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留學講座

2016年末歐美留學講座經驗分享暨座談會 活動報導

因應未來台灣持續需要具有生醫領域高階教育的人才來帶動生技發展的突破,The Investigator Taiwan 特地在 2016 年 12 月 19 日於台灣大學舉辦歐美留學講座經驗分享暨座談會,邀請四位頂尖的講者提供寶貴的歐美留學資訊,讓欲出國留學的台灣學子能更瞭解國外留學申請的方向、留學生活、以及未來人生規劃等重要議題。此外,The Investigator Taiwan 也藉此活動的導引,期望能幫助到許多想出國留學的後起之秀,為台灣生醫發展盡一份心力。此活動能夠圓滿完成,特別感謝臺大生技創業學生會的共同主辦,以及財團法人生化科技教育基金會的活動贊助。


※講者群:

講者 現職單位 職稱 學經歷
張耿銘
博士
美國默沙東藥廠 醫藥學術專員
(Medical Science Liaison)
台大動物系 學士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博士
(Molecular Genetic and Microbiology)
蘇俊翰 美國哈佛大學工程與物理生物學 博士班 台大醫學系、物理系  學士
劍橋大學生科企業    碩士
黃鈺婷
博士
瑞士佛立堡大學醫學院 博士後研究員 台大動物系 學士
台大動物所 碩士
瑞士洛桑大學 癌症與免疫學程 博士
李坤珀 美國辛辛納提大學醫學院 博士班 台大生科系 學士
台大免疫所 碩士

 

※講者分享:

張耿銘博士以美國德州大學之校訓 “What starts here changes the world” 作為開場,鼓勵大家追求自己的夢想。張博士一路從台大動物系、中研院分子生物所助理、到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讀博士班,現在任職與之前完全不同領域的 Medical Science Liaison。他認為學弟妹可以多從學長姐、不同人的經驗中學習,但要切記不要一昧的複製他人的成功。在申請國外學校的時候,想辦法展現自己的強項、學會如何經營並展現自己。同時,若是成功申請國外的學校,要記得自己當初選擇這條路的動機,也不要忘記這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段里程,鼓勵大家勇敢的生活!

李坤珀目前就讀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博士班,認為在國外學習可以接觸不一樣的人與生活,開開眼界。同時他也點出,接觸不同的學習環境較有機會接觸更新穎的實驗、想法以及認識更多人物;從中可以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聽取別人的想法。在這段過程中,學校也提供職涯發展的資訊,邀請畢業的前輩進行經驗分享,學長也在這段時間內學會如何把在實驗室的經驗帶出來走到世界。在申請學校方面,學長提到,每一間學校都希望收到有潛力、以後可以帶給學校良好名聲的學生,因此最重要的是表現出熱情與學習動機,以及相對應的基礎能力。透過實習或工作可以幫助自己瞭解本身的興趣及能力。同時,一同共事的上司或指導教授,較能提供貼切且有力的推薦。

黃鈺婷博士主要著重於分享當初選擇出國念書的心路歷程,因為與會的大家對於選擇出國念博士班的理由最感興趣。學姊從對於癌症研究的熱情出發,立志要出國見識之後,第一個碰到的抉擇就是該留美還是留歐。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學姊繪製簡單的表格以比較留美與留歐各自的優缺點,再進一步主觀考量自己能接受哪些缺點、而更加重視哪些優點。以學姊為例,她最後選擇留歐的優點考量是其博士班學程較短(3-5 年),並且有著申請簡便和年假較多等誘因。然而缺點是歐洲學校的知名度在台灣並不高、也會遇到語言限制以及台灣學生組織較少的情況。學姊評估後覺得這些缺點是她可以接受的,因此最終選擇了申請歐洲學校的博士班。學姊強調了解自身需求是最重要的,也推薦多多於生涯規劃時幫自己繪製這麼一個表格來輔助決策。對於出國念博士班,學姊覺得這整個歷程都可以用一個字貫穿 motivation。不論是出國前的繁複準備流程、出國念書時的進度管控乃至於博士班接近尾聲時所面臨的工作焦慮,最重要的是能有一個核心的 motivation 支持自己一路走下來。因此,對於未來想申請出國深造的學弟妹,學姊建議要清楚自己的 motivation 為何,如此一來或可在面臨困境時,還能迎頭向前。

蘇俊翰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和物理系及劍橋生科企業碩士班,目前於哈佛大學攻讀工程物理生物學博士班,同時也是 INVESTIGATOR 的共同創辦人。學長運用有限的時間分享了一些關於生涯規劃與學術研究的核心觀念。首先,學長認為在學生階段儘早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和世界觀很重要、但同時也得保持變通。若是大環境不允許,仍可從改善自己周遭的微環境努力;接著學長引入人工智能中的學習理論,強調建立大局觀與探索對於優化事業成就的重要性,並建議大家在生涯的早期可以投入較多時間在探索上,再逐年專注。這些經驗或許也說明了學長廣博學識的來由。學長後續也介紹了培養核心能力和 transferable skill 的重要性,並建議大家可以多接觸企管與歷史的書籍,借用這些領域的工具來幫助自己成長與做生涯決策。最後,學長分析了生醫研究型態的主要分類,例如 Technology Development、Discovery Science、Mechanistic Dissection 以及其各自的核心觀念。以目前學長在從事的 Technology Development 為例,學長認為新技術的研發不僅可以創造出許多新的研究領域、更能把握先機,但同時風險也高,因此成功的關鍵是要先想好 “How well does it need to be?” ,並且及早確認決定技術能否成功的關鍵實驗為何,然後以 quick and dirty 的方式儘早到達可以執行該實驗的階段,再嚴謹地判斷此技術的可行性 。

※活動照片錦集:

figure-1

圖一 四位講者精采的演講。(左上:張耿銘;右上:黃鈺婷;左下: 蘇俊翰;右下: 李坤珀)

 

figure-2

圖二 活動盛況:聽眾們與講者互動 (Q&A)。

 

figure-3

圖三 聽眾專注的吸取每位講者的寶貴留學經歷。

 

figure-4

圖四 會後所有參與留學講座的講者、聽眾與工作人員大合照。

 

撰稿|林映希、呂昆霖、甄沛勤
編輯|劉尚昀、周致宏
修訂|黃筠安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