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 人物訪談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青年學者

湯銘哲教授專訪|成功大學

tangmj

做自己喜歡的事

本期刊載成功大學湯銘哲教務長,以及台灣大學謝松蒼教授的專訪。在專訪中,湯教授強調研究做為一種樂趣,以及「做自己喜歡的事」的重要性。相信對於做研究有憧憬的醫學生們,能從湯教授的言談當中感受到研究的快意之處。而 謝教授則強調醫學生要學習如何問問題,而非學習技術,並且要有屬於自己的思考模式。這些在兩位教授的專訪當中都是十分重視的。

現職
國立成功大學教務長
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所教授

研究專長
內腎臟生理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組織工程、生物醫學

 

湯教授的學思歷程

湯銘哲教授是現任成功大學的教務長,也是一位極富文學氣息的詩人。從湯教授言談當中,可以一窺科學與人文結合的學者風範。北醫畢業的湯教授坦言,起初是基於父母親的期望才就讀醫學系。然而湯教授就讀大學期間,一直充實自己的通識跟人文,也一直在找尋自己的興趣。他參加了許多社團活動,有詩社,文藝性社團,合唱團,也編報紙(北醫人報總編輯),興趣得以滿足。當時北醫的學風相當自由,儘管師資不如現在好,但學生會邀請好的老師來上課。這些經歷,奠定了湯教授對於人生的想法:「人生可以走的路非常廣,可以學的東西很多,人生應該是一段可以不斷學習的過程。」特別的是,畢業後湯教授一開始的求職,是申請在兩大報社(聯合,中時)當記者,然而未獲錄取。當兵之後,湯教授是在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擔任住院醫師的他,感到學習無法滿足,沒有好的role model。無論是主治醫師或是其他上級的醫師,沒有辦法提供令他感到「我希望就是這樣」的role model。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湯教授決定申請出國就讀研究所。
申請上美國的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生理學研究所,影響了湯教授的一生。那裏大多數的老師都相當好,對學生非常照顧,也非常謙虛。除此之外,做研究的風氣很盛,而且老師們都有很深厚的學問。跟老師在一起,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因而湯教授認為找到了他的典範。當時湯教授的老闆是腎臟科的主任,其帶學生的哲學,奠定了湯教授的研究基礎。當時的制度是要先修完兩年的課程,考過資格考後,才開始提研究的proposal。這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湯教授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寫了一份proposal,一開始他認為要提的是研究室當時在問的問題,況且實驗室還有提供獎學金,當然要做實驗室的題目。然而他的老闆看到了,跟他說: “This is my proposal, this is not your proposal.” 這件事情起初給湯教授的打擊非常的大,但是後來他的老闆跟他說,你既然是研究生,就要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轉念一想,湯教授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埋首圖書館兩個月後,他提出了另一份令他的老闆非常欣賞的proposal。這兩個月很辛苦,可是令他收穫非常的大,因為這件事情使他可以去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在這過程當中,人會更客觀。在那之後,湯教授一個禮拜工作六天,每天工作時間很長,可是非常快樂。因為他在問的問題正是他自己想要解決的,就像自己當老闆一樣。
當時每半年要進行一次progress report,湯教授在報告完第二次progress report之後,教授們就告知他可以畢業了。令他相當意外。事後想想,因為做的研究是湯教授自己想的,proposal是自己提的,一定會全力以赴,從實驗的設計、執行、判讀,通通都自己來,完全不假別人之手。這型塑了湯教授往後帶學生的風格以及做研究的態度。湯教授認為,人生能做自己能control的事情,其實是一種privilege。之後,他留在密西根作一年的post-doc,接著到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作post-doc。在南加大,湯教授結識很多台灣朋友,醫生、作家、甚至還有政治家,使他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回台灣貢獻所長。此後決定要走學術路線,做一個好的老師,把醫學系的學生教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回台灣後,回到自己的故鄉台南,當時的成大醫學院院長是黃崑巖教授,湯教授認為他是非常好的典範。因為黃院長,湯教授覺得在這樣典範型的老師的麾下當教授,大有可為,從1990年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直到現在。

鼓勵醫學生培養研究的傾向

湯教授說,台灣的醫學生要做研究,現在已有很多機會可以做,要好好把握。湯教授舉美國的醫學生為例,尤其是M.D., Ph.D. student,由於學士後醫的關係,心態都很determined,對於讀醫或做研究都有自己的想法,是自己做的決定。然而在台灣卻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是因為父母或長輩的要求才讀醫的。等到慢慢對醫學瞭解、有興趣了,也往往因為臨床工作的牽絆,或是醫生這個行業的吸引力等的種種因素,而失去了接觸研究的機會。除此之外,我們的M.D. Ph.D.program尚未成熟。這是台灣較不容易培養physician scientist的原因。
湯教授指出,真正要培養有研究的傾向的學生,是越年輕越好。因為年輕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是對研究有幻想和夢想的。他建議在有夢想的時候,學生要把握機會,找好的老師跟實驗室去學習、嘗試。如果覺得做研究很合乎自己的想法,即使受到一些挫折,那又何妨?

