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大師專訪

閻雲校長專訪│臺北醫學大學

picture-1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 校長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兼任教授
經歷
美國希望城癌症中心 副院長
美國國家癌症總署 評審專家
美國國家癌症中心聯合會 專家顧問
美國國家骨髓庫/亞洲骨髓庫 醫療顧問
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 癌症組專家顧問

 

 

Investigator本月邀請到閻雲校長來分享寶貴的經驗與看法,當日午後的拜訪,閻校長面帶慈祥笑容的招呼,讓人感到十分親切,專訪裡提及校長個人的經歷、臨床醫學的進步與未來挑戰、臺灣生技發展的看法,以及給予學子們的期勉。閻雲校長是知名研究癌症醫學的醫師科學家,閻校長於美國費城傑佛遜大學醫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在美國普天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至耶魯大學完成腫瘤骨髓移植的專科訓練,閻校長專長於抗癌藥物的研發及抗藥性分子機制的研究。過去曾於美國希望城癌症中心擔任副院長,在臨床與教學工作皆相當傑出且經驗豐富,並積極提昇癌症醫療的品質,造福病患。此外閻校長也熱心於公益,將自己所長回饋在對於社會的服務與奉獻,協助建置完善的骨髓資料庫,促進國際間的連線,救治多名因血友病所苦的病患,影響著全世界。在2011年,閻雲校長回臺擔任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帶領北醫大在生物醫藥中發展卓越,閻校長認為臺灣在生技醫藥領域裡已具備發展的利基,只要大家要團結一心,努力向前,未來肯定能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見證醫學的進步與發展

醫學與歷史的抉擇
閻雲校長從小對於生物學與人文歷史都很感興趣,但在升學的過程中,校長認為學醫能幫助更多人,也很符合自己的性向,在走過臨床醫學及研究工作後,校長覺得自己的選擇很適切也很滿足。校長也鼓勵年輕朋友,許多時候都會面臨到選擇,有時可以得多考慮自己的人格特質與能力,畢竟人一生中無法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所以能夠將決定的事情做好最重要。

良師的啟發與引導
在臺北醫學院就讀時期,閻校長當時參與學校刊物的編輯工作,在姜壽德教授的引薦與協助下,曾到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採訪幾位醫學研究的工作者,像是許雨階教授等。在文字記錄的同時,校長開始了解醫學研究的浩瀚,由於臨床醫學進步與改變的背後,需要有孜孜不倦的研究支持,校長也深受這些前輩的事蹟所影響,在日後有意投入研究工作,並申請出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投入癌症醫學
閻雲校長在美國費城傑佛遜大學醫學院就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攻讀與病理及細胞生物學,由於當時正逢癌症研究的蓬勃發展,許多新穎的研究工具也隨之誕生,像是利用融合瘤 (hybridoma) 技術產生抗體,這些新穎的研究技術提高研究的方便性與精準性,閻校長對此感到興趣,因此挑選與癌症發生相關的題目來加以探討,後來回到臨床訓練時,也選擇走入內科,並專精於癌症科。校長鼓勵同學,在環境與資源充沛下,要能夠了解未來自己努力的大方向,朝著興趣來發展,才能一拍即合!

轉譯醫學的舵手
閻雲校長在美國從事臨床與研究工作多年,經歷了轉譯醫學的啟蒙及發展過程,也成為了這領域的重要推手之一。閻校長表示,轉譯醫學有它的困難及優點,任務導向是轉譯醫學中的精神概念,目的是將研究成果運用到病患身上,解決病患的病痛,其方法可為增進診斷的精確性、增強治療效果,或加強後續癒後的追蹤。在轉譯醫學裡,科學家與醫師是等同重要的,但臨床醫師的訓練過程裡並沒有太多基礎研究的紮實訓練,這時年輕的醫師除了可以上課加強外,也希望藉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和臨床上未解決之問題,將科學家與醫師組織起來,讓彼此學習用共通的語言,搭起橋樑,相互的激盪,塑造出好的研究環境。另外,核心設施要建立完善,像是:收集與存放檢體的biobank、生物資訊中心或生物影像系統,讓科學家與醫師能雙向地了解是否有解決問題。而這些設施的建置,應由學校或醫院來承擔,讓科學家與醫師能方便運用,目前轉譯醫學在美國有許多的單位已有很多不錯的成效,閻校長在回臺灣後,在臺北醫學大學也建立起這套系統,目前執行的效果相當良好,也值得期待。

