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編輯團隊的話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台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心路歷程

428218_378105162207765_1848486787_n

回首 / 展望


醫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往往不外乎病房、手術台、穿著白袍的醫師與護理師…不過,在這之外,還有這麼樣一群為數不少的人,將醫學和實驗室裡的瓶瓶罐罐結合, 努力探索人體內無窮盡的奧妙與發現更多與疾病對抗的方法,作為醫療技術的堅強支援,和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們一起為醫學的進步而打拼,而這,就是所謂醫學研究的領域, 甫出爐的 2012 諾貝爾生醫獎,與表皮細胞和幹細胞之間的關係有關,就連化學獎的主題G proteins,也都可以算是這個領域的範疇。
有鑑於對醫學研究的熱情,蘇俊翰學長(台大)於三年前創設了這份刊物,經陽明蔡辰葳學姐、台大陳玠甫學長延續之,並一年一年的傳承至今,希望可以提供一個讓全國對研究有興趣或想了解更多的醫學生能夠互相交流的平台。許多參與的學長姐們都曾經或正在於各個領域的實驗室見習或進行研究,也有不少學長姊取得了相當傑出的成就,他們願意主動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向大家分享,真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件事。
這份刊物目前是以電子報的形式出版,輔以PTT2 <medresearch>板、Facebook <生醫 | 科際 x 陽明醫學系學會學術部 亂度空間 Entropyspace> 社團,及 Facebook 粉絲專頁 <Taiwan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Communication> 的相關資訊分享和刊物的宣傳。每個月各會有一篇從事醫學研究的教授專訪以及在各實 驗室有傑出表現的學長姐經驗分享,在教授專訪的部分,不乏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學者, 如吳妍華校長、蒲慕明教授、錢煦教授…等等,而曾經受訪分享的學長姐們亦陣容堅強。藉由這些訪談,讀者們將可以對目前學界的現況或是各生醫領域的研究進展有更為 深刻的了解。
此外,從這學期開始,TMSRC 還會逐漸加入更多的元素,例如 <醫學生與醫學研究的第一次接觸全攻略>、<醫學研究各領域的密傳武功揭露>、<科學新知小專欄>……等等。當然,更希望能與這群關注我們、給予我們建議和鼓勵的讀者先進有更多溝通與交流。因此,開設 <編者的話(Editorial)> 讓編輯群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或是見解,還有 <讀者來稿(Commentary)>、<問答集(Q&A session)>等專欄,則需要讀者群不吝給我們回饋或是提問,這兩個部分將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也敬請所有讀者們期待!另外,也希望能夠在豐富刊物內容的同時,不但能吸引更多的讀者群,更可以將成員從現在以台大和陽明為主的組成,擴展到全台灣的醫學生,讓<「台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的精神真正的發揮出來。
放眼未來,TMSRC 期待能走出電子的形式,隨著工作團隊的擴大,往紙本甚至是實體活動邁進,比如說邀請教授學者演講,或是舉辦定期聚會等等,都可能對醫學生參與醫學研究有不錯的宣傳效果,也得以將醫學研究這個概念與管道讓更多的醫學生得知,促使台灣醫學研究的領域能不斷的發展下去,而這,是所有 TMSRC 從創立之初到現在,不變的信念。
TMSRC 網路互動平台

  • PTT2 <medresearch>
  • Facebook 粉絲專頁
    <Taiwan Medical Student Research Communication>
    http://www.facebook.com/TaiwanMedicalStudentResearchCommunication
  • Facebook 討論社團(公開)
    <生醫 | 科際 x 陽明醫學系學會學術部 亂度空間 Entropyspace>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52670164823287/

撰文 | 辜柏耘(臺灣大學)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19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