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生醫科學研究的契機
談到接觸生物的開始,梁文表示這和他從小的閱讀習慣有關,因認識顯微鏡而對生物學開始產生興趣,並透過書籍的閱讀,決定日後就讀生科系。大學進入生科系後,原想進行幹細胞相關的研究,但由於系上並沒有相關領域的老師,在實驗課時也對於接觸到的實驗操作類型不太感興趣,因此轉換至同時兼顧幹細胞與應用的面向,透過文獻的閱讀,他發現生醫工程與組織工程較符合他的想法,因此改至化學系進行專題研究,希望透過生物材料的研究進入組織工程領域。
梁文在大三時加入組織工程的實驗室,延續指導老師過去在美國的研究領域,利用文獻上的水凝膠材料進行改質與靜電紡絲製程的研究。
組織工程究竟是什麼呢?梁文比喻組織工程就是研究一種材料(如膠帶)結合細胞研究,貼在傷口上能幫助身體更快復原,這種以材料為主、細胞為輔的研究就是組織工程。
他當時的研究題目是希望將有抗菌活性的水凝膠[1],改造成抗菌高分子奈米纖維,希望能以纖維實現表面積變大、包覆細胞與蛋白質的效果較好等效果。雖然後來實驗後發現溫度、濕度、濃度等因素控制不易,其材料不適合做成纖維而並未成功,但是大學研究讓梁文發現,有別於一般分生實驗步驟繁複、等待時間長的實驗型態,組織工程的研究過程能夠看得到且想像得到自己在做什麼。
研究深耕
基於對組織工程的興趣,梁文透過考試入學進入中興大學的碩士班,希望能藉由高分子相關的研究題目加強生物材料的研究經驗,在專題準備上,建議學弟妹若想申請碩士班,應該在維持一定成績下,充實專題研究的經驗。經過幾度波折,考量到原本的研究主題不適合自己,梁文的研究題目從原本的高分子奈米粒子換成用於檢測農藥多靈菌(Carbendazim)的重複性電化學感測器。雖然多靈菌殺菌功能良好,但因為容易殘留於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殖系統[2],因此需要偵測多靈菌殘留的方法。實驗希望可以透過使用方便且具重複性的特性完成偵測的目標。雖然碩班的研究過程並不順利,甚至在口試前三個月才改為最後多靈菌偵測的題目,但是梁文最後仍成功做出感測器的雛形。
投身業界的歷程
決定進入業界是眾多考量的結果,在經歷碩士班的研究歷程後,梁文仍不確定是否要繼續就讀博士班,畢竟當初是有點誤打誤撞才轉換到電化學感測領域,自身基礎並不穩,研究成果並不足以申請國外學校,此外,並沒有找到此領域有研究助理空缺的實驗室,再加上想換環境並存點錢,因此決定投身業界嘗試。
梁文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影像材料公司的生醫研發部門,但由於專案被取消而離開。梁文的第二份工作是在電化學產品為主的新創研發部門,由於產品測試結果會直接影響募資成果與大家的薪水,因此即便是初期的測試也有速度上的要求,甚至每天早上都會檢討前一天的實驗數據。雖然工作上很忙碌,但因為內容更符合過去碩班所進行的研究,所以更有學以致用的感覺,和主管的背景相似意見交流也更順暢。
在 Investigator 的經歷
梁文也在 Investigator 長期撰寫文章,介紹過的領域非常廣、不會侷限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詢問梁文加入社團的初衷,他表示在大一時通識報告看到 Investigator 的文章,因為想認識更多人、喜歡閱讀與統整資訊,因此開始嘗試寫科學報導。作為經驗豐富的寫手及審稿者,梁文也分享寫文章時可以從 abstract、introduction 找出文章脈絡並列出大綱,再與研究結果連結,除了數據和成果外,研究背後的故事(如實驗室之間的發展脈絡、該題目的背景、研究重要的原因等)也很有趣。擔任審稿者時,因為每個人的寫作風格不同,所以要判斷內容取捨時,是單純自己喜歡?還是真正重要的內容?
給後輩的建議
最後,我們也詢問梁文對於初次踏入研究者的建議。他覺得會想告訴大學時的自己「不要心急」,當初因為以出國留學為目的,趕著想要研究成果,導致實驗規劃不夠完整並在過程中喪失耐心,因而陷入挫折和焦慮的惡性循環,也體認到單純對某研究主題有興趣並不足夠,也須考量到整體實驗型態是否適合自己,否則也只是逞強而已。
生醫工程是非常多元的交叉領域,因此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並同時培養團隊合作與單打獨鬥的能力,若想從事研發請在第一線把手弄髒,除了 data 也要了解實驗細節,因為單純觀察數據有時並無法得知實驗的全貌。當研究不順利時,不要害怕失敗,但是也要設好停損點並且適時妥協。保持彈性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差異和職涯目標的變化,建議多方嘗試,許多人畢業後通常都會傾向找研發類型工作,但有時是因為自己探索不夠多所致(尤其對於長期只待在實驗室的人來說),說不定研發以外類型的職涯才更符合所需。另外維持維持體力並兼顧生活平衡也是很重要的,因為疲勞一旦累積時常會延誤到研究上的思考,適當休息才能繼續走下去。
從大學時期對幹細胞研究的興趣,到轉向生醫工程,再到投身業界,梁文的經歷告訴我們,科學研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只要保持初心,不斷學習和適應,就能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
延伸閱讀:八月主題-電化學細胞感測技術
參考文獻:
- Giano, M. C., Ibrahim, Z., Medina, S. H., Sarhane, K. A., Christensen, J. M., Yamada, Y., Brandacher, G., & Schneider, J. P. (2014). Injectable bioadhesive hydrogels with innat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4095. https://doi.org/10.1038/ncomms5095
- Zhou, T., Guo, T., Wang, Y., Wang, A., & Zhang, M. (2023). Carbendazim: Ecological risks, toxicities, degradation pathways and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 Chemosphere, 314, 137723.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2.137723
採訪|張雅筑、葉禹彤、張芷榕
撰文|張雅筑、葉禹彤、葉國掄
審稿|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