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大師專訪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陳宜民教授專訪|陽明大學

chenym以科學研究為志業,以人文關懷為實踐

本期刊載陽明大學陳宜民教授與台灣大學林頌然助理教授的專訪內容。兩位教授雷同之處在於醫學養成過程中便開始留意各個領域發展趨勢,保持高度好奇心並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對事情的鑽研與思考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又,現在的他們更是持續維持學生時代點燃之科學熱誠,將研究當作志業也把「研究」作為一種生活態度,達到所謂「生活即研究,研究即生活」的境界。再次期望讀者在刊物的字裡行間裡能萃取出個人所需與靈感。

現職
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愛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

研究專長
分子流行病學、傳染病流行病學、癌生物學、反轉錄病毒學、基因醫學

研究興趣的初萌

陳宜民教授目前正雙軌進行著肝癌以及AIDS兩種方向與方法學截然不同的研究,論及實驗計劃與設計時那種雙眼放出光芒的神采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充滿著人文氣息的陳教授也致力於愛滋患者關懷機構——「希望工坊」的經營,欲實現其研究與社會回饋兼具的終極理想。
同樣有著深厚醫學背景的陳教授談到自己對研究跨出第一步時打趣的說:其實是因為想追的女孩在張仲明教授的實驗室,才抱著半好奇的興致去當summer student。他提到,張教授與其夫人胡承波教授在美國天普大學取得immunology的PhD學位以後就分別回到陽明醫學院擔任第一屆的微免所所長和進入榮總教研部服務;兩位前輩自由且具啟發性的帶法,讓他從大三暑假的實驗室初體驗後,便持續利用課餘時間享受想問題與做實驗的樂趣,甚至大五當clerk時仍抽出午休空檔討論Tumor immunology的專題——與當時所學習的實驗外科有高相關性的研究主題。於是,陳教授於大六時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參加了在台灣大學舉行之微生物學會與台灣免疫學年會的口頭發表,他說,他仍深刻記得台下好幾位作微生物免疫學老師關愛的眼神,包括台大微生物學科的楊照雄老師(後台大醫學院院長),胡承波老師、葉明陽老師等,他們的鼓勵是自己再前進的推動力。種種年輕時的經歷與對科學研究萌發的熱愛,讓他開始思考從事科學研究生涯的可能性,或許,選擇一條非傳統的路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選擇。
陳教授坦言:其實當初他根本沒有把攻讀博士學位當作目標,進入實驗室是為了透過研究去增進知識並應用教科書上的既存之學去推理有趣的實驗假設,因此可以說是在毫無壓力或束縛的情況下,為了純粹的興趣而投入!

