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留學講座

2019春季留學經驗分享會:會後報導

今年春季,我們在Treerful小樹屋舉辦留學分享會,邀請了今年申請上美國博士班的同學與正在美國就讀的博士生來分享留學申請時的規劃、學校與學程(program)的選擇以及在美國的見聞等。此外,也規劃了圓桌座談,使與會者和講者更進一步交流。透過此次活動,The Investigator Taiwan期盼提供欲出國留學的莘莘學子所需的相關資訊,並讓參加者能更加瞭解美國教育的現況。在此,特別感謝財團法人生化科技教育基金會以及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的活動贊助,令此次活動能圓滿順利。

講者群:

講者 學歷
陳禹戎 國立陽明大學 醫學系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 生化所碩士

Gerstner Sloan Kettering Graduate School 癌症生物學博士班

陳盈宇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學士國立國防醫學院 微生物與免疫所碩士

錄取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病理生物學博士班

王廣澤 國立台灣大學 生命科學系學士

錄取 康乃爾大學 基因體與發育學博士班

張志嘉 輔仁大學 生命科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 生化科學研究所 碩士

錄取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生物物理博士班

講者分享:

本次先由陳禹戎以及陳盈宇各自分享心路歷程,而隨後另兩位講者王廣澤以及張志嘉便加入圓桌QA和與會者互動並分享各自的博士班申請經驗與規劃。

講者分享:陳禹戎

擁有兩年臨床經驗與醫學系背景的陳禹戎,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了個人的中心思想以及初衷,也就是希望能透過研究目前尚無法被治癒的實質腫瘤(solid tumor)以使將來的病患能免於腫瘤所帶來的痛苦,此外也建議大家在考慮是否出國留學時,能好好認清內心的中心思想為何,因為有足夠堅實的初衷才能成為推動自己前進的力量。

而在學校與學程的選擇,他建議先從有興趣的研究主題或方向去尋找該領域中具有強大研究背景與能力的機構或學程:可以從教授或機構或學校的期刊發表來推斷其研究能力,好的研究機構或學校在研究方面應要有不少重大發現或頂尖期刊的發表。機構或學校給予的資金(funding)多寡、是否有相關臨床樣本資源以及相關儀器也都很重要。除此之外,學術機構或學校在學術領域上也需具有足夠的多樣性,除了相關領域外也能接觸其他領域的研究。

以他自身錄取的學校為例——Gerstner Sloan Kettering Graduate School為癌症研究領域中最古老的世界級機構,擁有非常完整的腫瘤資料庫,而除了提供相當足夠的funding外,也有許多癌症領域中大師級的教授。學生可以從機構中的 9個program選擇實驗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課程集中在第一年修畢,讓學生能夠專心做研究。

最後,講者比較了在台灣與美國所受到的教育差異。在台灣,學生通常以非常講究的態度閱讀paper,絕大部分的時間也都是在思考實驗操作及邏輯,對於實驗操作抱持著謹慎小心的態度;在美國,學生閱讀paper時則會注意這個研究所問的問題、為何問此問題以及問題的重要性,但缺點則是學生很容易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卻沒有執行的能力。他認為博班研究是條要花上許多年的路,而台灣的訓練及經驗所培養出的韌性(resilience)有助於在美國攻讀博士 。

講者分享:陳盈宇

陳盈宇則分享了個人申請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歷程以及自身的申請條件,鼓勵與會者不必因擔心自身條件而不能申請美國博士班,應盡可能地把握機會。

在準備考取語言證書時,她建議先準備 GRE 的考試,因為 GRE 的台灣場次比較少,約一個月一場,所以場次時間很難掌握也很難找,此外也建議先準備需要長時間練習的托福聽力與口說。而考完語言證書後便可開始準備申請所需的所有文件,由於八月申請系統便已開放,所以在這時便可尋找教授協助寫推薦信,以避開十、十一月時有太多人找教授寫推薦信而擋到自己的時間。

除了從學校排名來選擇學校以外,也能尋求認識的台灣教授或同一個學校出身的教授的意見。此外,欲申請的學校或機構應要有足夠的能力能發表在 Science、Nature 以及 Cell 或 JCI 中的其他期刊,或反向從期刊上面去尋找有興趣的研究主題並查詢是哪個實驗室或學校所發表的。另外,申請博班需考量許多點:讀博班的動機、申請博班的原因、想要讀的課程、研究興趣、未來出路(業界或學術界)等;在學校方面則需考量學校的名聲、學校所能給予的資源,最後是地理位置、氣候以及環境等。美國有許多 umbrella program,而這類學程收的學生較多,相對有較高機會能收到offer,此外也有學校間合作的學程,但其研究領域可能相較並不那麼廣。

她一再提醒,學生應多參加相關領域的研討會,多表現自己並與教授交流,絕大部分教授都很樂於給予建議。

她認為 CV 的重點在於呈現過往研究:以一個計畫名稱來總結自己碩士班的研究,明確標示自己的貢獻以及發現,並放上自己的發表或碩士論文;SOP 的撰寫邏輯則如寫論文般,必須依循科學邏輯,從研究目標、研究過程到最後發現,彼此連接緊密且清楚連貫。

國外學校申請時的面試類型,一種是線上面試(online interview),另一種則是現場面試(on-site interview)。前者通知申請者面試的時間與進行的時間通常都較短,也常常是多對一面試(group interview);後者則約一個月前左右便會告知申請者面試時間,常進行一到三天,常為一對一面試(individual interview)。她特別提醒與會者,線上面試時要注意彼此使用的軟體是否一致或版本差異的問題,而現場面試則可印製介紹自己與研究結果的文件當場發送給教授。

圓桌會談中,王廣澤以及張志嘉同學也分享自己的申請經驗與面試經驗。王廣澤分享學校選擇同樣可以從較具公信力的排名去尋找學校/學程,並選擇與自身背景或有興趣的研究相關的學校,張志嘉則分享聯絡教授的重要性,以及學程的挑選要小心,因為有的學程傾向收較少國際學生,因此便較難錄取。

活動合照

撰稿|林琲瑢
攝影|洪維謙
編輯|紀威佑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林琲瑢

目前就讀長庚大學生物醫學所微生物組,曾為了解生醫領域的各個面向而進入不同實驗室學習,也曾短暫地接觸過專利相關事務,目前對微生物、免疫以及臨床試驗有興趣。希望透過investigator與其他領域且對科學有熱情的人交流討論,分享科學新知予大眾。

Leave a Comment