回臺貢獻
閻雲校長過去在美國希望城癌症中心任職,不管是在研究或教學皆發展相當好,在校長原先人生規劃裡,並沒有預想到會有機會回母校奉獻所長,當時逢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遴選之際,閻雲校長被提名,校長表示自己是北醫的校友,當母校需要幫忙,也義不容辭的答應並回來協助學弟妹們,閻校長有著使命感,希望帶領著北醫在生技醫藥領域中發光發熱,回臺閻校長也藉自己所長,在校內建立了轉譯醫學的部門、建置了多項的計畫,也活用校內的資源來支持許多的研究,目前在新藥開發上有些好消息,像是「E028」的小分子抗癌藥物,已得到美國FDA的IND許可,也進入臨床的試驗,同時也在臺大醫學院與北醫一起同步進行;建立教師多元升等的制度,除了以發表文獻外,也能利用教學、IP或專利的取得等來申請升等,開放讓老師能自己尋找自己發展的最佳方向;設立校辦產業辦公室,使北醫有自己的控股公司,將校內的研究成果延伸至產業界,同時也修改了法規,讓老師能有三年的時間在校外繼續領導公司的發展。閻校長希望鬆綁過去舊有的規範,讓生技發展能「活」起來,未來肯定能開花結果。

 

對於未來臺灣及年輕人的期勉

找出自己的路
研究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有些人能一開始就清楚了解投入的方向,有些人則是需要嘗試許久,校長鼓勵地說「這趟路是不會白走的,總會尋找到自己的方向,但不會是所有的方向皆適合自己」。學生們往往在遇到人生的交叉路口時被困住,難以抉擇方向,由於人生常被鼓勵如何學習「獲得」,但也別忘了「放下」也是一件重要的事,許多事情都值得去探索,可是認清楚當下環境給予的機會,當手邊有足夠的資源,就盡可能的去發展,若沒有就另尋出路,不要過於執著。

巧用「大數據」
閻校長分享關於自己面臨研究課題模糊不清時的解決妙方,校長認為現在處於資訊發達的時代,應當多利用「大數據」來回應研究時看不清的問題,若大數據所呈現的方向是對人類有極大的病理或生理意義的話,就值得往下去研究。另外,校長也提到在研究過程中要會使用手邊的工具,像羅盤來確立自己的方位,以及可以的走向,校長也坦然的說,自己並非有充裕的經驗來找到最快最對的研究道路,有時繞了一大圈才發現有更好捷徑,可是這就是研究的「美」,豁然開朗的感覺,猶如將窺探了一下上帝的面紗,也是研究學者們最享受的那一天人之際的感覺。

醫師科學家的難
醫師科學家對於研究都懷有熱忱,但相對於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們,實際能投入研究工作的時間是較少的,由於臺灣臨床工作的繁忙與對病患的責任,壓縮了可以在研究室裡探索的時間,這常常是醫師科學家們的難處。在研究上雖然無法比基礎研究者還要精深,但醫師科學家的優勢在於,較容易從臨床角度出發,更了解病患實際的需要,例如透過檢體和病史資料的整理,找出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

醫療環境的新挑戰
現在的醫(學)生與過去的醫(學)生面臨著截然不同的挑戰,過去臺灣缺乏臨床訓練的場所與資源,如今這些問題已解決,而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未來全世界的健保改革,藉資源的縮減,來降低國家的GDP壓力,以及期盼未來的醫師扮演的角色能多樣化,加上媒體的發達,加速了醫病關係的複雜性,所以未來醫生所面臨的社會、法律及溝通條件也需要再加訓練,而學校也有義務提早教導醫學生應對未來執業的挑戰,給予適當的保護。過去的醫師僅須扮演著醫者的角色,即有愛心的照護者,但現在的醫師將會需要參與生技醫藥的決定、臨床試驗、未來老年長照延伸的問題、與醫療相關法規的辯駁與執行,也意味著在法律面與社會面上,都需要加以培養與提昇自身能力,才足以在未來好好地發揮。

