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海外求職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劉昱亞學長專訪

ntu-liu本期訪問到台大醫學系畢業,目前在Applied Predictive Technologies (APT) 擔任商業顧問的劉昱亞學長。學長擁有醫學背景與豐富的學術履歷,最後卻選擇進入商業職場擔任顧問。是什麼原因讓學長做出如此的決定呢?有興趣的讀者們請趕快翻閱內文吧!

簡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交換學生
Applied Predictive Technologies(APT)商業顧問

yuhyahliu@gmail.com

<


一條不一樣的路

一般醫學生畢業後大多選擇從事臨床工作,有少數人決定進入研究領域,但是還有更少數人,進入完全不同領域發展,這次訪問的劉昱亞學長即是一例。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到這位同樣是醫學系畢業生的學長。學長在大學前幾年,原本以一直研究為目標,在台大、中研院與UCLA都有實驗室經歷,也把托福與sGRE都考好了,但是卻在最後一學期選擇走向另一條路:目前在美商Applied Predictive Technologies(APT)擔任Business Consultant。這次很高興他願意為我們分享他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在大學時,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想法,或許是做研究,或許是想出國交換一年,但是不一定人人都有機會真的實行。學長說在他之前只有一位呂易璁學長透過校總區的交換學生計畫出國一年,”因為多數人都覺得醫學系念得夠久了,不想再延畢;或是怕回國後無法融入學弟妹;或是因為不知道交換學生有甚麼特別的好處,所以真的會踏出這一步的人很少”學長說”不過我回國以前反而開始困惑,交換學生這麼好,要怎麼才能說服別人不要來交換學生?”學長在大四升大五那年,申請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當交換學生一年,在那邊他對事物有了新觀點和新想法。
 

交換學生

學長在美國時,進入研究脊髓損傷的實驗室,研究關於運動功能恢復的神經機轉,因為老鼠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會自行恢復,學長研究脊髓內的神經元連接與可塑性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發現試圖設計可能的治療方式。這段經歷讓他認知到研究真正重要問題時的成就感,”在這個實驗室裡頭,我們都是努力在思考著最重要的問題,而不是滿足於探討有趣但是不太重要的問題。因此每當我們的研究有一點突破,除了覺得自己的努力有所回饋之外,也會感覺到我們離幫助病人近了一步。”除了在實驗室裡之外,在課堂上也能獲得相似的成就感。學長在UCLA修幹細胞生物學(stem cell biology)時,因為領域太新沒有課本,教授都是藉由討論相關主題最新期刊文章來傳授知識。”我們在學期初討論到某個領域目前的重要問題有哪些,未來可能的研究該怎麼做,結果期中考後的討論課的其中一篇文章證實了我們之前的討論結果,在那一瞬間我深深地覺得能站在人類知識的最前線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學長說。

 

實驗室的專案管理經驗

在UCLA這個實驗室中,學長最特別的經歷就是協助老闆管理專案。”老闆一開始就說得很清楚,他對我的期待很高,希望我不是只有來做做實驗,而是要一起動腦思考的。”學長說”我在第一個Quarter時先把實驗室以前的研究與主要的技術先弄熟,接下來的兩個Quarter便開始固定整理出Journal review的成果,和老闆討論我們目前的進度與之後的可能方向。有一次他在聊完之後跟我說:我最希望你做的,是幫助我組織整個計畫,了解每個人做出了什麼東西,再來要做什麼。這也是讓你學習如何當管理者,你知道的,有一天你也要學會管理,學會當領導者,我相信這也是你的目標。和其他人比起來,你是站在制高點看整個計畫,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學長覺得這段經歷讓他增加了不少自信,更是深深體會到了好老闆的重要性。

 

