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海外留學與實習

呂昆輝學長訪談│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KFZ)

1a
呂昆輝學長訪談│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KFZ)
呂昆輝學長目前就讀位於德國海德堡的德國癌症研究中心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DKFZ) 博士班,研究方向主要著重於腫瘤免疫學 (Tumor immunology)。本月The Investigator榮幸邀請到呂昆輝學長分享他的學術經歷以及在德國的研究生活,提供有志於旅外求學的讀者關於德國科學研究的資訊,希望鼓勵青年學子多接觸不同區域的文化,拓展對科學和生活的視野與想法。


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在臺灣求學時,呂昆輝學長在許多醫師的實驗室從事研究。就讀臺大動物系時期,在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張鑾英醫師指導下完成大專生國科會計畫,開始了對免疫學及病毒學研究的興趣;碩士班進入醫學院免疫所江伯倫醫師實驗室,接觸許多同在實驗室中的年輕醫師、學生和博士後研究員。由於實驗室的組成相當多元,時常能獲得醫師們的臨床經驗分享、博後對於基礎生物學新知的介紹,也能夠多方瞭解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的看法和思維。退伍之後,呂昆輝學長於神經外科曾勝弘醫師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研究細胞凋亡 (apoptosis) 以及細胞自噬 (autophagy)。投入不同於以往的研究領域也讓他在日後分析免疫學的課題時有更多角度能夠切入。
許多醫師必須兼顧醫療與研究的工作,相對而言能夠花費在實驗室的時間和心力也較有限,也許醫師們在實驗設計和操作的經驗有時不如臨床的知識來的豐富,然而醫師們發想的題材, 有形的經費與無形的研究方法,合作網絡,對於從基礎科學出發的學生來說,會是非常寶貴的經歷和幫助。因此在醫師的實驗室工作,很多時候是與醫師討論研究的大方向,至於如何證明這些問題、用甚麼方法,則需要自己去尋找答案。在與醫師們共事的時間裡,呂昆輝學長獲得充分的發揮空間,可以在討論之後自由嘗試不同方法來實現目標,同時也得以妥善分配自己的時間,為未來的求學計劃做準備,於隔年順利申請上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博士班,目前專攻腫瘤微環境中間質幹細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調控免疫功能的機制。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KFZ) 介紹
在內卡河對岸與海德堡古城遙遙相望,德國癌症研究中心是德國規模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同時也是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s) 的成員之一。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學術研究包含七大領域:細胞生物學、結構與功能性基因體學、癌症風險因子與預防、腫瘤免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感染誘發性腫瘤科學、轉譯癌症醫學,並且與海德堡大學分子生物中心 (ZMBH) 以及歐洲分子生物組織  (EMBO) 密切合作。新設立的國家癌症中心 (NCT) 則提供臨床試驗的平臺,讓許多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能夠在短時間內進入應用階段。
2

DKFZ 會議中心及研究大樓(圖片來源:http://goo.gl/bBxZwc)

博士學程申請流程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博士學程 – 亥姆霍茲國際癌症研究所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for Cancer Research) 每年招生兩次,申請人需要在線上繳交被審資料,不需支付申請費用。經過被審資料的篩選之後,國際申請人會先接受第一輪的Skype Interview,通過之後再前往海德堡參加現場面試,交通及住宿費用由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全額補助。在參加現場面試之前,申請人會先獲得該次面試所有研究計畫的簡要資訊,並且從這數百件計畫當中選擇最多5個研究計畫,並於現場面試時與計畫主持人面談、參觀實驗室。面試最後一天申請人需要依照自己對研究計畫的興趣排出志願序,同時計畫主持人也會對候選學生排序,在媒合過後,配對成功的申請人當中,前20名面試成績最好的就能夠獲得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全額獎學金,進入媒合的實驗室 (沒有rotation制度)。即使沒有取得獎學金,如果某位計畫主持人在面試過程中認為你就是他要的人,也可能獲得由該計畫主持人自己提供的獎學金,進入該實驗室就讀博士班。
培養溝通技巧,建立合作關係
除了學術知識和思考訓練,尋求合作機會也是相當重要的能力。因此這裡也相當重視社交能力的訓練,不僅是簡報技巧,在社交場合如何認識新朋友、建立人際關係,都是新生課程的一部分。同時這裡也提供許多soft skills的訓練課程,例如團隊領導能力、自我管理、演說訓練等等。頻繁的研究合作反映出重視社交人脈的結果,許多跨領域的研究都在多個研究團隊通力合作之下完成,研究結果就像是一塊塊拼圖一樣,透過合作而勾勒出整個系統的架構和全景。

3DKFZ 會議中學術交流的情景

圖片來源:http://goo.gl/WL93dR

多元的歐洲文化:實驗室外的生活
在歐洲生活,是一場得天獨厚的文化饗宴。閒暇之餘,可以跳上火車到不同的國家走走,幾個小時之後置身於全然不同的文化之中,走在市集廣場上,感受數個世紀前保留下的傳統,以及人們口中陌生的語言。距離感會改變人對於陌生文化的觀感,當巴黎只在三小時車程之外,整個城市的氣息在浪漫之外也多了幾分生活的壓力。「研究不是生活的全部。多去不同的地方看看,感受文化的差異,經歷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發掘背後的價值觀,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東西。」不只專注於研究,呂昆輝學長也同樣認真經營實驗室外的生活。
建立開放、樂於接觸新事物的態度和習慣,需要淺移默化的培養。走出已知的世界,出去見識不同的環境有助於探索自己的興趣,也同時培養開放的心態。呂昆輝學長鼓勵年輕學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於公於私,讓一個人不斷成長的就是對新知的渴望而已。帶著這份精神不論將來打算繼續學術研究或是到業界發展,都有一定的幫助。」
撰文│陳致曄
編輯│黃翊柔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1個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