「臺灣小,必須合作」
由於臺灣高等教育的普及,培育出許多優秀尖端的人才,使臺灣的生技醫藥有良好的基礎,閻校長認為國內要集中發展某些重點項目,譬如:臺北醫學大學專注在小分子及大分子藥物的製程、陽明大學或交通大學將醫材設備電子化…等,每個研究單位有其專長,將來也應當分工與合作。而臺灣先前用『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用以支撐國家生物醫學的發展,是一個對的作法,但閻校長也擔心這作法是否會曇花一現,讓好的成果無法繼續發揮下去,閻校長認為國家應當要繼續地支持生技醫藥產業,並將經費注入到大學裡頭,因為大學具有研究的能量,讓大學承擔生物醫藥科技發展的第一棒,再將好的臨床前期研究成果導入臨床,接續地發揮,良善的循環下,會使臺灣生技醫藥更趨成熟。

另外校長建議年輕科學家們,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多跟不同領域的人才交流,互相提問解答,來審視自己研究的課題之重要性,或有需要彌補和加強的地方,而跟不同長才的人接觸,也能激發出更不一樣的火花,校長鼓勵大家,可以多問「stupid question」,了解不同領域發展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把自己研究加以衍生,提昇價值。

以病為師
「解決病人的病痛」是閻校長持續投入研究工作的動力來源,許多的病人離開人世間,留下許多醫療上未解的問題,也讓校長反覆的思量自己可以進步的地方,因此校長覺得病人是自己的老師,時常督促著自己需要在多努力些。
另外閻校長在1993年到希望城癌症中心任職,其醫學中心的強項在於移植的醫療技術,而閻校長也是這方面的專家,在因緣際會下受證嚴法師的感召,也協助建立骨髓資料庫來救治血癌的病患,過程雖然艱辛,但閻校長認為能幫助到更多人,也將大愛散播出去,一切都值得,爾後校長也將國際、美國和慈濟的骨髓庫做連線,累積四十多萬筆的資料,也完成了一百多位的移植成功的案例,顯示出高品質的醫療成效。

「複雜的時代,需保有清明的心」
年輕人們正處於一個資訊發達、令人興奮但同時也潛在不少問題的年代,學問已是一件容易取得的事情,所以選擇學問的能力需要鍛鍊,也需要考量到不當選擇所須付出的代價,校長建議年輕人要多培養資訊判斷及批判的能力,不要讓自己流於世俗化,聰明地運用物質所帶來的方便性,但也小心不要讓物質奴役了我們的精神。

picture-2
訪問與編輯│黃翊豪
校對│魏子堂

About the author

黃翊豪

黃翊豪

目前就讀陽明大學,主修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過去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在學間除了對科學研究投予熱忱外,也曾於校內系學會擔任幹部,推廣與營造學術氣息;在校外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及籌辦各式講座論壇,協助生醫領域人才的培育。未來希望藉Investigator的平台,來與生醫領域的朋友們進行分享、交流、學習與成長,也盼為臺灣生醫領域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魏子堂

北醫藥學系(藥師)畢業、成大藥理所碩士,台大藥理所博士畢業。大二進入北醫臨床藥學所及台大/中研院生化所,進行蛋白質純化和基因轉殖鼠之建立。碩士和博士主要研究抗癌機轉及新穎抗癌藥物之研發。對於專利申請、新藥開發、專案管理及保健食品有興趣。由於在進入研究所後深感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轉譯醫學'研究更要以臨床和產業需求為導向。因此,希望藉由The Investigator Taiwan為整合平台,與生醫泛領域的同儕互相交流學習,衝擊出燦爛的火花,共同打造一個生醫「新矽谷」!

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