研究領域的確立——肝癌與HIV研究雙軌倂進

陳教授在碩士班的時候是研究肝癌病人抗核心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老師從過去的臨床經驗注意到肝癌末期病人常見的腹水裡含有相當多的抗體與免疫複合體,因此當時的實驗檢測自體免疫抗體的來源除了週邊血液,還有病人的腹水。
陳教授當年出國進行的研究時,領域的確立除了根據自己興趣外,主要是考量到科所的需求以及國家的需要。陳教授當時考取疾病防治組,申請上的是病毒學方面較好的學校,以致後來在Harvard以及University of Chicago兩所學校之間抉擇,前者的實驗室是做HIV的研究,後者則研究EBV,與張仲明老師討論後決定前往Harvard。在Harvard的Dr. Essex很尊重學生的想法,陳教授原先在張老師的實驗室時在從事血清學的研究,因此想學習分子生物技術的陳教授向Dr. Essex表示想進行HIV的分子生物研究,於是Dr. Essex先介紹陳教授到另一個從事HIV研究的實驗室進行一個學期的交換實習(rotation)。一學期結束之後回到Dr. Essex的實驗室,Dr. Essex表示,希望陳教授研究和HIV1同樣是反轉錄病毒的HTLV type 1(Human T cell leukocyte virus type 1)。HTLV type 1在亞洲很常見,尤其是日本,而和Dr. Essex在此領域合作的研究者都在日本,因此陳教授趁當時暑假回台灣之際請Dr. Essex介紹幾位在日本的合作夥伴,親自去了趟日本南部的四國、九州訪問。實際見過病人後,陳教授堅定地認為研究HTLV type 1可行。這是研究主題有所變化的轉折,顯示現實和理想中有時必須作一些妥協。那時候當然也可以拒絕Dr. Essex的提議並且選擇研究HIV,但由於Dr. Essex談到HTLV type 1會引起Adult T Cell Leukemia,而這個領域尚有很多未解而有趣的問題,而一方面陳教授認為研究這個也很有趣,於是答應Dr. Essex的建議進行HTLV type 1的研究。回顧在Harvard四年的時間裡,有三年的光陰是研究HTLV,研究結果頗豐碩,第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y,之後也有兩篇論文發表在連續兩期Lancet雜誌上。
由於是依循公費留學的途徑出國,博士班畢業後原則上應該在半年內回國,不過認為自己需要再經過博士後訓練的陳教授和駐美辦事處討論後,以自費的方式前往University of Maryland(亦即National Institute of Cancer,NIC)進行博士後研究。回台灣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時也延續和NCI的同仁在肝癌、HIV的主題的合作,因此陳教授回台灣後就一直持續同時做肝癌和HIV的研究。教授認為這兩個研究很不一樣,肝癌的研究可以讓他從做中學,而且目前國家型計畫與癌症有關的部分主軸放在肺癌與肝癌,從事肝癌的研究可有較優渥的資源。陳教授認為研究的主題必須考量到社會的需求以及國際的環境,考量台灣需要的科學研究究竟是什麼。台灣的流行病學不一定和西方國家一樣,經由HIV的研究可以了解台灣HIV亞型的分佈,而相較之下肝癌的研究在台灣是屬於比較基礎科學的探討,可以從做中學,和同儕互相學習。在台灣很多肝癌的研究都是探討病毒引起肝癌的機轉,而陳教授的實驗室所進行的肝癌研究則是直接從肝癌的機轉著手,再進一步看是否和病毒感染有所關聯。
談到兩個研究方向並進,陳教授告訴我們這樣的路就像是許多有意參加MD-PhD program的同學時常提出的疑問:「同時做研究和臨床好不好?」教授認為如果兩個方向太分散會做不好,起初可以嘗試,但是最終還是要選擇一樣來做。
公費留學回國申請重新分發時,原本有一個在中研院生醫所擔任副研究員的機會,不過因為韓紹華院長的緣故使得陳教授留在陽明公衛所研究HIV病毒分子流行病學,同時也在中研院生醫所研究肝癌,並且擔任陽明微免所的兼任教師。陳教授那時候收的第一個碩士班學生的研究就是探討和肝癌有關的基因,該論文發現GNMT(一個在肝癌機轉中扮演很重要角色的gene),成為第一個發表GNMT和肝癌有關的實驗室,沒想到GNMT的研究一直持續到現在,並且發現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肝癌研究的未來新視野