要問基礎的問題

湯教授認為,做研究能問有挑戰性的問題,其實是相當令人滿足的事。而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是比較少人問的問題,尤其是基礎的問題。大部分的醫生做的研究都是跟疾病有關係,湯教授覺得這不是壞事情。可是對他來講,希望做的研究,是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的領域,從事基礎的問題。湯教授舉自己的研究領域為例,問的問題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器官是軟的?」多數人都知道器官是軟的,但卻很少人知道為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問題,卻可以解決很多疾病的問題。因為器官一旦變硬,通常會出問題。有可能是cancer,因為cancer的組織比原本的軟組織還硬;或是纖維化,器官整體的變硬,是衰敗的表徵。湯教授的實驗室在研究器官如何變硬,器官變硬之後如何影響其功能。這當中存在著許多基礎的問題。細胞如何知道外在的環境變硬或是變軟,細胞是不是有對外在環境的軟硬度有receptor?如果有,是什麼東西?細胞的機械感受力又是什麼?後來我們知道,這些機械力的receptor是一堆蛋白質所組成的complex。接著引發的問題是,這個complex如何執行功能?這些complex的作用模式(mode of action)又是什麼?這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問這些基礎的問題,常可以問到重要的課題,可以看到很多人所未見的問題。湯教授十分慶幸年輕的時候就能受到這種訓練。他也覺得未來台灣醫學系的學生,如果要做研究,也不妨從基礎的研究著手,將來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

培養獨立思考的想法

湯教授引用成功大學馮達旋副校長的話,「台灣的學生可以解決問題,可是台灣的學生不會問問題」,並且認為學生在很早的時候就要開始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除了人文教育,還有通識的洗禮,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充分學習;進到基礎醫學的領域後,進行醫學的訓練。如果有機會做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在實驗室裡可以學到很多非常基礎的觀念,這些觀念會加強邏輯的思考。醫學其實是靠邏輯與觀念串連而成,是可以訓練的。此外做實驗也可以讓人觀察力更敏銳,這些都相當重要。
湯教授也提到,醫學上有潛力的領域太多了。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熱門的研究,從1990年代的apoptosis,後來的RNAi、microRNA,到現在的再生醫學,幹細胞,應運而生的組織工程等等。但並不一定要在熱門的領域上研究,以成大的賴明詔校長為例,他研究的是相當冷門的冠狀病毒,然而在SARS期間,就成為世界上解釋冠狀病毒最權威的人。湯教授認為,熱門與否並非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要培養對於科學的嗜好(taste)。有了科學的嗜好,你自然會去做一些比較先進、有突破性的題目,能夠接受挑戰。

有機會就要出國走走

「有機會一定要出國走走」,湯教授這麼說。因為如果一直停留在同一個環境,胸襟和視野會受到限制。出國是離開自己受教育的地方,能跳脫舊的窠臼,學習不同的文化,更能appreciate不同文化解決問題的方式。脫離自己原來學習的地方,就能夠避免tunnel vision,也就是以管窺天。但湯教授也說,台灣其實已經有能力培養出好的科學人才。但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出國看看。
湯教授舉以色列為例,以色列的大學不多,但都是重點大學。他們訓練自己的人才,並且要求他們一定要出國;在國外做到非常好了,才聘請你回國。另外像是日本,他們的M.D., Ph.D.相當的多,雖是自己訓練,可是一定要求他們要出去做post-doc。湯教授覺得台灣現在還是應該學習像以色列或日本這種模式。如果真的有什麼理由沒辦法出去,要找好的老師跟實驗室。當然未來還是要出去做postdoc之類,這是很實際的問題。

給醫學生的建議

湯教授給醫學生的建議,提到了近來相當熱門的啃雞腿事件。他認為醫學生必須要認知自己是天之驕子,負有很大的責任。但大學是liberal education,相當自由,啃雞腿應不至於影響學習。這反而是給老師一個警惕,必須要把課上得很精彩,課很精彩,學生就睡不著。湯老師雖然是教務長,但上課從不點名,因為只要老師課上的好,學生自然出席率就相當高。大學裡面,尤其是醫學生,要為自己的學習做主。社會對醫學生的期望很高,醫學生也要自己衡量。
最後,湯教授強調出國,不一定是要出去念書,包括交換學生或是旅行等等都是相當值得鼓勵的。因為這樣才能跨出原本的小圈子,探索新的事物。湯教授提到日本北海道大學的校訓:”Boys, be ambitious!”這裡指的有野心,不是將來要當總統,而是要有野心學到最多的東西,找到最適合自己走的路。要有這種野心,不要畫地自限。

撰文 | 廖偉翔(成功大學)

From 臺灣醫學生研究通訊 No. 02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