在美國的體悟

在美國時,學長發現機會非常多,你想做的事,都可能可以找到資源幫你達成。你想要交換學生?六大洲的學校任你選。你想要找工作實習?學校有許多Career fair,眾多世界知名的企業都會來徵才。擔心履歷不夠好看?學校有專業的諮商顧問會協助你。想要去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做研究?美國一流學府的暑假幾乎都有名額。想要學習新的運動?風帆、帆船、滑雪、攀岩等等都有專門的課程。甚至想要上甚麼課程學校卻沒有開設?你可以自己找老師來開班授課;覺得所有系所的必修要求都不符合自己發展需求?沒問題,只要你在前兩年表現有一定水準就讓你自己創一個畢業學位。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麼多的機會也逼得你要學會判斷這些機會對你的意義,哪些是你需要的,哪些又對你未來的SOP是重要的,這其實就是一種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問到交換學生有沒有甚麼壞處,學長笑說「感情會有大考驗!花費的話一年大概需要40~60萬台幣,看起來不便宜但是想想去美國暑修就要20萬台幣,住院醫師薪水一個月就6-12萬,也不算是貴到太離譜。」至於要離開自己習慣的生活圈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以及還要面對重新融入系上的挑戰呢?「現在應該沒有人不同意要成長就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吧?」學長反問。

學術!?是我想要走的路嗎?

高中時代學長參加奧林匹亞;大學也有到台大、中研院與UCLA做研究,甚至還得到了許多肯定與夢幻的經歷,那到底是什麼讓學長改變想法? 學長認為,在高中、大學時期,大家看到、想到的,就有如在霧中看山,只看得到遠方有一兩個山頭,不僅不知道上山的路是崎嶇還是平緩,也不知道山外是否有山,更可能不知道眼前的這條路會走到何方。因此我們往往會服膺主流的價值,覺得最聰明的人就該去念醫學系或是基礎科學,不想當醫生的醫學系學生就去做研究。可是我們可能都不知道醫學或研究這條路究竟會不會到達我們心目中的那座高山,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可能更適合我們。
學長在七年的摸索後(包含在UCLA修習會計學與參加各種課外營隊活動等),慢慢發現自己希望能夠在政府與企業的決策上擁有影響力,希望藉由這樣的影響力來改善社會上各層面的問題。想影響政府與企業,方法有很多種。有許多學術界的前輩都投身其中,不過若是留在學術界,對社會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名望。但是名望在這社會,卻是非常不可靠的,你的對手可以藉由媒體與輿論來瓦解你的名望與公信力,因此大家都可以看到許多有影響力的學者一個又一個退出公領域的舞台。學長還提醒大家,要在學界躍升到可以在公領域當意見領袖的人,機率有多麼的低;就算成為意見領袖,也往往只是被政治人物請來背書之用而已。既然前車之鑑不勝枚舉,學長便開始思考別的可能性。他認為從商業或是政治這兩個方向成功的機率可能更高。尤其是商業顧問,可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參與企業與政府的決策過程,接觸世界各國的不同政經情勢,快速地累積自己分析時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後要繼續往企業發展或從政,這些能力都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學長也指出商業中也有許多問題與挑戰需要人們去研究探討的。”我們以前可能都覺得只有科學才需要動腦,只有科學才能從根本改變人類的知識與生活。但是事實上,這個世界上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而能夠直接影響到大眾生活與知識的,往往也不是科學。學長說「你現在可能覺得iPhone只是好用的產品,而沒有去細想這是個甚麼樣的奇蹟。試想看看,當初他們是怎麼設計出這些手勢的功能?為什麼這麼符合直覺?他們為甚麼決定螢幕大小是3.5吋?為甚麼要有Home鍵?為什麼要有觸控螢幕?有哪些新的產業,新的商業模式因iPhone而產生?我說的誇張一點,諾貝爾獎級的研究能有這種影響力的只怕也不多吧?」
科學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獲得成果之後的喜悅是難以言喻的。但是探討商業問題同樣也是研究,而且還是在相對短的時間中就要做完的研究。更棒的是做出來的成果與預測,很快地都會看得到是否有用或是否正確。因此學長覺得在心智過程中的收穫,探討商業問題的研究不會輸給科學研究。
而在商業中,理工科訓練出來的邏輯觀、數字觀,以及醫學系培養出來的溝通能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不管是證券研究或顧問業,都很需要這樣的能力。「你現在覺得你擅長的不一定是你適合做的事,因為你的擅長可能來自你的超前與大量時間,但是這世界也許有你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不需要超前即可做得很好的事情。學長說「例如業務員的學歷背景,不是他最重要的事,反而是他的個性,影響他的事業更深,若是可以輕鬆地達到、做好,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何要捨棄它而做其他事呢?而且這些事情可能會帶給你更好的成就、收入與生活呢!」這很值得大家思考,想清楚自己的目標,這是一個不能逃避的問題,就算是想做研究也需要思考清楚這些問題,而不只把一生的選擇建立在小時候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學長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走商的,到大七之前他只在UCLA修過一門會計學,直到大七下因為決定往顧問又發展,才去總區夜修了高科技產業趨勢與策略分析與賽局理論這兩門課,以及參加YEF創業競賽。「我決定要當顧問的時候很多人好像都覺得我非常有把握,但其實當時我只有1%的把握找得到工作。不過我很有信心我找到很多機會來提升我的機會,假以時日我一定可以把我的機會提升到50%。原因無他,我想我懂得如何利用我這六年來的經驗,包括Norvatis biocamp,外交經貿研習營與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畫等-獲得的能力去尋找機會。」
 

