H1都不成問題,不過非營利組織的H1跟一般業界的H1是不一樣的,若之後有心想投身業界,還是必須再次請公司申請,並根據當年名額是否有額滿進行抽籤,才能確認是否可以留下來繼續工作。若是本身已經具備綠卡,其實在找工作的時候會是一大利基,因為公司不需要在額外經過繁瑣的步驟,會更為願意考慮僱用。以上是2009年的移民法規狀態,但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法案調整,因此詳細情形需要根據當年而定。

給想實習的人的建議

若在美國念研究所或是博士的同學,非常建議有機會多找實習,校友推薦當然是首選,也是最容易拿到面試的方法,再來就是學校的就業輔導,也會有不少資源。可以幫忙修履歷或是模擬面試,在求職路上比較不緊張。在台灣唸書的同學,若希望有國外實習的機會,最後一關可能還是免不了要親自飛到美國一趟,這對於台灣的同學可能就比較不方便。不論是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願意突破自己的舒適圈,醫學生物的學生可能在作實驗比較自在,但是不論是求職或是工作,其實每件事的背後「溝通」還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驗技術方面的提升外,也需要在溝通技巧上面加強,尤其是說故事的能力,如何把前因後果鋪陳一個完整引人入勝的故事。台灣學生的程度都很好,工作態度也相當認真,不過若沒有表現出來,在求職方面會比較吃虧。

後記

不論是選擇什麼路,都有它辛苦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不論成功與否,都要相信那些過程都會在未來以不同的形式證明曾經努力過。

撰文|張寧恩
編輯|黃翊柔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