目前陳教授實驗室裡所進行的GNMT剔除鼠是很重要的動物實驗,西班牙的國家衛生院也有團隊正進行相關的實驗並得到類似的結果。在陳教授的研究裡,半數的GNMT剔除公鼠被發現得到肝癌,並且在十六月大時即出現肝硬化,而GNMT剔除母鼠則全部得到肝癌;西班牙國衛院發表的結果則是公鼠都得到肝癌,並且是八個月大時出現肝硬化。進一步探究造成兩地研究的異同,原因是基因剔除所採用的策略不同。GNMT共有六個exon,西班牙國衛院該研究的操作是剔除exon1,而陳教授實驗室則是剔除到exon1到exon4和一部分的exon5,只留下一點點exon5和exon6,亦即幾乎等同於全部剔除GNMT。也就是說,西班牙國衛院團隊所研究的老鼠其GNMT的是小分子,如此的處理可能使得功能改變。綜觀兩地的研究結果,證明了無論全部地或部分地將GNMT進行剔除,都必然會導致肝癌,這也更強調GNMT功能與肝癌密切的關係。
接下來要解決的挑戰是B型肝癌和C型肝癌的致病機轉是否和GNMT有關。事實上,B型肝癌和C型肝癌的臨床檢體其GNMT都經證實是受到負調控。現在陳教授的實驗室就有關於HBV及HCV如何負調控GNMT的研究,他們提出的理論是,其實HBV、HCV對肝細胞的影響皆為正調控,因而被過度表現的GNMT實則是保護因子。然而,在長期的感染過程裡,少數被挑選出的肝細胞其GNMT發生甲基化以致不再受HBV、HCV的調控,成為pre-neoplastic lesion,而若同時受到其他致癌因素的影響,則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再下一步將是看其臨床方面的應用。GNMT為何對於致癌如此重要,目前被認為可能和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相關,也可能和脂肪肝有關。陳教授實驗室裡得到肝癌的小鼠都產生脂肪肝,臨床上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肝癌和肝硬化的機制可能相通。至於兩者和GNMT之間的關連,教授的研究裡發現有調控脂肪肝的重要基因會和GNMT產生蛋白質之間的interaction。所提及的諸多方向都將是未來臨床研究的焦點。

暑期研究經驗累積,赴外攻讀與否非絕對

對於比較國內外研究環境的差異和是否鼓勵學生出國攻讀學位,陳教授認為其實都可以。能夠到國外增進國際觀當然不錯,而機會的確扮演很重的角色——機會來了就要把握,當然機會也可能需要自己去尋找,也可藉由公費留考等方式出國。現今國內的研究環境並不比國外差,台灣現在許多基礎研究也都做得很好。不需要限制自己一定要出國,如果經濟能力上不允許也不一定要出國,在國內也可以學到很多。陳宜民老師非常歡迎學生來他的實驗室進行學習,也鼓勵學生有機會前往國外實驗室多吸收經驗。

回饋社會的實踐—創立愛滋希望工作坊

陳宜民老師希望醫學生們不要忘了身為一名醫者所該肩負的社會責任。老師提到一位愛滋病友跟他說的故事:他的醫生在看診時總是埋頭苦幹,而不抬頭看他一眼,有一次那名病友就買一朵玫瑰在看診時送給那名那名醫師,直到那時他們有第一次眼神的交會。老師認為身為一名醫生要懂得人文關懷,「希望工作坊」成立之初的型式是中途之家,希望能弭平愛滋病友的社會歧視。愛滋病友們經常被社會大眾排斥,甚至無法被家人接受。許多人會擔心和病人相處會被感染,而希望工作坊就是要做示範給社會和他們的家人,如何去給予愛滋病友應有的照顧
與支持。希望工作坊也會請社工和家人溝通,使他們可以接受病友們。陳老師認為我們要常常回頭反省、反思,思考自己未做到的或做錯的,不要一味的往前走。在做研究時也一樣,要常常review data,建立一個資料夾,把和研究相關的資料數據全部放進去時時回頭檢驗,不時會有新的體悟。

以「興趣」為前進的動力

陳宜民老師認為研究可先從興趣開始,循序漸進,進而變成一生的志業。不要忽略人際關係的重要,工作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朋友、同事、夥伴,要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上取得一個平衡。陳老師提到,過去三十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忘了誰、負了誰;常常有人幫了我們忙卻被我們忘記,需要時時回頭檢視身邊的貴人,以免負了人留下終身遺憾。研究其實並不是一條孤單的路,可以在工作時認識很多的朋友、同道,但是做研究時千萬不要藏有私心而樹立敵人,不要以利益為目標進行研究。老師提醒大家現在在實驗室不必急著要馬上做出東西,學生在實驗室是為了學習,教授提供環境給學生,而學生產生興趣後,自然就會繼續研究下去。簡言之,以興趣為基石,研究之路才有能越走越廣、越走越遠。

撰文 | 賴佩幸、蔡辰葳、陳沛甫、林志安(陽明大學)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 03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