與家人的溝通

做出這麼大的改變,人生方向轉向,學長同樣也遇到家中阻力。學長覺得要先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後並說服自己後,才有立場跟父母溝通。千萬不要一有甚麼想法就興沖沖地去找父母攤牌,那很容易就被勸退。除此之外也必須了解到父母在意的事,包含收入、穩定、發展性,根據他們的擔心來跟他們溝通,這就是為什麼要先做好功課。而且要慢慢溝通漸進,讓他們知道你在想什麼,並且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讓他們放心讓你去做,最重要的要讓他們知道這是你的人生,他們不能為你負責。
學長認為人生說到底沒有甚麼事情是可以被保證的,有些時候參與某個活動或計畫,或是選擇甚麼職業,可能就只是在期待有”機會”可以提升自己,甚至獲得更好的舞台。雖然說“為了增加未來可能性”這個理由,常常不一定能說服人,不能保證你什麼,但是不去嘗試這個舞台,你一定拿不到更好的機會卻是確定的。
 

選擇顧問業的原因

學長在接觸了顧問業後,加上發現醫學系所學的能力(分析、溝通、抗壓力、同理心等)同樣也是顧問業中極看重的能力,因此學長從不曾覺得自己「浪費」了醫學系的訓練,更不覺得自己「浪費」了七年。
顧問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可以提供一個非常棒的舞台給年輕人。商業顧問們的工作夥伴便是全球各大企業的主管,同事都是來自世界名校最優秀的畢業生,像是今年APT在倫敦招募到的顧問,便分別是Oxford與Cambridge物理系的畢業生前三名。和這些優秀的人才與主管一同合作,不僅能快速得到經驗,也可培養自己的快速學習能力、多樣的知識與國際觀。此外,顧問會接觸各種產業,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問與同事,可以在很年輕的時候獲得很開闊的眼界。因此在自我實現跟未來發展的衡量之下,學長現在任職於Applied Predictive Technologies (APT),擔任商業顧問 (consultant) 一職。
或許大家會疑惑學長是否因此放棄了醫師一職呢?答案是沒有,學長目前也擁有醫師執照,也認為自己的溝通能力跟個性很適合當醫師一職,只是學長覺得醫師什麼時候都可以做。既然有自己更想做的事情,就該趁年輕的時候勇敢地去嘗試。學長另外也提到,以目前的環境來說,當醫生和走學術會遇到的風險,甚至可能都不比當顧問來得低。「我從來都不覺得我很勇敢,在我看來,勇於去接受醫師這個行業的負面環境與訴訟風險;勇於去接受研究可能什麼都做不出來或是找不到好教職的風險,都比我要勇敢多了」學長說。
學長選擇另一條路,走向不一樣的人生。學長也認為要敢跟他人做不一樣的事才比較容易成功,要相信自己在人生的過程中,一定可以不斷找到下一步階梯,往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P.S. 學長在四月中的時候預計在台大醫學院舉辦講座分享他的心得,學長說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寫信給他詢問詳情。

撰文 | 熊天翔(台灣大學)

Photo |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15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